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6岁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懂儿童的行为和心理

所谓“敏感力”,即孩子对外界环境影响所产生的特别敏锐的感受力。在敏感期,孩子会对特定事物或行为产生狂热的爱好与追求,因而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能力也特别强。但是敏感力具有短暂性,这就要求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把握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孩子的敏感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为什么变得任性了

在元元4岁的时候,妈妈发现,她每次吃完饭后总喜欢用袖子擦嘴巴。明明提醒她桌子上有餐巾纸,甚至把餐巾纸抽出来给她,她都视而不见,照样用袖子抹来抹去。更气人的是,元元有时候就像是故意做给妈妈看似的。妈妈不让她在床上吃东西,她偏要端着碗上床;大热天非要穿着冬天的靴子下楼去玩,而碰上天气变凉,想给她加件外套,她反而不愿意穿了。

这不,今天星期六,早饭过后,趁着爸爸在家休息不用上班,妈妈让他带着元元下楼去玩,自己在家大扫除,把家里好好收拾了一遍。洗衣服、擦玻璃、清厨房、清卫生间、扫地、拖地……忙完了这一切,妈妈已经筋疲力尽,靠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

这时候,门口传来了爸爸跟元元的声音,妈妈赶紧坐起身来,对刚进门的父女俩说:“你们俩先把拖鞋换了,我这刚拖的地,还没有干,不然踩下脚印,我还得再收拾!”

爸爸没说什么,很快就换了干净的拖鞋。而元元听见妈妈的话反而来了兴致,爸爸妈妈还没反应过来呢,她就撒开腿从门口跑了进来,还故意在客厅里绕了一个大圈。顿时,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就留下了一串黑黑的小脚印。

“元元!”妈妈感到既生气又无奈。

元元的这些看起来任性的行为,其实是执拗敏感期到来的表现。

通常,孩子从2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开始逐步分化,常常会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令,变得固执己见,有时甚至出现反抗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执拗敏感期”。孩子这一敏感期的爆发高峰期出现在3~4岁,在这一时期,他们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这些行为常常不容变通。

在这一时期,孩子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与父母合作,甚至是故意与父母作对。不过,孩子并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作对,只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本能排斥,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作祟。父母要想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平共处,就应该先了解孩子执拗敏感期的形成原因。随着孩子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他们渐渐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我力量的强大。

执拗敏感期的存在,与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如果家长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执拗,没有做好陪伴孩子度过这一时期的思想准备,没能恰当地采取应对策略的话,就无法保证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而孩子的心理也必定会受挫。因为当家长打破孩子的意愿或秩序时,他们的内心是会痛苦的,所以才会做出类似“拼命”的反抗。试想,如果孩子的内心经常被这种痛苦包围的话,他们的身心又怎能不受伤害呢?

孩子不是小大人,我们不能期待他们的行为会像成人一样理性而且自制,尤其是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主动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是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不能满足的原则性的要求,也要学会理解孩子,用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的方法来平息孩子内心的痛苦。

由此看来,把握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就等于帮助孩子成长,而要解决孩子执拗敏感期的问题,则要求家长在爱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智慧且灵巧的变通。只有变通得好,才能缓解问题,从而使孩子不可理喻的“胡闹”不再是问题。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在成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但是,一旦孩子的意愿被拒绝、干涉,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极易变得急躁不安、大哭大闹,而家长也会常常被孩子的反常行为搞得气愤不已。

毫无疑问,孩子的表现遵循了自然法则,而很多时候,很多父母的做法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这一规律。他们往往会一意孤行地对孩子采取讲道理、好言相劝的策略,甚至是用以硬碰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事实上,父母与孩子的这种较劲只会让孩子对换鞋、洗手这些事更加排斥,最终不仅孩子难受、委屈,父母也是既无奈又气愤,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因此,当父母遇到类似问题时,一是不要强行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反抗,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二是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只要掌握了孩子的执拗心理,做一些变通,就能找到“对付”孩子的妙招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用心揣摩孩子的行为,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孩子才能顺利而快乐地走过这段执拗敏感期。

孩子认定的秩序动不得

因爸爸妈妈工作忙,筱筱断奶后就一直由奶奶带,跟奶奶的感情特别好。

最近由于天气变化,奶奶的风湿性关节炎又犯了,住进了医院。晚饭后,妈妈带筱筱去看奶奶,筱筱很懂事,跟奶奶保证一定会乖乖睡觉。回到家后,妈妈帮筱筱洗澡,脱衣上床,筱筱一直很乖。可当妈妈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时,发生了一件令妈妈非常生气的事。

当时,筱筱睡在被窝里,妈妈躺在她床边的躺椅上给她讲故事,就像每天晚上奶奶做的一样。可很快,妈妈就发现筱筱的注意力并不在故事上,她不安地在被子里翻来翻去,还不时起身盯着妈妈身下的躺椅看。突然,她说:“妈妈,你起来,坐到床边给我讲故事。”妈妈愣了一下,微笑着对筱筱说:“妈妈今天很累,让妈妈躺一会儿好吗?”

“不行!”筱筱固执地摇着头,“妈妈,你不许躺着!”妈妈有些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大人累了一天了,躺一会儿都不行吗?”妈妈打算不理会筱筱,继续躺在躺椅上讲故事。

“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筱筱突然爆发出一阵尖叫,同时哭着来打妈妈手里的书。妈妈生气了,顺手在她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叫你不听话!”妈妈放下手里的书,侧过身子假装睡觉。没想到筱筱放声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直到爸爸进来,将妈妈拉出房间,筱筱才慢慢止住了哭声。

“怎么回事,这孩子?”妈妈有些伤心。

“我问过筱筱了,她说那是奶奶的躺椅,你不能躺。”爸爸有些尴尬地说道。妈妈听了更伤心了。

筱筱的妈妈因为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给筱筱讲故事,就引起了筱筱那么大的反应,这的确有些令人伤心。然而,假如妈妈知道这只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就不会那么难过了。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样,是有秩序的,并且他们也需要这种秩序。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对秩序敏感,井井有条的物体摆放、整洁有序的房间环境、按部就班的时间作息,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成长能让孩子身心愉悦,并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秩序、愿意遵守秩序的人。筱筱之所以对妈妈睡了奶奶的躺椅有那么大的反应,其实并不是她不爱妈妈、不心疼妈妈,而是因为妈妈打破了她心中的秩序。

对于孩子来说,秩序就是一种安全感。当秩序被打破时,这种安全感就会失去,孩子就会焦躁不安,甚至会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执拗呢?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抓住孩子,不由分说地揍一顿。这一顿揍,就彻底打碎了孩子心中自我构建的秩序,让孩子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甚至对孩子的智能发展造成可怕的影响。当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时,他们的智能也在逐步构建起来。

孩子的执拗或许正是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父母,不要随意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不得不改变时,一要尽量将孩子的不安降到最低;二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发泄,让他们通过哭闹将焦躁和不安发泄出来,那样孩子最终就能比较平和地接受已成的事实。

不要打扰孩子观察

最近,刚满3岁的融融自从看见爷爷用牙签剔牙后,非哭闹着要牙签不可。爷爷拗不过他,只得将牙签尖的一头磨平,然后给融融。从此,这根牙签就成了融融最宝贝的“玩具”。无论走到哪里,融融都紧紧地攥着它,甚至吃饭、睡觉都不肯放下来。

妈妈怕融融不小心戳到眼睛,想了很多办法,但就是没法将牙签从融融的手中拿下来。妈妈学过一些幼儿心理学,知道这是幼儿在一定时期对某种物体产生依恋的现象,长大后会好的,于是便不再强迫他了。可是,当融融迷恋上“插小洞洞”的游戏后,妈妈着实紧张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融融对小孔、小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是有孔的东西,融融都会想方设法将牙签插进去探一探。哪怕走在路上,发现了一个蚂蚁洞,他都会突然停下来,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研究半天,最后还非要将牙签伸进洞中东戳西戳半天,才肯离去。这倒没什么,令妈妈紧张的是融融对家中的插电孔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总想找机会到里面去“一探究竟”。他不仅用牙签,还将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指伸进插电孔,好几次都把妈妈吓出一身冷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恐吓他里面有大灰狼,吓唬他手指会被小孔里面躲藏的老妖怪咬掉,等等,但都收效甚微。

无论是融融喜欢细小的牙签,还是对小孔、小洞感兴趣,都是孩子正处于细微事物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敏感期中,孩子不但会对一些细小的东西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还能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兴味索然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有时甚至令人惊讶。比如:看两只蚂蚁抬一颗米粒,孩子能蹲在墙角一看就是半天;看金鱼在鱼缸里游动,孩子也许能目不转睛地看上两三个小时。大人们或许会认为这没什么好看的,可孩子们却往往会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在观察事物方面,孩子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视角。他们从自身的情绪和兴趣出发,对大人们毫不在意的细微之物,却往往能全身心地关注。孩子是最积极的观察者,在被大人忽视的细微之物中,他们常常可以捕捉到非凡的奥妙,并且乐在其中。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专注力的最佳时期,而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并有足够的耐心,就一定能让孩子迈向构建想象力和专注力的世界。

在这一阶段,最忌讳家长用强迫性手段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家长认为重要的事物上。比如,在用识字卡片教孩子识字时,孩子并没有关注图片或文字,而是盯着图片上某个污渍发呆。这时,有些家长就会发火,责骂孩子不认真学习,这实际上正是在扼杀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的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的养成要比简单地认识几个生字的意义大得多。

孩子总爱问为什么

“飞飞,睡觉了!”

妈妈喊飞飞来睡觉,可飞飞蹲在金鱼缸旁一动不动,还问道:“为什么要睡觉?”

“因为睡觉就是休息,休息好了,明天我们才有精神玩啊。”妈妈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提问了,于是便耐着性子回答。

“那金鱼为什么不睡觉呢?”

“金鱼也要睡觉的。你看,它们停在水里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在睡觉啊。”

“那为什么它们不闭着眼睛睡觉呢?”

“因为它们没有眼睑,不像我们人类有眼睑啊。”

“眼睑是什么?”

妈妈把自己的眼皮指给飞飞看,并合上、睁开,合上、睁开地演示了几遍。

“那它们为什么没有眼睑呢?”飞飞打破砂锅问到底。

妈妈有些回答不上来,也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想了想说:“因为金鱼妈妈生它们的时候忘记了。”

“金鱼妈妈为什么会忘记呢?金鱼爸爸为什么不提醒它呢?”

妈妈有些崩溃了:“因为金鱼宝宝不乖,不肯上床睡觉,所以金鱼妈妈就不给它们眼睑。”

“金鱼宝宝为什么不乖啊?”

“飞飞!”妈妈的声音高了起来,“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赶紧上床睡觉!”

“妈妈,金鱼宝宝为什么不乖?”飞飞固执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

妈妈火了,抬头看看钟,已经快10点了,于是在飞飞屁股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你这孩子,分明就是捣乱!睡觉!”

“我不要睡,我要看金鱼睡觉!”飞飞也高声喊起来。

妈妈不由分说地夹起飞飞进了卧室,卧室里传来飞飞的哭叫声。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或许每位家长都曾有过飞飞妈妈这样的经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嘴里开始出现无数个“为什么”。刚开始,爸爸妈妈会感到高兴:“孩子会提问了,多聪明啊!”可随着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当觉得孩子的问题简直是滑稽可笑、不知从何答起时,就会认为孩子是在捣乱,于是常常在呵斥与责骂中结束问答。

殊不知,简单粗暴的回答恰恰是扼杀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罪魁祸首。从3岁开始,孩子对文化的追求和探索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这正是儿童文化敏感期的萌芽阶段。如果家长能在这一阶段细致耐心地对待这棵幼苗,当孩子长到6~9岁时,就会表现出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众所周知,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是一切科学文化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白云为什么会变化?花儿为什么闻起来很香?马儿为什么会跑?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会有男孩和女孩……无数在大人看来不屑于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开端。不要因为觉得孩子们听不懂科学的解释就敷衍了事,鼓励的笑容和宽容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好的回答。尽管有些问题他们暂时得不到答案,但这种鼓励和宽容却能将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保留下来,而随之产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索力则会令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