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视野下中日梦记研究
- 赵季玉
- 3943字
- 2025-04-28 17:48:30
第一节 与神佛等相会的“桥梁”
在信奉巫术和占卜的古代,梦一直被看作是上苍力量的产物,是与“异界”相通的“桥梁”。“异界”通过梦传达各种信息。为方便论述,本书暂且将之称为“告知梦”。到了道教和佛教中,“告知梦”开始带有宗教色彩。那么,作为天、人两方相会的途径的梦,在道教和佛教中分别是如何被演绎的呢?
一 以“魂魄说”为基础的天、人相会
古代人对于梦中身体未动人却可以在外活动以及祖先明明已经去世却仍可以出现在梦中等神秘现象感到不解。于是,他们认为世间一定存在一个东西,既可以寄居人体,又可以离开,并且在肉体死亡后仍然能继续存在。这个东西就是灵魂。梦被认为是灵魂暂时脱离身体活动的产物。“魂魄说”[6]是远古时代各个民族和地区所共有的。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的一些作品就是这种认识的产物[7]。在这些和歌中,梦是不能相见的男女相会的媒介。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在雏形期就已经有了“魂魄说”。“梦者阴阳之精也”、“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8]、“神遇为梦”、“神所交也”[9]、“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10]等说法都是这种认识的体现。“魂魄说”可以说是道教中人神相会的理论支撑。通过梦这个“桥梁”,道教徒接受神仙的指示造神像或立祖师庙祠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通过梦中神仙的教诲升天成仙。
首先,神仙或祖师出现在梦中指示建祠堂或造像。据《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桓帝曾分别于延熹八年(165)正月和十一月两次派遣中常侍左悺和管霸到苦县(今河南鹿邑)去祭祀老子[11]。唐朝道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将桓帝建造祠庙祭拜老子的原因归结为梦示,“汉桓帝时感梦老君,修祠宇之日,卿云见在其上”[12]。老子本人虽然和道教没有直接关系,但因其思想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一直被尊称为始祖[13]。至宋代文献《唐鉴·玄宗中》,帝王感梦老子的故事被更加具体化,甚至出现了老子告知的具体内容。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条记载,玄宗假寐之际,梦见老子告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见。”[14]从《后汉书》到唐朝道教典籍,本来平常的祭祀,被以梦为媒介,添加了神秘色彩。老子的梦示,成为汉桓帝和唐玄宗建祠或造像的契机。梦成为道教传教之辅助手段。这类故事在道教典籍中屡见不鲜,五代杜光庭撰志怪小说集《录异记》等书中均有例子。
其次,神仙现身梦中,指导凡人成仙。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是道教的终极目标,因此,此类梦成为道教梦的一大主题。《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
(前略)夫人与众真吟诗曰:“玄感妙象外,和声自相招。灵云郁紫晨,兰风扇绿轺。上真宴琼台,邈为地仙标。所期贵远迈,故能秀颖翘。玩彼八素翰,道成初不辽。人事胡可预,使尔形气消。”夫人既游江南,遂于抚州并山立静室,又于临汝水西置坛宇。岁久芜梗,踪迹殆平。有女道士黄灵徽,年迈八十,貌若婴孺。号为花姑,特加修饰,累有灵应。夫人亦寓梦以示之,后亦升天。玄宗教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大历三年戊申,鲁国公颜真卿重加修葺,立碑以纪其事焉。出《集仙录》及《本传》[15]
该故事讲述了魏夫人的生平及其羽化升仙的过程。魏夫人即魏华存(251—334),魏晋时期的女道士,被道教尊奉为四大女神之一。该故事中,魏夫人成仙后,常常于女道士黄灵徽的梦中指导仙道。最终,黄灵徽也得以升天。在这个故事中,梦是女道士和仙人魏夫人相会的“桥梁”。女道士实现了道教的终极目标——羽化升仙。这个故事得以成立的信仰根基为梦具有与现实等值的力量。
仙人出现在梦中指导升仙的最典型的例子,还属本书第二章将要讨论到的南朝齐梁时期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所整理的《周氏冥通记》中周子良和诸神仙相通的事例。该书通篇都是周子良在梦中和道教真人神通的记录,相关内容详见第二章。
二 “因缘生梦”中的人佛相会
中国很多学者将佛教中的梦的成因也归纳为魂魄的作用[16]。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佛教的“灵魂观”问题[17]。佛教对灵魂的探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佛教否认灵魂存在。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古印度存在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承认灵魂和以顺世论派为代表的否定灵魂[18]两种观点。后者否认永恒的、无所不在的个体灵魂(我)的存在,认为人由地、水、火和风四大元素组成,身坏命终,断灭消失,一无所存。释迦创教时采纳后者,提出了“无我论”。同时,为了维护自己所属刹帝利阶层的统治,他又吸收了《奥义书》和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思想。这样“无我论”和“业报轮回”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如果“无我”,“轮回”以及受“业报”和“果报”的主体等问题便无解。释迦在世时,这个矛盾还不突出。释迦涅槃后,部派佛教开始为此展开争论。有些教派仍然坚持释迦所提出的“无我论”,如一切有部。有些教派则对“无我论”进行了修正,提出“有我论”,如犊子部。有些教派通过更换“我”的概念,既承认无我,也承认轮回,如唯识派将轮回的主体置换为阿赖耶识[19]。
既然原始佛教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也就不会将梦解释为灵魂脱离身体的产物。那么,佛教对梦的成因是如何解释的呢?释迦的“无我论”是在其根本教义“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谓“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此灭”[20]。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既不能凭空而有,也不会单独存在。它们必须依靠各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诸法因因缘聚合而生,因因缘分散而灭。梦作为诸法中的一员,也是依因缘而生。至于梦中能够和圣人相见的原因,佛教将其“因缘”解释为各种天人和圣贤等的引诱。成书于2世纪后半期(大约150年左右)的《大毘婆沙论》是最早论述梦的本质的佛典。其中,该书在第三十七卷中对梦有过论述。
应说五缘见所梦事。一由他引,谓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胜所念及诸圣贤所引故梦。二由曾更,谓先见闻觉知是事,或曾串习种种事业,今便梦见。三由当有,谓若将有吉不吉事,法尔梦中先见其相。四由分别,谓若思维希求疑虑,即便梦见。五由诸病,谓若诸大不调适时,便随所增梦见彼类。[21]
该书明确将梦的成因分为“五缘”,分别为“他引(天神鬼神等引诱致梦)”、“曾更(过去的见闻致梦)”、“当有(天降预兆致梦)”、“分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和“诸病(因病致梦)”。“他引说”认为“诸天诸仙神鬼亲胜”的引诱是梦中能见到圣人的“因缘”。“诸天”即佛教中的诸天神、天众。“诸仙”指佛教中的菩萨、罗汉、比丘和高僧等。
3世纪左右成立的《大智度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复此梦有五种。……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22]这里的“天”即佛教中的天人。约成书于4世纪的《弥兰王问经》[23]中也有“天神支配者见梦”的说法[24]。成书于5世纪左右的《善见律毗婆沙》中载有“天人梦者,有善知识天人,有恶知识天人。若善知识天人现善梦,令人得善。恶知识天者令人得恶想,现恶梦”[25]。该说法同样认为,梦是梦主和天人“因缘”作用的结果。
佛教中关于梦的成因还有“当有说”“诸病说”等。但是,这些说法皆是在“因缘”说基础上成立的。“因缘生梦”说为圣人出现在修行者的梦中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出现在信徒的梦中,发出建寺、造佛像等指示,或给予启示、引导、教诫和警告等。日本“说话文学”[26]集大成之作《今昔物语集》第十一卷第13篇“圣武天皇始造东大寺语”,讲的就是圣武天皇在梦中获得指示建造东大寺的故事[27]。像这种梦见菩萨等指示造寺、造像的例子在佛教中不胜枚举。
和道教中仙人于梦中指导凡人成仙一样,佛教中也不乏圣人在梦中指导修行者诵经、悟道等的例子。《冥报记》中有一则故事。“绛州大德沙门释僧彻,……尝出行山间。土穴中,见一癞病人。……教令诵《法华经》。此人不识文字,性又顽鄙,彻句句授之,殊费功力。然终不懈倦。此人诵经向半,便梦,有人教之,自后稍聪寤。”[28]癞病人因不识字,读《法华经》甚是困难。当他诵读到临近一半时,梦见有人来教他。此后癞病人在诵经方面开悟。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613—681)在撰写《观无量寿佛经疏》的过程中,“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29]。
关于人佛梦中相会,佛教中还有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境界,即“梦中见佛”,即平时专心修行的状态会延续到睡眠中,修行者在梦中可见到佛。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佛。因此,亲自谒见佛陀、闻法修行证得正果,对于佛教徒来说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是,这在释迦在世时尚可,等到释迦入灭后便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最大奢求。于是,后世出现了种种“见佛”的方式,如“定中见佛”“临终见佛”等。“梦中见佛”便是在这种希求下衍生出来的。
佛教中,“见佛”的本意是通过观察佛之无常身以谛观空法[30]。也就是说,“见佛”的目的是通过视觉上的见佛达到精神上的谛观无常,以把握佛法的第一要义,最终实现成佛的目标。可见,“梦中见佛”和普通的人佛相会不一样,它是和成佛联系在一起的,“得见佛之益,必能灭罪生善,证得妙果”[31]。
佛教中有很多论述“梦中见佛”的佛典。《般舟三昧经》是大乘佛教初期成立的经典之一,也是最早传译的净土宗经典。“般舟”梵文为“pratyutpanna”,意指“佛立”“佛现前”,“三昧”即“禅定”[32]。“般舟三昧”即在一特定期间内,修行三昧,得见诸佛。关于“梦中见佛”,该经写道:“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33]只要一直念佛修行,七日后就能在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能见到类似的说法[34]。修行般舟三昧的目的是使“十方诸佛”的虚幻意象出现在修行者面前。若能在三昧状态中见佛则可死后往生极乐世界[35]。我国最早聚众结社修行“般若三昧”的是庐山慧远(334—416)[36]。其后,智顗(538—597)、善导、慧日(680—748)、承远(712—802)和法照(747—821)等诸师继承发扬了此修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