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代:《难经》《伤寒杂病论》有关“结”的论述
(一)《难经》有关“结积”的论述
《难经·五十六难》曰“留结为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简单论述了久结可导致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罹患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之五种“结积”。总之,《难经》有关结的论述较少,仅在《难经·五十六难》可见有关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罹患的五种“结积”的记载。
(二)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结”的论述
1.“结”在临床的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结”的应用广泛,不论病因、病机、症状、脉象等,凡具有搏结、互结、凝结之义者,均可概括为“结”。其中表示病证名称的有“结胸”“脏结”“阳结”“阴结”等;表示临床症状的有“少腹急结”“胸胁满,微结”“必胸下结硬”等;亦有表示脉象的“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还有表示病因及病理机制的有“热结在里”“水结在胸胁”“冷结在膀胱关元”等。
(1)分析病机:
《伤寒论》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前半段论述病邪不仅在少阳半表,而且有病邪进入阳明、里热内结成实的病理机制,后半段论述水热互结于胸胁而形成大结胸证。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证病机为热邪入血室、邪热与血相搏结。
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前言“不结胸”是指症状,后“冷结在膀胱关元”是为寒盛内结于膀胱关元之处。
上述几条仲景均以结立论,用来说明外邪不论寒热皆能搏结于机体之不同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病证。
(2)鉴别脉象:
《伤寒论》中以结命名的脉象有三,即“脉结”“脉结代”“脉沉结”。“脉结”为脉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脉来结滞之义。“脉结代”为脉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且止无定数,或脉来迟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较之“脉结”更甚一层,是为气血大虚,血脉不利之象,正如成无己所称,“结代脉,一为邪气留结,一为真气虚衰”。“脉沉结”为脉来浮取不应,沉取则缓而一止,且止无定数,是为热与血结,气血凝滞,脉道不利。结之三脉共同之处是脉搏跳动都有暂停,而病机或为邪气留结不去,或为气血亏虚,均可导致脉道运行不利,而出现“结脉”。
(3)诊断依据: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条少腹急结成为热结膀胱蓄血证可以攻下的标志。
146条:“伤寒六七日……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心下支结”即支撑闷结之义,较少阳病胸胁苦满为轻,故仅用小柴胡之半合于桂枝汤治之,双解太少两经之邪。
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胸胁满仅为微结,是为邪陷少阳,水饮未化,尚未达到水热相结之结胸证的胸胁满痛的程度。仲景之“结”用于描述症状,其“结”的程度与性质的不同,有助于临床辨证与施治。
2.“结”的分型
《伤寒论》结的不同证型散见于各经证治之中,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证型:
(1)结胸:
大结胸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6条:“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里“结胸热实”点明了大结胸证属热属实的性质,不同于“脏结”之“无阳证”及“寒实结胸”之“无热证”;病因病机方面为邪热入里,水与热结在胸胁,水热两者互结,缺一便不成结胸,治疗上用大陷胸汤破结逐水。
小结胸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证脉浮为阳热,滑则主痰,痰热互结于心下,病位仅限于心下,较之大结胸证为小,故称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清热开结降痰。
寒实结胸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此为水寒互结于胸胁,治宜三物白散,化水寒,破结实。
热入血室(血结胸证)143条、144条:有“妇人中风”“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之证。此证必备两个条件,一为在经期,二为热邪乘虚入血室,热与血互结“如结胸状”指该证症状与结胸证相似,故又称为“血结胸证”。热与血互结较浅,病位偏表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驱热外出;热与血结之深,病位偏里者,则刺期门穴以泻其实邪。
(2)脏结:
129条、130条:有“无阳证”“如结胸状”“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之“脏结”。此证属脏气极虚,里阳衰惫,复为阴寒所乘,邪气内结于脏。其症状与结胸证相似,但病机则有阴阳寒热之别,攻邪则碍正,补正则助邪,所以属难治之证。
(3)阳结、阴结与阳微结: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第2条有“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之“阳结”与“脉沉而迟,不能食,大便反硬”之“阴结”。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48条有“半在里半在外”“头汗出”“大便硬,脉细者”之“阳微结”。阳结即腑气结滞而阳气独盛,阴不足以济阳而出现的大便不通;阴结者为脏气结而阴气独盛,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阳微结是指阳气郁伏于半表半里,热结尚浅,只需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郁结,大便一通,诸证均除。阳结、阴结与阳微结证,三证共同之处均为大便不通,但内结之气不仅在性质上有阳阴之分,而且还有互结程度上的深浅之别。
(4)少阳气机微结:
147条:“伤寒五六日……胸胁满,微结……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为太阳表证汗下后,表邪内陷,传入少阳,少阳枢机不畅,气郁少阳枢机而成。其结虽微,但郁结日久仍可引起三焦气化失职,水湿留滞,水饮内停。故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5)太阳蓄血证: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为热与血结于太阳膀胱之蓄血证,若血结较浅,血自下,邪热可随瘀血下趋而解;若血结较深,邪热与瘀血相结不解,表证先解,太阳蓄血已成,方可用桃核承气汤除热散瘀。本证一方面需与“冷结在膀胱关元(340条)”相鉴别,另一方面又有别于阳明瘀血证(237条)。
(6)痰阻胸膈证:
55条:“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证为痰结于膈上胸间,痰结在上焦故有上越之机,治用瓜蒂散酸苦涌泄,去痰浊调气机。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仲景论“结”,是将《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的理论加以拓展,使“结之证”成为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完整的辨证体系。
3.“结”的治疗
(1)治“结”求本:
结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仲景以阴阳为纲,六经为目,脏腑经络为基础,充分运用治病求本的法则,对各种结的病因、病机、病位、性质进行认真辨析,精心治疗。例如发热,少腹满为蓄水、蓄血的共有症状,两者之辨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其小便自利者为蓄水证,小便不利者为蓄血证。虽只一症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机制,治法迥然不同。再如“阳明病……虽硬不可攻之”“大便乍难乍易……宜大承气汤”,从标象看,大便硬结似可攻下,大便乍难乍易不适攻下。但究其本质,前者因反复发汗,津液被伤,肠失濡润,所谓“无水舟停”,故不宜攻;后者燥热内结,热甚旁流,故宜急下存阴。仲景在辨治时十分谨慎,告诫人们要从整体出发,不能见结治结,贻误患者。如“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仲景治结的整体观。
(2)攻邪不忘扶正,散结兼护气津:
通观仲景治结诸方,除四逆、小柴胡等少数方之外,大部分是攻邪散结之剂。他在应用时,始终注意兼顾正气和保护胃津。如桃核承气汤中用甘草、白虎汤中用粳米、三物白散以米汤和服等。凡服攻泻剂均告诫以利为度,中病即止。这些措施均为扶正护津而设。关于结的治疗方法,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法则,集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于一病,具体归纳如下。①攻逐拼结法:用于邪热互结的下焦蓄血证,代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以及抵当汤、丸等;②化气利水法:用于水结膀胱,气化失常的太阳蓄水证,主方五苓散;③清热散结法:用于热结阳明的里实热证,代表方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④泻热逐水法:用于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主方大陷胸汤;⑤温下逐饮法:用于寒食冷饮凝结胸膈的寒实结胸证,主方三物白散;⑥峻逐水饮法:用于饮停胸膈,气机壅结证,主方十枣汤;⑦涤痰开结法:用于痰热互结的小结胸证,主方小陷胸汤;⑧攻下燥结法:用于阳明燥结腑实证,主方大、小、调胃承气汤;⑨解表和里法:用于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的阳微结证,主方小柴胡汤;⑩温阳益气散结法:用于脏气衰竭,阴寒凝结的脏结证,代表方剂如理中、四逆辈。
总之,《难经》有关结的论述较少,但对五脏结积的名称论述较为详细,如“留结为积”“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等。张仲景虽未对“结”进行长篇论述,但仔细推敲其博大的辨证论治体系,就会发现其“结”的理论既清晰又完备。仲景在《金匮要略》一开篇,就提出了最为著名的论断“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把气机通畅与否作为判断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最高标准。《伤寒论》的核心是六。面对不同的证候,仲景以阴阳为纲,六经为目,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以经络为基础,辨析落实到具体的脏腑组织,从而达到辨证以论治的目的。其准确地把握了阳气郁结在伤寒病发生、发展、传变中的重要作用。伤寒阳郁之后,最常出现化热与水停两端,并因病位与兼症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证候脏腑经络为基础,充分运用治病求本的法则,对各种结的病因、病机、病位、性质进行认真的辨析,精心治疗,以通为用。然通法远非攻下一端,调气和血,涤痰开结,上逆使之下行,中结使之旁达,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如针对伤寒结证阳郁的病理特点,仲景将《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理论加以拓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散结法体系。如汗、下、吐、和、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