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十年春
- 人在大宋:忽悠慕容复替我打工
- 文氓不穿长山
- 2210字
- 2025-07-07 12:32:56
……
“罢了罢了,眼不见心不烦!”
范百龄终究是个洒脱之人,向来俗事不萦心。
眼见客船靠近埠头,他便背起那装着棋具的行囊,朝着赵令甫和阿碧一摆手:“岭南路远,我也该启程了!阿碧丫头,照顾好自己,要是这小子待你不好,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他!”
阿碧羞红着脸,连忙起身,敛衽一礼,眼中带着些许不舍地送别道:“祝师叔一路顺风!”
赵令甫看了眼这个乖巧可心的姑娘,也笑着拱手道:“先生珍重!一年之期,莫忘了!”
“忘不了!”,范百龄没好气地哼了一声,随即转身大步流星地下了船,身影很快消失在岸边的烟柳里。
一时云开日出,风起雾散,太湖万顷碧波粼粼荡漾。
赵令甫顶风立在船头,鹤形松姿,衣袂飘飘,恍若谪仙。
“公子!”
阿碧一时看得痴了,自家公子怎么就生的这般好看?于是情不自禁地轻唤一声。
赵令甫侧身回望,笑意温和。
“走吧!先回参合庄,不然姨母又该念叨了!”
他用了一个“回”字,因为打从五岁起便常在庄上小住,十年下来,说参合庄是他的第二个家也不为过。
“自从老爷去世之后,这两年夫人的身子骨一直不大好,多惦念着公子一些也是有的。”
公冶贞从船尾走过来,跟着感慨一句。
这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儿,其中就包括慕容博的突然“暴毙”。
几乎连同慕容复在内的所有人,都以为慕容博是真的死了,只有慕容夫人和赵令甫才知道真相——不过是为躲避中原群雄的追责才玩了一个假死的把戏罢了!
赵令甫是看过书的人,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没想过戳破,慕容博的“死”,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此人若是不“死”,公冶贞又岂会像现在这样为自己所用?
不过其刚才提到姨母的身子骨不大好,这点确实让赵令甫至今仍很困惑。
外人都说是慕容夫人和慕容老爷伉俪情深,所以后者过世后,前者才忧伤过度,思念成疾。
可知道事情真相的赵令甫又怎么会相信这种鬼话?
甚至他刚得知消息时,都以为是姨母为了给慕容博打掩护,而故意编造出的假象。
直到他带着安神医去给姨母看诊,连安老都说确实是得了怪病,而且他老人家也束手无策时,赵令甫才只能带着满心疑惑接受了这个现实。
行过二九水路,客船很快抵达参合庄,还未停稳,便有慕容家的仆役恭敬上前行礼:“表少爷回来了!”
这么多年,庄中上下谁人不识这位才情卓绝、性情疏朗的表少爷?
更关键的是表少爷出手阔绰,只要差当的好,这位爷从来不吝赏钱,所以慕容家的仆役个个都捧着他。
赵令甫含笑点头,却没有更多表示。
到他如今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再靠频繁地发赏钱来维持形象了,只凭心意行事就好。
带着阿碧,轻车熟路地穿过重重院落,很快就来到姨母的水榭敞轩。
一股清雅的药香混合着熏香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主位的软榻上,正倚着一位和善温婉却略带病容的中年妇人。
虽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但妇人身上却仍裹着一件深冬腊月才会穿的素锦裘衣。
此刻在她身旁,还有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女童,髻上系彩绸、缀小珠。
这丫头生着一双剪水的眸子,面如春雪映日,肤若凝脂透粉。
虽只总角之龄,却已可初窥国色,一身粉白襦裙,恰似“出尘小莲初映水”,稚拙清雅,天然灵秀。
两人这会儿正说着话,见着赵令甫进来,那女孩儿顿时眼前一亮,又连忙起身。
“姨母!”
赵令甫当先问候一声。
慕容夫人看见这个越长大越出挑的外甥,心中也是十分高兴,嘴上却偏埋怨道:“你这孩子,还知道回来?一走几个月没个消息,只我心里惦记着你们,却不见你们惦记着我。”
赵令甫连忙讨饶地赔笑凑到跟前:“姨母这是在说谁?我知道了!可是表兄又出了远门?再不就是表妹又惹了姨母不高兴!”
慕容夫人被他逗乐,伸出手指戳了下他的脑门,笑道:“都多大人了,还没个正形,就知道逗你妹妹,瞧着反倒不如小时候稳重!”
一旁的小姑娘,这时也红了脸,甜甜地行了个福礼道:“表哥!”
此女便是王语嫣,如今年只十岁,却已是说不尽的可爱娇俏,真不知以后要出落成个什么样。
这些年里,王晟虽然一直不肯见李青萝母女,但慕容夫人却经常会把王语嫣这个外甥女接来参合庄小住。
是的,慕容夫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王语嫣并非自己的亲外甥女,毕竟亲弟弟王晟从来都没否认过王语嫣的身份。
至于外面的一些风言风语,她就算听到了,也只当是李青萝个人私德有亏,不大检点,却没有往自家外甥女的身世上想。
而王晟也不想让姐姐知道这里面的糟烂事,更是没脸开口,所以一直有心瞒着。
于是就慢慢变成了现在这样,慕容夫人对李青萝不满,生怕她把王家的女儿教坏了,便时常把王语嫣接来自己身边教导。
李青萝对此也并未阻拦,毕竟这对王语嫣来说同样是件好事,可以让其王家女的身份彻底坐实,不会再被旁人拿来说嘴。
基于此,赵令甫与王语嫣这对“表兄妹”自然就很熟悉。
“表妹这是在说哪个表哥?表兄今日也在庄上?”,赵令甫打趣一句。
王语嫣小脸更红了,慕容夫人假意拍打了一下赵令甫的肩膀,啐道:“不许逗你妹妹!你表兄昨日才回来,这会儿估计还躲在还施水阁,你要去寻他?”
赵令甫摆手道:“我寻他作甚?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自然是要多陪陪姨母才是正事!”
慕容夫人明知自家外甥在说巧话哄自己高兴,却仍是止不住的笑。
“阿朱,去把前几日新得的那份洞庭山芽点上!”
洞庭山芽,也称“吴茶”,自唐时便是贡品,到本朝同样如此,放到后世还有另一个名字“碧螺春”。
吴人嗜茶,春萌初露即采,北宋延续蒸青工艺,但更强调“早采”、“嫩采”。
据《东溪试茶录》载,“茶宜精芽,三月初采者为上”,所以苏州茶农往往三月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此时点出的茶汤最为鲜嫩。
赵令甫听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心中微动,只笑道:“还是姨母疼我,知道我最得意这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