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道教与佛教中的特色梦

包尔丹在《宗教的七种理论》中指出:“无论基督教各个教派的信仰多么不同,无论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仪式或是印度圣人的教诲是什么,所有这些最终都能溯源到最早的人类所信仰的自然宗教。”[82]发源于人类原始信仰的梦也是如此。越是接近古代,人们对梦的认识越相近。因此,道教和佛教中关于梦的作用方面有如上诸多共通认识也就不足为奇。

同时,道教和佛教毕竟是不同的宗教,由于各自所诞生的土壤和教义等的差别必然会导致对梦的认识不同,进而导致梦在两大宗教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除了上文提到的之外,两者还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首先,作为人和“异界”相会的“桥梁”,佛教中的梦除了发出建寺和造像等指示之外,还能告知信徒的前世。成书于唐代的《弘赞法华传》[83]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新罗国金果毅的儿子从小出家诵读《法华经》,但他总记不住第二卷中的某字。一日,他“梦有人告小师前生向某卿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时诵读法华经,误烧一字,是以今生随得忘”[84]。此人方知,今生记不住一字是前世误烧《法华经》中此字所造成的。显然,这则故事意在宣扬因果报应。同时,其背后也折射出来一条信息,即梦是佛教信徒知道自己前世因缘的途径。

不仅如此,佛教中梦还能告知前世善恶。《善见律毗婆沙》中有下面一段论述:

想梦者,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若福德者,现善梦。恶者,现恶梦。……梦善耶,为无记耶。答曰,亦有善、有不善者、亦有无记。若梦礼佛听法说法,此事善功德。或梦杀生、偷盗、奸婬,此是不善。若梦见赤、白、青、黄、色,此是无记梦也。[85]

该律指出,梦有“善”“不善”和“无记”之分,梦见礼佛听法等是“善梦”;梦见杀生偷盗邪淫等是“不善梦”;梦见赤白青黄色之类的客观现象是“无记梦”。而梦像的善恶是由前世的“业”所决定的。前世有善业则今世可做善梦;前世有恶业则今世做恶梦。反之,做善梦可知前世有善业;做恶梦可知前世有恶业。

其次,在证明是否实现了宗教理想时,佛教借助了梦,而道教没有。具体而言,在成仙或者往生前,道教和佛教中都有仙人或菩萨于梦中提前告知的故事。但是,至于人去世后是否确实成仙或者往生,两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佛教以梦佐证死者往生的事实。据《今昔物语集》第十五卷第十一篇记载,在比叡山修行的仁庆常年从未间断念诵《法华经》,勤于修行显密二教。他去世后,“有一邻人梦见一朵五色祥云随着美妙悦耳的音乐冉冉自天而降,落在大宫大路前,只见仁庆新剃了头发,身穿法服,手捧香炉面西而立,这时天空中落下了一座莲台,仁庆登上莲台,腾空而起,遥向西方飞去。正在这时,有人说:‘这是仁庆诵经圣僧往生极乐去了。’……后来,在七七四十九日的佛事修满的当夜,有人说,他也得了相同的梦兆”[86]。仁庆往生的事实是通过近邻之梦获得保障的。这种以梦告来验证往生的例子在佛教中不胜枚举。

道教没有借助梦,而是通过“尸解仙”等形式来证明亡者去世后确实成仙的事实。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记载了李少君尸解成仙的故事。西汉时期的方士李少君因懂得长生不老之术见宠于汉武帝。他死后,武帝令人开棺,发现“无尸,唯衣冠在焉”。葛洪对此评论道:“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87]所谓“尸解仙”是指道士得道后可如蝉蜕一般脱离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形化为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尸解”的方式具体有剑解、水解、火解和杖解等几种。鉴于人终有一死的事实,“尸解仙”是道教中最常见的成仙方式。《列仙传》共记载了七十多位仙人。其中,尸解成仙的有将近十人。可见,梦虽然在道教中是仙人指导信徒羽化升仙的重要“桥梁”,但并不是向第三方证明此人死后确实已得道的方式。

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佛教将“三世因果”理论应用于释梦。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凡人处于前世、现世和来世的因果往复循环之中。过去之业为因,带来现在之果;现在之业复为因,招感未来之果。这样因果相续,不断流转。《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88]那么,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前世和来世呢?能够和“异界”相通的梦自觉地充当了联系三者的媒介。这样,佛教中的梦既可以告知梦者的前世,又可以通过第三者保证亡者来世的往生。道教也有和佛教的“业报轮回”类似的“报应思想”,即“承负说”。它是《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89]。何谓“承负”呢?“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90]今人要承担先人的过失,此为承;先人的行为可能会给后人带来祸福,此为负。善恶承负,天道循环。在道教的“承负说”中,个人除了要承负上述先人的善恶之外,还要为家族、社会和自然界承负[91]。这和佛教中严格的个人对个人的“自业自受”完全不同。而且,道教中既没有“三世”思想,也没有本人对本人的“承负”之说。所以,自然不需要告知前世和来世的梦境。第二,“形神统一”是贯穿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教重“生”,而神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和生命本源的“生”一样,也需要“形”和“神”的同时存在。在这种背景之下,即使是成仙后的证明也要有形体的依托。所以,“尸解仙”可以说是证明成仙的最好方式。佛教则不然。它以现世为苦海,寻求肉体生命的解脱。形体的保存和往生成佛没有必然的关系。临终前修行者身边所现的往生成佛之像——莲花、美妙音乐和紫云等才是预示往生的吉相。入灭之后,第三者的梦境是亡者确实已经往生的最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