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肝帝上线!S级实验室的初体验!
- 直播造机甲,求国家赶紧收了我!
- 超不想码字
- 2033字
- 2025-04-10 00:01:23
进入“盘古计划”专属实验室的第三天,苏辰已经彻底进入了“肝帝”模式。
对于一个前世就是技术宅,并且拥有【神级工程师系统】的人来说,眼前这个堆满了尖端设备和无限资源的S级实验室,简直就是梦想中的天堂!
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扑在了工作台上。
巨大的实验室内,各种高精尖设备在他的操控下,发出有条不紊的运转声。
几名穿着无菌服的技术助手,像是最专业的工具人,严格按照苏辰的指令,进行着材料的切割、打磨、递送等辅助工作。
苏辰则戴着一副由自己特制而成的AR眼镜,眼前悬浮着【脉冲电磁炮(微型)】的复杂三维图纸,双手如同幻影般在各种工具和零件间飞舞。
“三号机械臂,将A-7号钛基高温合金锭,进行激光熔覆沉积,精度0.05毫米。”
“光谱分析仪,实时监测C-3区材料成分变化。”
“通知材料组,我需要纯度99.999%的铌酸锂晶体,加急!”
一道道指令从他口中发出,清晰、准确、高效。
他的表现,让那些名为助手、实为观察员的技术人员们暗暗心惊。
这年轻人……
真的是刚接触这些设备吗?
上手速度也太快了吧!
而且他对各种材料特性、加工工艺的理解,简直不像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倒像是个沉浸此道几十年的老专家!
当然,苏辰并没有表现得太过“非人”。
他巧妙地将许多操作归功于AR眼镜的“辅助”和实验室设备的“智能”。
并且时不时会“请教”助手一些基础问题,维持着自己“天赋异禀但经验尚浅”的人设。
电磁炮的主体结构、能量传导线路、基础控制单元……
在顶级设备和充足材料的支持下,这些部件的制造进度飞快。
然而,当进行到最核心的“磁场约束线圈”和“高能脉冲电容器”的制造时,苏辰终于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
按照系统图纸的要求,磁场约束线圈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超导材料,以亚微米级别的精度,层层缠绕叠加,形成极其复杂的空间结构,才能在瞬间产生并约束住足够强大的脉冲磁场。
而高能脉冲电容器,则需要在极薄的特种介电薄膜上,均匀沉积多层不同的纳米材料,以达到恐怖的能量密度和瞬时放电功率。
“不行……这精度还是不够!”
苏辰皱着眉头,看着从五轴联动超精密加工中心取下的线圈半成品。
在显微镜下,即便是这台价值数千万的顶级设备,加工出来的精度,距离系统要求的“完美”标准,依然差了一丝!
而就是这一丝的差距,足以导致最终成品性能大幅下降,甚至在激发时直接烧毁!
电容器那边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材料沉积的均匀性和层间结合度,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
“妈的,看来系统出品的东西,果然不是这个时代的设备能轻易搞定的。”苏辰心中暗骂。
表面上,他则露出了苦恼和焦躁的表情。
他拿着半成品在线圈和电容器的工位之间来回踱步,时而对着全息图纸比划,时而调出超算进行复杂的模拟,嘴里念念有词:
“不行,磁场泄露还是太严重……”
“能量密度上不去,峰值功率差了至少百分之十五……”
“难道是材料本身的问题?还是加工精度限制了?”
他的“投入”和“挣扎”,被实验室的监控系统忠实地记录下来,传递到了赵樱和两位院士那里。
“看来,他遇到瓶颈了。”
王院士看着监控画面,沉吟道,“亚微米级的超导线圈塑形和多层纳米介电薄膜沉积,这确实是目前材料加工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这小家伙的理论设计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天才!”
“但想要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工艺上的鸿沟,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
李院士也点头表示赞同。
赵樱则更关心安全问题:“他操作的能量级别不低,会不会有风险?”
就在这时!
砰!
实验室的电容器测试区,猛地传来一声沉闷的爆响!伴随着一团短暂的电火花!
虽然安全防护罩及时落下,没有造成任何损害,但还是让监控室里的众人心头一紧!
“报告!C-14号电容器样品,在进行高压充能测试时发生击穿短路!”一名助手连忙汇报。
苏辰看着报废的样品,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懊恼表情,嘴里嘟囔着:“该死!”
“能量密度太高,材料撑不住!”
“看来必须……必须有更高精度的加工手段才行……”
“比如……激光蚀刻?”
他仿佛是无意中说漏了嘴。
监控室里的李院士和王院士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激光蚀刻?
这小子,连这个都知道?
看来,他脑子里的“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啊!
赵樱则是眉头微蹙,这个苏辰,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些超越他“人设”的东西。
苏辰则在心中暗笑。
铺垫,完成!
接下来,就是该想办法,搞定那1000多积分,把系统商城的那个【高精度激光蚀刻模块】搞到手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辰依旧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他尝试了各种“常规”方法,试图解决线圈和电容器的制造难题。
比如调整加工参数、更换不同批次的材料、甚至“请教”李院士和王院士,寻求理论上的指导。
两位院士也确实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采用多步光刻结合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案,或者尝试用分子束外延技术进行薄膜沉积。
这些都是目前最前沿的科研手段。
但苏辰在“尝试”过后,都以“效果不理想”、“设备不匹配”或“周期太长”为由,婉拒了。
他表现出的“固执”,让两位院士有些无奈,但也更加确定,这小子肯定是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是受限于某些条件无法实现。
而苏辰,则在暗中寻找着赚取系统积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