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丰年文集·卷三:请赴音乐的盛宴
- 辛丰年著 严峰编
- 14字
- 2025-05-07 11:51:18
第一辑 名曲浩如烟海,怎么选?
必读之曲
自有唱片以来,究竟有多少古典音乐作品给录制下来,每一作品又有多少不同的版本?至今没能见到什么全面的调查统计。恐怕也是没办法查清的吧?不过仅从以下几种资料来看,也就不难想见这种音乐文化的累积是何等的庞大惊人了。
1929年,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个月之中就生产了四万张唱片。那还是每分钟七十八转的快转粗纹老唱片时代。
到了1936年,唱片已进入了慢转密纹片时代。据美国对已出版的LP[1]的一项统计,共计有两万五千种。仅仅这一册唱片目录便有二百八十页之多!其中参与的演奏者包括了钢琴家四十二人,小提琴家一百六十六人,歌唱家两千三百三十人,还有五百九十支管弦乐队,九百零三位指挥家,二百二十三家歌剧团,等等。
另一份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唱片目录也很引人注目。其中收入的歌剧作品有二百七十五部,芭蕾音乐二百四十部。像巴赫所作的康塔塔,应该说不算是很普及的作品,居然也有八十七部,这数字占巴赫所作康塔塔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实,即使在粗纹唱片时代,从巴赫到德彪西,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几乎都已经收进了唱片。其中包括了那些虽然烜赫非常却绝不通俗的作品。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即所谓的钢琴家的“旧约圣经”。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所谓的“新约圣经”,居然也在出版发行之列,其中还包括了那篇庞大的登峰造极之作“作品106”。这部作品,钢琴家敬之如神,演奏一遍要流一身大汗,而真正能倾听到曲终不会打瞌睡的乐迷也是像通读《尤利西斯》者那样,“多乎哉?不多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了LP唱片的黄金时代,一张片子中的音乐信息量要比老式唱片膨胀好几倍。可是不但有成套出版的重要作品,而且连这也似乎不够味,大出某一作曲家的全集也蔚为风气。例如海顿的交响曲全集,共收他所作的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莫扎特交响曲全集没有这么多,这自然是因为天才短命,否则肯定不止四十一部的。还有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把他写的二十七部精彩之作,包括人们难得听到的早期作品,都来个一网全收了。
岂仅前代的经典作家是这样,当代的先锋派大师们的全集也出来了,即连普通爱好者敬而远之的无调性、多调性音乐的大师们,也有全集发售,供人享受。
最为可喜,却也不免令乐迷感到心惊的,是20世纪70年代之际,共有十二巨册的贝多芬全集也问世了,内有立体声唱片七十六张、磁带七十盒。到1978年,舒伯特全集也接踵而来。更庞大的全集是1991年发行的莫扎特全集,一共有一百八十张镭射唱片。这是信息量更大的CD时代。从一些专事介绍唱片的书刊上可以知道,市场上提供给乐迷们的古今名曲,少说也在一千种以上。(须知一部歌剧、一部弥撒曲也算一种。像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全套唱片,那是要花二十小时以上的时间才听得完的!)
前面讲出版贝多芬唱片全集令人又喜又惊,喜是无须解释的,惊从何来?那是因为,短促的人生,哪来那么多时间和心力来听音乐?音乐文献浩如烟海,乐海无涯而人生苦短,怎不叫人徒唤奈何!这恐怕是真正有心赏乐的人们必然会有的感慨。
如果是一个对于听音乐还经验不多的人,手捧一部“CD圣经”,走进唱片店去,目迷五色,耳迷八音,面对着古往今来的名曲,真是不知从何听起了。
读乐犹如读书。天下可读的好书,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尽。于是许多人指望学者们推荐“必读书”。清末曾经有人编了《书目答问》这样的书。后来又有人向学者们征询“必读书目”。现代的读乐者碰到了更大的难题,音乐信息爆炸,所以也不可不考虑“必读曲目”这问题了。
虽说开卷有益,可是把时光和精神过多地耗在一般的作品上,必致妨碍了对更值得反复倾听的杰作的精读。显然,读乐不可不有选择,与其听十部平庸的交响音乐,何如用这时间再听十遍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尽管你已经听过好多遍了。
进音乐院校攻读音乐这门专业的学生,他们自应有他们的必读曲目。在我辈爱好者,不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
我们可以有几种曲目。其一便是必读之作的曲目,其次是可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