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系下的海防职官与沿海治理研究
- 杜晓伟
- 5133字
- 2025-04-28 19:36:53
第二节 研究目的、对象、范围、方法和基本架构
一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实践及得失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历史时期边疆治理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国家治理与维护海陆权益提供历史经验。地方官员是国家治理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参与者,本书从明清时期沿海治理的实践及得失角度出发,以明清时期行政体系中执行海防事务的文官为研究主体,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沿海区域的需求,系统梳理海防行政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包括明代以来海防职官的产生背景、置废兴替、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与职能演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海防职官在沿海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而揭示我国明清时期的沿海治理运作及其成效,进一步完善今人对明清时期的防海与治海需求的认知。
(二)研究对象
参与明清时期海防事务的职官,分为文职与武职两大类。在武职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员参与防海,而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沿海各省所设的专职防海的文职官员。具体而言,在本书中,根据明清时期的防海需求,海防的定义比较宽泛,凡是涉及对沿海地区进行军政事务管理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海防活动。因此,通常情况下,沿海府州县的行政职官都会涉及防海事务,但大多不是职司海防的专职官员,对国家海洋政策的执行都是临时性的,并不能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的海防需要与治理需求,所以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在明清时期设置的专职防海的行政职官有海防督抚、海防道与海防同知、通判,而能够长期执行国家海防政策的为府州分防的佐贰官,即海防同知。从督抚司道到同知、通判,这些官员通常携有“海防”关防印信,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体系中的海防文职官员。需要说明的是,海防同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讲,沿海地区各府州的同知,或多或少都有防海的职能,也可以泛称为海防同知,这种现象常见于设置之初的明代;狭义的海防同知则是朝廷颁给“海防”职衔,具有海防关防的同知,此类同知长期负责海防事务,在清代还会兼衔水利、盐捕、抚黎、理番等,但仍称之为海防同知。总之,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拥有“海防”关防印信的地方行政职官。
(三)研究范围
本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部分。首先,在空间上为“沿海”地区,即根据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系中海防职官管辖范围的特征,所界定的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北部湾的沿海府厅州县,以及这些地方行政海防职官所管辖的近海地区;其次,在时间上为明清时期,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时期至清末。因为海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对象,始于明初,而嘉靖时期的大倭乱是海防环境恶化以及改变明政府海防认知进而调整政策的重要因素。也正是自此之后,明政府在地方行政系统中增设海防职官,建立起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体系,专理防海与治海问题,并由明及清,延续至清末,对中国历史时期沿海的管理与治理以及今天的海洋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以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明清档案、方志、实录等官方资料,以及时任官员的著述、今人的资料汇编等,考证行政体系中海防职官的置废,梳理相关体系的演变历程,并结合具体案例,辩证分析和阐释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系统中,海防职官在海洋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二 基本架构
本书的研究结构,在绪论之外分为七章。
第一章,“海洋环境与海防需求”。古人之所以说历代未有海防之事,有之自明始,而严防于嘉靖,是因为明清时期正处于西方开启全球殖民的浪潮之中,不管中国是否愿意卷入其中,都不可忽视世界局势的悄然变化对明清政权的影响。此外,日本国内的战乱所引发的倭寇侵扰问题,也在这一时期爆发。而此时的国内,继嘉靖万历倭乱之后,清初的三藩与台湾问题,带来了社会的动乱与海洋危机。晚清之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根本性动摇了清政府的海防体系,给沿海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海洋政策的调整,海潮侵蚀问题引起政府的重视,盗寇问题同样日渐灼炽。在内外海洋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海防成为明清政府地方治理中的要务,也是在行政体系中增设专职海防职官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海防职官的设置与调整”。海防之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海洋治理则是管理海洋地区的常态。明清以来,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因海防环境与需求的不同,地方行政体系中设置的各级海防职官,既存在职级上的功能差异,又存在同级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差异。作为新构建的海防职官体系,需要经过不断的调整以符合不同时段、区域的防务与治理需求。
第三章,“海防同知的设置与裁改”。海防督抚司道,不是直辖地方的官员,具体负责日常防务与海洋地区治理的,主要是府州的海防同知等佐贰官。明清时期的海防环境与治理需求的差异,使沿海设置了大量的海防同知,所谓“因事添革,量地置员”,并没有明确的设置属地与数量的规定,因而海防同知的设置与裁改,具有因时而异的针对性特征。
第四章,“海防行政职官的类别、职能及其时空演变”。防海与治海,是明清时期设置海防行政职官的主要目的,这也决定了海防环境的变化影响需求的变化,而需求的变化又会促进这一职官体系的调整,使海防职官的职能逐渐形成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差异。海防督抚是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海防道是监察性质的职官,海防同知、通判则是执行具体防海与治海任务的基层职官。不同的地位与角色,使各级官员有着明显的设置特征与演变历程。
第五章至第七章,从军事防御、民生需求与商业外事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以海防同知为主的府级海防职官,如何进行治理沿海的实践问题。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基于海防需求与结果的分析,从国家发展层面,对明清时期的防海与治海政策,整体上持否定的评价。但是,如果从地方需求的角度来看,防海政策中的对内表现,其积极与消极的作用,需要我们具体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界别历史中防海与治海的经验与教训。
[1]许鸿磐纂:《许氏方舆考证稿百卷》卷5《大川下》,济宁潘氏华鉴阁1933年刊本,第2册,第29页a。
[2]范中义:《明代海防述略》,《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3]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0年。
[4]史明星:《中国历代海防发展概览》,《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1993年第1期。
[5]刘昌龙、张晓林、黄培荣:《明清时期海防的历史嬗变及启示》,《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
[6]范中义:《明代海防述略》,《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7]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8]赵红:《明清山东海防研究(1368—19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9]赵树国:《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0]宋烜:《明代浙江海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1]苏勇军:《明代浙东海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2]驻闽海军军事编纂室编:《福建海防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14]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广东海防史》编委会编:《广东海防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邵晴:《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以沿海卫所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7]张仲良:《明代山东半岛海防——以登、莱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18]赵树国:《明永乐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海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9]吴小玲、何良俊:《明清时期北部湾海防及其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20]刘庆:《明清(前期)浙江海防战略地位的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21]施剑:《明代浙江海防建置研究——以沿海卫所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1年。
[22]卢建一:《明代海禁政策与福建海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23]卢建一:《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24]卢建一:《明清海疆政策与东南海岛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5]靳维柏:《明清时期的闽浙海防与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波,2005年6月。
[26]黄友泉:《明代前期福建的海防体系》,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27]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4年。
[28]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体系与广东海盗》,《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29]黄挺:《明代前期潮州的海防建置与地方控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0]陈春声:《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3期。
[31]李爱军、吴宏岐:《明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
[32]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王宏斌:《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河北学刊》2015年第3期。
[33]宋平章:《清代前期学者关于渤海周围地区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4]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0年。
[35]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海防“分路”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2辑。
[36]鲁延召:《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防地理特征研究——基于海防对象的多样性与海防重心的阶段性》,《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37]鲁延召:《从内伶仃岛不设防看近海防御的局限性》,《兰台世界》2014年第28期。
[38]鲁延召:《海防地理学视野下官富巡检司建置沿革研究——基于广东新安县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辑。
[39]王日根、黄友泉:《海防地理视域下的明代福建水寨内迁》,《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40]杨国桢主编,周志明著:《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1]张海鹏主编,王宏斌著:《中国海域史》(总论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42]成一农、杜晓伟:《陈伦炯绘〈沿海全图〉及其海防认知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6期。
[43]高志超:《从岛陆到洋面:明清时期中朝对黄海北部海界认知及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年第3期。
[44]易泽阳:《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45]郑坤芳、王玉冲:《嘉道时期海防思想的演进》,《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6]王宏斌:《“防海新论”与同光之际海防大讨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47]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48]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东岳论丛》1998年第5期。
[49]卢建一:《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0]卢建一:《福州海防思想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福州,2003年11月。
[51]海军学术研究所编:《中国海防思想史》,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52]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3]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4]谢茂发、李京波:《近三十年来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综述》,《东方论坛》2011年第5期。
[55]苏小东:《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兼论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56]成赛军:《杨昌浚与清末海防》,《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57]陈贤波:《论吴桂芳与嘉靖末年广东海防》,《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58]宋晓岩:《奕的海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9]庞冬冬:《薛福成海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0]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文史知识》1987年第8期。
[61]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2]潘询:《明代抗倭官考》,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63]陈博翼:《防海之道: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64]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65]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66]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67]朱波:《聚岛为厅:清代海岛厅的设置及其意义》,《海洋史研究》2020年第14辑。
[68]祝太文:《清代浙江行政职官与海防关系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69]廖伟章:《“委黎多”和澳门同知考》,《广州研究》1985年第5期。
[70]王宏斌:《简论广州府海防同知职能之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71]林旭鸣:《明清广东海防同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2]刘灵坪:《清代南澳厅考》,《历史地理》2010年第2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3]杨丽婷:《清代杭州府海防同知与钱塘江海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74]吕俊昌:《清代前期厦防同知与闽台互动关系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