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经济学(第3版)
- 刘志彪等编著
- 1413字
- 2025-04-09 18:32:36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形态
一、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所有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也就是说,即使企业增加产量,也不用降低价格进行销售,当然,企业也不因为减少产量而提升价格。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如图2-1a所示,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与此相对的是,企业只要增加产量,价格就要下降,或者企业减少产量,价格就上升,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情况,如图2-1b中dd所示,此时的市场就被称为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市场。

图2-1 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二、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所谓垄断(monopoly,也称完全垄断),是指某种商品在市场中只有一家生产企业的状况。如果某种商品在市场中有两家以上的有限生产企业,则称市场为寡头垄断(oligopoly)。当市场中的企业数正好是两家时,就称这种寡头垄断为双头垄断(duopoly)。在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中,与完全竞争较为接近的概念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在同类商品的市场上,有许多家生产企业,各企业在安排生产时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相同,不考虑其他企业的产量,但是各家企业的产品不完全同质,各自对应的市场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垄断竞争是经济中的常态。
与垄断相比,完全竞争则假设一个产业中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交易的是标准化的产品,可随时进入市场且无成本。那么,如果一个市场偏离了这种完全竞争条件,其结构特征就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描述。
1.卖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竞争性市场中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它们谁都不能独立地影响商品的价格,从长期来看,这种市场结构是最有利的,竞争性产业将以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条件提供产品。相反,垄断性市场中只有一个卖者,这个单一的卖者可以通过限制产出的方式控制商品的价格,使之高于边际成本,这是一种低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现实社会中极端的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情形往往并不存在。
2.买者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当市场中存在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大的买主时,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买方垄断势力。现实中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及信息,使得对买者垄断问题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
3.产品差异化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中,企业生产的是标准化的同质产品。现实中,任何产品之间都存在着品种、等级、规格、颜色、功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差别,这就是产品的差异化。当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的时候,企业之间的产品就越来越难以相互替代。
4.进入条件
所谓进入条件,是指影响企业决定是否进入市场的各种因素。例如,企业至少应该进行多大规模的生产才能有效进入,能否与在位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如果一家企业进入市场后失败了,那么它的投资有多少可以收回,有多少将会沉没在市场中。在位企业面对新企业的进入将会如何反应。这些问题都会对企业进入市场的决策产生实际影响,可以用来解释市场中企业的规模和分布等特点。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市场行为,并由此决定企业会获得不同的市场绩效,这是著名的哈佛学派所创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即SCP分析范式。该范式遵循的基本逻辑是:企业的市场绩效(performance)是企业市场行为(conduct)的结果,而企业市场行为又是由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的。例如,在一个缺少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垄断定价、合谋或者其他排他性交易安排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当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以是逆向的,如一家企业进行掠夺式定价、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或者技术创新,在获得垄断势力的同时,也会显著地改变市场结构。
在表2-1中我们以SCP为框架描述不同的市场类型特征。
表2-1 SCP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