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周围势力,火剑门

野猪的嚎叫声骤然停歇,只剩下粗重的喘息。

它愣愣地看着蛤鸣蝉,片刻后,硕大的脑袋用力点了点。

蛤鸣蝉嘿了一声,站起身。他从腰间摸索一阵,掏出一片宽大的荷叶,又掏出一截木炭。

他在荷叶上迅速划拉了几下,留下几道歪歪扭扭的黑色印记,然后将荷叶往野猪面前一指,说道:“你这条命,今日算是我蛤鸣蝉救下的。记住了,日后若开了灵智,成了气候,得知恩图报。”

野猪看着那荷叶,又看看蛤鸣蝉,再次用力点了点头,眼神里的恐惧消散不少,多了些茫然。

蛤鸣蝉满意地点点头,将荷叶塞进腰包,然后指着野猪,对按住它的两个手下吩咐道:

“行了,别按着了。你们两个,把它送到铸铁峰去,交给牛总管。就说是我蛤鸣蝉送去的,让它在那儿好好挖矿,莫要偷懒。”

“是,头目!”两个蛤蟆精应了一声,松开了手。

那野猪得了自由,却不敢跑,只乖乖站在原地。

两个蛤蟆精一左一右,押着野猪,朝着另一条岔路走去。

蛤鸣蝉重新扛起旗幡,大手一挥:“继续走!”

队伍继续前行,楚弈跟在后面,看着蛤鸣蝉的背影,这蛤蟆小头目,倒也是个妙妖。

日头西斜,暮色渐沉,巡山队伍回到了一处洞府。此处远离青蛇峰主脉,幽深僻静。

蛤鸣蝉收了旗幡,随手丢给旁边一个小妖。

他走到洞口,脚步一顿,回头看向队伍末尾的楚弈:“中午蛤二那厮跟我提了,让你跟他住一处。我应了。他住丁十三小洞,自个儿去寻。”

楚弈抱拳,微微躬身:“多谢鸣蝉头目。”

蛤鸣蝉摆摆手,不再多言,径直钻进一个稍大的、独属于他自己的洞穴,洞口随即被一块粗糙石板掩上。

楚弈这才转身,打量起蛤鸣蝉所说的“住处”。

眼前是一个颇为宽敞的椭圆形大甬道。

两侧石壁上,凿开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洞口,洞口上方悬挂着简陋的木牌。

火把的光芒映照着木牌上的字迹。

皆是以“丁”字开头,其后跟着不同的数字。

那字迹古拙遒劲,竟是数千年前流行的古篆体,楚弈倒是认得。

他沿着甬道往里走,目光扫过两侧牌子:丁一、丁二……丁七……

不多时,他便在一处不起眼的洞口前停下,牌子上正是“丁十三”三个古字。

楚弈钻了进去。

洞内空间不大,约莫十几平方,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干草,石壁上插着一支燃烧的火把。

除了蛤二,还有另外两个青皮蛤蟆精。

蛤二见楚弈进来,连忙从干草上爬起,咧嘴到:“楚大哥,你来啦!头儿跟你说了吧?”

楚弈点头:“说了,劳烦你了蛤二。”

“客气啥。”蛤二摆摆手,指了指旁边两个同伴,“给你介绍介绍,往后咱们就是一个洞的兄弟了。”

他先指向一个身形粗短、皮肤带着深青斑点的蛤蟆精:“这位是蛤井底,井底兄弟。”

那叫蛤井底的蛤蟆开口道:“俺叫蛤井底。成妖前,就在一口老井里待着,后来被人打水,连桶带俺一起捞了上来。那些人就骂俺,井底之蛙,俺就叫这名了。”他朝着楚弈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蛤二又指向另一个身形瘦长青皮蛤蟆:“这位是蛤沉灶,沉灶兄弟。”

蛤沉灶慢悠悠地抬了抬眼皮,声音细弱:“俺以前喜欢睡在农家灶膛里,暖和。后来发大水,水把灶台都给淹了,为了纪念那个灶台,所以叫蛤沉灶。”

楚弈朝着二妖抱拳:“楚弈见过两位。”

蛤二乐呵呵地搓着手:“好了好了,都认识了,往后就是自家兄弟。”

楚弈点点头,走到角落里,寻了一处干净的干草堆坐下。

他微闭眼睛,开始在心中默默盘算。青蛇山,妖族,百炼成钢……一切,才刚刚开始。

洞内火光摇曳,映着四张或青或绿或红的脸。

“楚大哥,刚来这青蛇山,可还习惯?”

楚弈睁开眼,眸光平静:“还好,只是对此山还不甚了解,听说葫芦山似乎去不得?”

蛤二闻言,脸上的笑容却僵了一下,左右看了看,见蛤井底闭目养神,蛤沉灶望着石壁发呆

这才凑得更近,声音压低:“那里是禁地,俺们这些小妖,提都不能提。俺也是听太爷爷当年偷偷说过一嘴,那葫芦山里,镇压着咱们娘娘的姐姐金蛇精,还有蝎子精。”

他顿了顿:“听说当年他们夫妇俩闹得太大,惹怒了山神老爷,才被镇压在那山下。这事儿在青蛇山是忌讳,没人敢多嘴。”

楚弈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原来如此,那葫芦山,在何方位?”

蛤二迟疑了一下,还是小声道:“往西边去,远着呢,得有八百里地。”

楚弈点了点头,话锋一转:“这附近,可有人类城镇?”

“有有有。”蛤二来了精神,“咱青蛇山西南方向,约莫九十里地,有个葫芦镇,就是人族的镇子。”

“山里缺些酒水吃食了,小妖们会乔装打扮,去镇上采买些回来。”

他掰着指头继续道:“再往南走,就是黑水河了。那河宽得很,水也深,是多角龟妖王的地盘,咱们一般不去那边惹事。

“过了黑水河再往南,听说有个叫云和国的人族大国。”

说到云和国,蛤二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微微一变:“对了,楚大哥,听说那云和国里,有个挺厉害的修仙门派,叫什么……火剑门。”

“之前抓楚大哥和蜈蚣大哥那两个牛鼻子修士,松间上人、清泉上人,是那火剑门的修士。”

他看着楚弈,语气郑重了几分:“楚大哥,你以后若是要下山,那云和国,还是莫要去的好。免得……免得惹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