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众主义改革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 民众主义改革
拉美的民众主义(Populismo,又译民粹主义。通常把拉美的民粹主义称为民众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主要标志是1924年由秘鲁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阿亚·德拉托雷(1895—1979年)创建的美洲人民革命联盟(又称“阿普拉党”)的成立。民众主义体制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在拉美趋于成熟。
作为民众主义体制的典型,主要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政权(1934—1940年),巴西的瓦加斯政权(1934—1945年、1950—1954年),阿根廷的庇隆政权(1946—1955年、1973—1974年),秘鲁的加西亚政权(1985—1990年,2006—2011年)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般把墨西哥卡德纳斯主义、巴西瓦加斯主义、阿根廷庇隆主义、秘鲁的阿普拉主义或阿亚主义、厄瓜多尔贝拉斯科主义等都列入拉美民众主义思想体系。
作为政党,通常把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委内瑞拉民主行动党、阿根廷的正义党即庇隆主义党、秘鲁的人民党即阿普拉党等都归属为民众主义政党,甚至有人把60年代中期以来在拉美一些国家出现的所谓“革新派军人政权”,如秘鲁的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军政权(1968—1975年)等也称作“军人民众主义”。有的学者认为,民众主义代表着“拉丁美洲历史的一个基本阶段”。
墨西哥学者奥克塔维奥·扬尼将拉美民众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五点:(一)作为政党,民众主义政党是“多阶级”的政党;(二)民众主义体制国家的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组织的各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三)这些国家的政府都奉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政策;(四)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权力结构和功能方面,既包含阶级同盟又反映阶级对立;(五)民众主义体制的政权的兴衰都表明依附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民众主义体制一般反对独裁,主张搞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它对内强调各阶级合作,主张实行某些改革和改良措施;对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因而具有民族主义倾向;它声称既不要“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也不要“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而要走“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的道路;民众主义体制一般以中产阶级、资产阶级为领导,主张改革现状;民众主义的政党虽有工农劳动群众参加,但中、上层资产阶级成员占相当比重并居支配地位。
近年来,随着民粹主义在欧美的盛行,国内外学术界对拉美地区的民众主义的理论、实证、基本特征和思想文化根源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4]有学者认为,拉美地区一直是世界民众主义的最主要阵地和试验场。拉美国家的民众主义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如起源的独特性、发展的持久性、地域的广泛性、政策实践的典型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社会影响的双重性等。拉美民众主义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既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也有深刻的实现和文化根源。当前政治学界对民粹主义的概念有五种看法:(一)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二)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三)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话语;(四)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逻辑;(五)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风格。
对民粹主义与民主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民粹主义是民主制的敌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民粹主义是有利于民主制的一种力量,是民主制度的核心因素。有学者认为,拉美的民粹主义具有历史的韧性,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民粹主义(民众主义)在拉美的政治舞台上几度兴衰而绵延不绝。拉美地区先后出现了四次民粹主义(民众主义)的高潮: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社会改革是这次高潮的主旋律;第二次是在20世纪30—50年代,这是一个民族主义和发展主义的时代;第三次在20世纪90年代,以右翼、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为特征;第四次是在21世纪初,这是一次左翼民粹主义高潮。[5]而2019年1月1日上台执政的巴西右翼博索纳罗总统被认为是“巴西的特朗普”,奉行右翼的拉美民粹主义。
20世纪中叶,在拉美大陆广泛兴起了具有民众主义特色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逐步形成一场全大陆的改革运动,在很多国家导致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代传统寡头统治,建立起“多阶级联盟”的民众主义政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934—1940年)、巴西的瓦加斯改革(1930—1945年)和阿根廷的庇隆改革(1946—1955年)。民众主义改革带来了拉美社会经济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对拉美自主性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一次重大探索。
二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化?已故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罗荣渠教授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6]北京大学另一位教授钱乘旦认为,“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力量来自工业化,因此把工业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内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也不在工业革命”,“把它从中世纪的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的工业社会。变化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化。对任何国家来说,现代化均包含三项任务:一是建立现代国家,二是发展现代经济,三是建设现代社会。这三项任务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现代经济发展又必定呼唤建设现代社会。比较成功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能将这三项任务有机配套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是‘全方位的现代化’”。[7]
国内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何时起步看法不尽相同。一种认为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另一种认为起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种认为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原先我国学者大都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20世纪30年代拉美部分国家出现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把工业化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并付诸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但是,后来同意第三种看法的学者逐渐增多。这里,主要阐述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进口替代工业化(1930—1982年)模式阶段的状况。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出口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迫使拉美国家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一阶段拉美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在政治方面,反对考迪罗主义,为建设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以1910—1917年的墨西哥民族民主革命为起点,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民主改革运动不断发展,到1930—1950年形成一个高潮。1934年,卡德纳斯就任墨西哥总统后,对考迪罗主义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改组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把它改名为墨西哥革命党。新党改变过去以地方党派为基础的组织系统,而采取以工人、农民、军人和民众等非地域性的社团为基础,把工会、农会和其他群众团体吸纳入党内。这一改革不仅彻底打击了地方寡头势力,而且扩大了群众对政治的参与,为墨西哥现代民主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墨西哥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政局相对稳定,再也没有出现过军人干政的现象。1930年在军人政变中上台的巴西瓦加斯总统,通过争取劳工和其他民众的支持,打破了巴西几个世纪以来土地—商业寡头独占政权的局面。阿根廷庇隆总统以“正义主义”相标榜,大力争取劳工,创建了阿根廷现代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性组织“庇隆主义运动”,借助群众威力,打击寡头势力,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阿根廷现代政治舞台开辟了道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美一批“发展型”的强势政府(民众主义政府)的出现,标志着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在拉美一些国家取代传统的大地产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势力,大力推行经济改革。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1.土地改革。以墨西哥的土改最有成效。卡德纳斯在其任期内,把1800万公顷土地无偿地分配给近300万户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农民,组建成千上万个村社,使根深蒂固的传统大地产制趋于瓦解。2.限制外国资本,把外资企业国有化。庇隆上台后,把外资铁路和电话公司收归国有。瓦加斯极为重视国家对钢铁等基础工业的建设,先后组建了国家钢铁公司和巴西石油公司。1938年3月18日,卡德纳斯将所有17家美英石油公司的产业全部收归国有,打破了长期由外国资本控制经济命脉的局面。
(三)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民众主义政府在推行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努力尝试依靠本国力量和市场来发展工业。这就是发展主义影响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民族主义经济思潮,以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发展主义极力主张改变拉美国家立国以来对西方模式盲目追求和一味模仿的态度,探求符合拉美国家实际的自主性发展道路。所谓“进口替代”,就是采用保护主义措施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生产过去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由此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的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进口替代变成拉美国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这是进口替代战略的鼎盛时期,拉美国家工业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国家的扶持和鼓励,本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制造业成为战后最活跃的部门,在拉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16.5%上升到1960—1964年的22.1%。50年代中期,拉美制造业产值超过农业,成为全地区主要生产部门。到6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在一般消费品方面的进口替代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工业化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从1950—1965年,拉美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5.2%,进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期。
民众主义体制随着考迪罗制的衰退而兴起,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趋于成熟,50年代以后由于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冷战,美国对拉美民众主义政权的压力不断加强,一些政权急速向右转。然而,自60年代后期起,民众主义体制在一些拉美国家又东山再起,如在阿根廷,庇隆1973—1974年又第二次执政;1989年以来,阿根廷庇隆主义党又连续执政;在秘鲁,人民党1985—1990年首次执政等。
本章小结
本章第一节介绍了拉丁美洲的概况,包括其名称的来历、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经济总量等。第二节和第五节分别叙述了拉美政治的早期发展,包括独立前拉美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独立战争和宪章制度的移植,拉美特有的考迪罗制,拉美的民众主义改革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拉丁美洲 检审庭 监护征赋制 总督辖区 进口替代
二、简答题
1.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包括哪四个部分?有多少独立的国家?
2.拉美古代有哪三个主要文明中心?
3.什么是考迪罗?它对拉美的政治制度发展起什么作用?
三、论述题
1.拉美独立战争具有什么性质?其进程如何?
2.什么是拉美民众主义?拉美民众主义有哪些主要特征?如何评价拉美民众主义?
3.20世纪30—50年代拉美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有哪些内容?
阅读参考文献
李明德主编:《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第三编)政治结构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85页。
袁东振、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第一章,拉美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工业化进程第一、二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美]霍华德·J.威亚尔达、哈维·F.克莱恩编著,刘捷、李宇娴译:《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发展》,第一部分 拉丁美洲的传统和发展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79页。
Harry E.Vanden and Gary Prevost,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the Power Gam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袁东振主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版,第355页。
[2]CEPAL,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https://www.cepal.org/es/publicaciones/bp.
[3]CEPAL,Panorama Social de America Latina 2020,https://www.cepal.org/es/publicaciones/46687-panorama-social-america-latina-2020.
[4]参见《拉丁美洲研究》2017年第4期民粹主义专题的4篇文章,特别是袁东振《拉美民众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思想文化根源》和董经胜《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理论与实证探讨》,以及《拉丁美洲研究》2018年第1期(阿根廷)古斯塔沃·桑蒂连《拉美的“民粹主义”:争议、特征及比较研究的局限》。
[5]董经胜:《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理论与实证探讨》,《拉丁美洲研究》2017年第4期。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7]钱乘旦:《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