第27章 识相的地主,望风使舵(求评论~)

统一度量衡,对李平安而言不算复杂。

首先完成的是长度单位统一,用十粒圆润饱满的粟米紧密排列,就得到了一寸的长度。

以此为基础,就能得出更小和更大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统一后,质量单位也就相应得出。

利用水的密度为1,轻易就能得到一斤的大小。

完成这些度量单位的制作,一共也不过花了李平安一天的时间。

一刻没有停歇,李平安立马带人开始清查田亩。

除了负责测算的义军书生们之外,李平安还带上了几个各村的老农。

他们负责评价一块地的丰腴程度。

李平安毕竟没有亲手种过地,如果是春夏之际,田间地头长有作物,判断起来还容易些。

如今正是冬季,李平安可没有通过土壤就判断土地肥力的本事。

“营长,这块田是上田,旁边就是水渠,往年可都只有与田主家关系最好的佃户才能种上。”

老农捏了把土块,无比艳羡道:

“您看,这块田到时候能不能分给咱?”

李平安高深莫测笑笑道:“老程叔,我就怕你到时候会后悔要这块田。”

“怎么会!”老程叔瞪大眼睛道:“能有这块田,咱做梦都能笑醒!”

“怎么会后悔!”

李平安很清楚,为什么老程叔会想要这块田,原因就在于田边上的一条沟渠。

江北农业极度依赖水源,无论是种植水稻还是小麦,都需要大量水源。

靠近一条常年有流水的沟渠,意味着春夏干旱缺水的时候,哪怕浇水都比别家方便几分!

但,李平安早有打算,在江北根据地修建大量的灌溉水渠。

皖北、苏北,自从宋朝为防金兵南下主动掘开黄河后,黄河夺淮入海,常年在当地制造出大片大片的黄泛区。

两淮、江北之地,也就成了矛盾最为激烈,最容易爆发农民起义的区域!

红巾军,便是从黄河修缮之际,从黄河之畔,开始举兵反元!

水利,贯穿了中原王朝的一生。

多少王朝因黄河、长江之水患,而亡!

李平安虽然没亲手种过田,但也知道农业光靠老天爷的那点降雨,是无法满足的。

必须要开垦出足够的灌溉渠,才能满足农业用水。

当然,沟渠也不仅有灌溉之用,同时也能将根据地的防御力提升一个级别。

哪怕是一条两米深的小水渠,也能够防住元军骑兵的冲锋、游击,逼迫对方与义军下马步战!

李平安可从来没有忘记,元军拥有的骑兵优势。

光是之前聚集在高邮城外的元军骑兵,就有数十万之多!

全然看不出已经步入王朝末年之相。

“营长!”

“我回来了!”

被派去周家圩子执行调查任务的刘昱,找到田头记录田亩数字的李平安,气喘吁吁汇报:

“营长,那个周三儿查清楚了!”

李平安拍拍刘昱的后背,让他喘匀几口气:

“别着急,慢慢说。”

李平安眼睛却盯着和刘昱一起回来的中年人身上,光看他身上干净没补丁的棉衣,就能看出不是穷苦人家。

“不如先给咱介绍下,这位先生是?”

刘昱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拉过中年人介绍道:

“营长,这位是周大郎。”

“周三儿是他的堂弟。”

“周兄,这位就是我们营长,李小相公!”

周大郎有些惊讶,没想到这支义军首领,竟然只是个青葱少年,看样子还没自己儿子大。

心中不免升起几分轻视。

李平安心思何等敏锐,顿时察觉出来,只是没表现出来。

扭头没看他,对刘昱问道:

“周三儿调查情况如何?”

“可有劣迹?”

刘昱面色难看道:“劣迹比之程大琨,有过之而无不及。”

仅一句话,李平安就在心中判了他死刑。

“那他人呢?”

“死了,他抓了咱们在村里打探消息的弟兄,咱直接攻进了周家圩子,周三儿在咱们进攻的时候不小心被一根流矢给射死了。”

听到他死在战阵之中,李平安不禁叹了口气。

这种人还是应当让他死在公审现场,才能让百姓体会到义军的道义所在。

也算是让他发挥了最后一丝作用。

“那这位周郎,是来向义军兴师问罪的?”李平安看都没看周大郎,而是对着刘昱问道。

八面玲珑的刘昱,自然察觉出李平安的不爽,连忙道:

“不是,不是!”

“周兄是想要投靠咱们义军的!”

周大郎适时对李平安抱拳道:

“三郎之死,纯粹是咎由自取,吾也曾数次劝阻,只可惜未能成功。”

“碍于家中宗老一再阻拦,未能将其处置。”

“今有义军,除去三郎,也算是为民除害。”

哪怕对方杀害了自己的堂弟,周大郎依然佯装一副深明大义的模样。

甚至还觉得自己装得挺好。

李平安一眼就看出对方在装,只是没揭穿,想看看对方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那周兄来此,乃是为感谢义军一番?”

“倒是有劳周兄了。”

能养出比程大琨还猪狗不如的恶棍来,周家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周大郎也不一定就比周三儿干净。

因此,李平安话语中充满挑衅,就是想刺激他,露出真面目来。

反正对方已经进了义军的地盘,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周大郎听到对方如此侮辱自己的堂弟,额头上青筋直跳,但想到对方手上的兵,还是忍耐了下来。

他已经听说了,义军在滁河岸边,大败元军数万之众!

将朝廷的兵马,都给赶回了扬州城!

能有这样的战力,周大郎猜测义军少说也有七八万大军!

别说是周家圩子,就是周边几十个地主都联合起来,也斗不过啊!

他不会知道,李平安手上只有几千人马。

元军滁河大败,完全是元军太菜了。

“周某此来,乃是想投靠义军。”

周大郎从一旁的马骡身上,取下用绸缎包裹的锦盒。

“一点小小心意,孝敬给将军。”

“还望将军能收下!”

周大郎很聪明,元人势大的时候,就投靠元廷压榨百姓。

眼见义军势大,又来投靠义军。

李平安接过锦盒,掂量一下,非常沉重。

打开一看,一根根大黄鱼整齐排列在锦盒之内。

金光闪闪,夺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