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 冷向明 吴旦魁
- 1705字
- 2025-04-28 18:41:15
五 本章小结
风险社会的来临意味着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着重要的挑战。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权力结构、组织模式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这集中表现为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不同主体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传统的行政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出现了行政碎片化与社区集体行动的问题,也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造成了基层治理的组织与动员困境,这是当前城市基层治理的难题所在。技术赋权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中的组织与个体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技术嵌入可以带来组织能力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组织模式的变革,对于优化城市基层治理体系而言,这是重要的治理“切口”。同时,理论研究范式从“国家与社会”到“政党、国家与社会”的演进,为社区治理变革中政党“在场”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的先天优势成功进入了城市基层治理场域。首先,通过厘清社区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范畴、加强党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带动社区社会组织成长等,链接社会与国家,克服了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短板。其次,通过权力下沉盘活社区资源圈层,并通过多元共治打造社区“支持网络”,实现了资源伴随权力下沉至基层。最后,通过规范建设、价值引领、强化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公众认同,实现了党建引领社区的合法性重塑。由此,党全面领导城市基层治理的合作治理格局建立起来,形成了“党进、政转、社增、民参”的社区治理新进路,擘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蓝图。
[1] 郭圣莉、张良:《不断优化社区发展治理体系》,《解放日报》2018年9月4日。
[2] 唐亚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与成功之道》,《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3] 林闽钢:《超越“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困境——兼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突破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4]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190页。
[5] 汪玉凯:《从习近平治国使命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3期。
[6] 张静:《社会治理为何失效?》,《复旦政治学评论》2016年第1期。
[7] 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学海》2006年第3期。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89—290页。
[9] 邵娜、张宇:《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嵌入:理念、结构与能力》,《电子政务》2018年第11期。
[10] 王绪、王敏:《技术嵌入与组织吸纳:党的全面领导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双向塑造——基于A县级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分析》,《理论月刊》2022年第6期。
[11] 高恩新:《技术嵌入城市治理体系的迭代逻辑——以S市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12] 马俊:《论智能技术对社会治理变革的影响》,《行政论坛》2022年第4期。
[13] 刘威、王碧晨:《流量社会: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
[14] 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8期。
[15] 侯利文:《国家与社会:缘起、纷争与整合——兼论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2期。
[16]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7] 朱健刚、王瀚:《党领共治:社区实验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再生产》,《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5期。
[18] 唐亚林:《使命型政党:从概念到理论范式的生成过程》,《开放时代》2023年第1期。
[19] 肖剑忠、朱斌荣:《党员志愿服务的探索和创新——对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的调查》,《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5期。
[20]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
[21] 张紧跟:《论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23]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24] 陈秀红:《从“治理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社会整合功能实现逻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