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烧易中海!
- 四合院:我工程师,专修众禽兽
- 番茄大王炒蛋
- 2315字
- 2025-04-15 18:16:59
李晨喝了口茶,眼神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火,自然是要烧的。不过,咱们是技术岗,得烧得有理有据,烧得让人心服口服。走,师傅,陪我到车间转转,熟悉熟悉情况。”
“好嘞!”王师傅精神一振,立刻来了兴致。
轧钢厂的车间,永远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巨大的行车在头顶缓缓移动,发出沉闷的轰鸣;钢坯在轧机间穿梭,溅起炽热的钢花;工人们穿着厚实的蓝色工装,脸上淌着汗水,操作着各种机器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特有的味道。
李晨背着手,步履沉稳地走在车间通道上,目光仔细地扫过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工人的操作。
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能穿透机器的外壳,看到内部的运转;能看透工人的动作,分析出其中的效率和规范。
王师傅跟在一旁,不时地为他介绍着情况:
“这边是初轧车间,负责把钢锭初步轧制成板坯或方坯……”“那边是线材车间,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钢筋和线材……”
李晨一边听,一边点头,偶尔会停下来,向正在操作的工人询问几句,问问设备的状况,问问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他的态度平和,语气专业,并没有因为新晋总工程师的身份而摆出任何官架子,这让不少原本有些拘谨的工人都放松下来,愿意和他说上几句实话。
就在这时,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哟,这不是咱们新上任的李总工程师吗?真是年轻有为啊!这么快就深入一线,来指导工作了?”
李晨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除了易中海,还能有谁这么“恰巧”地出现在这里,用这种酸溜溜的语气说话?
他转过身,果然看到易中海双手揣在袖子里,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正斜眼看着他。
他身边还跟着几个钳工班的徒子徒孙,包括他的“得意门生”贾东旭。
贾东旭看着李晨的眼神里,更是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嫉妒和不服气。
凭什么?凭什么他李晨就能当总工程师,自己却还是个一级钳工,一个月累死累活才挣那么点钱?
李晨脸上没什么表情,淡淡地说道:
“易师傅,好巧啊。我刚上任,对厂里的具体生产情况还不太熟悉,所以下来看看,学习学习。”
“学习?”易中海嗤笑一声,故意提高了音量,好让周围的工人都听见。
“李总工可是九级工程师,是咱们厂技术水平最高的人,还需要向我们这些老家伙学习什么?我们这点土经验,怕是入不了您这位大知识分子的法眼哦。”
他这话,明着是捧,实则是在暗讽李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更恶毒的是,他将李晨和“我们这些老家伙”对立起来,试图挑起普通工人和李晨之间的隔阂。
周围一些工人果然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确实,李晨太年轻了,就算技术再好,能有多少实际操作和管理经验?这总工程师的位置,他坐得稳吗?
王师傅听不下去了,皱着眉头想替李晨说话,却被李晨用眼神制止了。
李晨看着易中海,心里冷笑连连。
这老东西,还真是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昨天刚和李副厂长勾搭上,今天就跑来给我上眼药?
真以为我李晨是刚出校门的愣头青,会被你几句阴阳怪气的话给挤兑住?
“易师傅说笑了,”李晨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经验固然宝贵,但不能固步自封。九级工程师的证书,代表的是国家对我掌握的技术理论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需要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
恰恰相反,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下来走走,正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易中海和他身后的几个钳工:
“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钳工车间,易师傅,您作为车间的负责人,八级钳工,经验最丰富,您觉得我们车间目前在生产效率和工艺流程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易中海被李晨这番不软不硬的话顶了回来,尤其是最后那个问题,让他噎了一下。他本来是想给李晨难堪的,没想到反被将了一军。
改进?他能说出什么改进?他带的这个钳工车间,一直都是老一套做法,墨守成规,在他看来,已经很完美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改进!
他支吾了一下,含糊道:
“我们车间…嗯…一直都挺稳定的,大家干活也都认真负责,效率嘛…也还过得去……”
“过得去?”李晨眉毛一挑,语气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易师傅,‘过得去’可不是我们轧钢厂应该有的标准!我刚才一路看过来,其他几个车间,无论是线材还是板材,工人们的操作流程、工位之间的衔接、工具的摆放,都比我们钳工车间要显得更有条理,效率也明显更高一些。”
他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工作台:
“就拿那边那个零件打磨来说,我观察了五分钟,同一个工人,打磨三个零件的时间,足够旁边热处理车间的师傅完成两炉淬火。
而且,工位周围的工具、量具摆放杂乱,工人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寻找。易师傅,您觉得这是‘过得去’的效率吗?”
李晨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李晨刚才可不是随便看看,而是真的在用心观察和比较。九级工程师的专业素养,让他能够迅速发现生产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
周围的工人,包括易中海带来的那几个徒弟,都下意识地朝着李晨指的方向看去,又对比了一下其他车间的情况,脸上渐渐露出了认同的神色。
确实,钳工车间这边,好像是有点…松散。
易中海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像是被人当众扒光了衣服一样难堪。
他没想到李晨这个“毛头小子”,眼光竟然如此毒辣,一眼就看出了他车间管理上的弊病!
简直是当众打他的脸!
他这个八级钳工、车间负责人、院里的一大爷,面子往哪儿搁?
“你…你这是吹毛求疵!”易中海色厉内荏地反驳道。
“钳工活儿本来就细致,不能和其他车间比!再说了,这点小问题,能影响多少效率?”
“小问题?”李晨冷笑一声。
“易师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产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效率的瓶颈。一个工位慢一点,十个工位呢?
整个车间慢一点,日积月累,浪费的是多少工时?耽误的是多少产量?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技术革新,是提高生产效率,您作为老先进、老师傅,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带头改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