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目的及内容构成

本书试图通过文献资料弄清楚伪满洲国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诸项事业的详细情况,并且通过对在当时有伪满洲国生活经验的中日双方老人进行采访调查,利用调查结果来弥补文献资料中难以了解的状况。

第一章主要概述日本对中国东三省野心的由来,对满蒙地区作用的认识。分析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扶植傀儡伪满政权,对伪满从中央到地方的实际操纵情况。进而探讨日本政府对伪满洲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侵略的同时,又采取收服人心的民政措施,以及日本殖民政策中对医疗卫生事业重视的因由。

第二章主要分析伪满洲国成立后,主要采取了哪些医疗卫生措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医疗卫生措施的重点有哪些变化,并分析这种措施转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本章着重分析公共卫生及保健卫生的实施情况。对于伪满洲国医疗卫生中最重要的措施,例如医院的扩大与充实、医疗人员的培养以及开拓民的医疗卫生状况将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章中进行具体展开和分析。

第三章主要弄清伪满洲国是如何对医疗卫生进行统制的,即伪满洲国医疗体制随着战争的扩大如何被卷入战争,伪满洲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医疗统制措施。本章试图从医疗体制的三大要素,即作为人的要素——医疗从事者、作为物的要素——医疗设施以及医疗行政权三个方面,分析伪满洲国对医疗进行统制的情况。

第四章主要弄清楚伪满洲国对医疗人才的培养状况,例如医师、药剂师、护士(当时日本人称为“看护妇”)、助产士(助产士或助产妇,即负责接生的医疗人员,相当于传统的接生婆)等医疗人员的培养机构设置和培养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伪满洲国医学教育的特征,以及与宗主国日本的互动情况。

第五章以满洲医科大学为例,旨在弄清楚殖民医学教育体系,满洲医科大学的招生情况,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及满洲医科大学的科室设置与研究内容、调查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探析满洲医学教育与殖民统治以及与战争的关系。

上述内容主要分析了城市医疗卫生状况,而对于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因伪满洲国自身投入及资料所限,不宜把握,且笔者认为可能变化不大。如果就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可能日本开拓地比较典型。因开拓移民事业的成败与否对于日本产业发展和国防政策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日本殖民者和伪满洲国政府对于移民的健康状况特别注意。如果日本及伪满洲国在农村开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尚且不足的话,普通的东北农村则更不用说。故第六章笔者试图弄清楚开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伪满洲国政府在开拓地采取了哪些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设施有哪些,当初的计划和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等。借此,不但可以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医疗卫生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城市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差异。

以上各章的内容基本上是通过对现存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但众所周知,文献资料主要记录政策、计划等,实际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民众的影响和民众的反应如何,是很难通过文献资料来深入了解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第七章主要利用调查采访资料来看伪满洲国的医疗卫生状况。笔者对在日本广岛、滨田、冈山的残留孤儿、残留妇人、原义勇军、原护士以及有伪满洲国生活经验的日本人进行了采访调查,共计23人。另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地有伪满洲国生活经验的中国人,共计9人进行了采访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城市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可以从新的视角进行管窥,并可与前面几章通过文献资料进行的考察内容进行对比和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