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感导致结证

外感致病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导致结证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

(一)六淫

1.概述

六淫,即风、暑、湿、燥、寒、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暑、湿、燥、寒、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气一般不会使人生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此外,还有在气候变化基本正常时,也会有人因其正气不足,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此时,对患病机体来说正常的六气变化也属于六淫的范畴。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1)外感性:

六淫邪气多从肌表、口鼻,或同时从这两个途径侵犯人体而发病,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六淫所致疾病,又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3)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或火邪致病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兼夹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多从皮肤肌腠侵袭人体,产生外风结证。它是外感发病的一种较为重要和广泛的致病因素。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它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它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其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常易侵袭人的头面、肌表、肩背等部位,临床常见头痛、身背项疼、鼻塞咽痒、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它致病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性。如风寒湿三邪共同侵袭人体关节经络而引起的“痹病”,若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便属于风邪偏盛,故又称之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它致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风疹就有起病急骤、迅即波及他处,发无定处的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

3)风为百病之长:

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寒、暑、湿、燥、火诸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

(2)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的界定却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素问·热论》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说明温、热、火、暑是同一类型的病邪,它们的区别在于程度与季节上的不同。发生在夏至之前的是由温邪所致的温病;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的,才是暑邪所致的结证。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这与六淫中的其余五个邪气又有所不同。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故暑邪比其他季节的火热之邪更为炽盛。因此,暑邪侵犯人体迅即出现壮热、面赤、目红、心烦、脉象洪数盛大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故暑邪侵犯人体,最易导致腠理开泄、汗出津津。汗出过多,一方面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出汗的同时气随津泄而耗气;严重者,以致气随津脱。故暑病患者,临床上除见大汗出、口渴喜饮、小便黄赤短少等伤津表现之外,还可见到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气或气脱的结证。

3)暑多夹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间,故暑邪为病,常兼夹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是,除发热、烦渴外,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吐、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3)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腾,交互熏蒸弥漫,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处潮湿或从事水中作业等均可招致湿邪而致结证。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而类水,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故湿邪入侵,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脾为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出现泄泻、尿少、水肿等症状。

2)湿性重浊:

是指感受湿邪后,其临床常具有沉重或重着感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头重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见关节疼痛重着,故痹病之中的“湿痹”又称为“着痹”。“浊”,即混浊或秽浊之意。指湿邪致病,其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临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下利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白浊、湿疹溃烂流水等。

3)湿性黏滞:

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湿病黏滞性,如湿阻膀胱,则见小便涩滞不畅,或小便频急量少涩痛;湿浊内盛,舌苔多见黏腻。二是湿病的缠绵性,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病、尿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4)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天气象肃杀收敛,风劲物燥,此时燥邪最易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而产生外燥病证。燥邪外袭所致结证,由于相兼的寒热邪气不一,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阳以曝,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温燥病证;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西风肃杀,燥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病证。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为干涩之病邪,且易伤阴津,故燥性属阳。燥邪为病,虽有温燥、凉燥之分,但只不过是所兼邪气属性有所不同,并不影响燥邪自身特性。燥邪性质干燥涩滞,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造成各种津液亏虚、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例如,口鼻干燥、唇干焦裂、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伤人,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燥邪犯肺,耗伤肺津,使宣发肃降失司,甚则伤及肺络,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的症状。

(5)寒邪:

寒是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因气温骤降,人体没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而形成外寒结证。此外,骤然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贪凉露宿,亦是感受寒邪的途径。寒邪为病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属于阴邪。人体的阳气本可以制约阴寒,但阴寒之邪偏盛,则人体的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之邪所伤,故寒邪侵袭,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例如,寒邪伤表,卫阳被郁遏,就会出现恶寒;寒邪直中太阴,损伤脾阳,则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之阳受损,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如疼痛等的结证。例如,寒邪袭表之太阳伤寒证,可见头项强痛、骨节疼痛;痹病中的寒痹,因感寒邪偏盛,故以关节疼痛剧烈为主要表现而又称为“痛痹”;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症状。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如临床上,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寒邪犯血脉,则血脉挛缩、气血凝滞,而见脉紧、头身疼痛;寒邪犯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挛,而见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寒入厥阴肝脉,可见少腹拘急不仁。

(6)热(火)邪:

热旺于夏季。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或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升,人体没有注意适时调理、通风降温,每易感受热邪而形成外热结证。

温、热、火三者属于同一性质的病邪,均为阳盛所化,故常混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但三者之间却有程度上的不同,一般认为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就致病邪气而论,有认为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如风热、燥热、湿热、暑热之类病邪;而火邪则多指内生,属“内生五邪”,如心火、肝火、痰火等。

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属阳邪。热邪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阳热症状。其性炎上,是指热邪除有燔灼的特点之外,还有向上升腾的特性。故热邪侵犯人体,其症状亦常出现于人体上部。例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阳明热盛可见齿衄、牙龈红肿疼痛或唇口糜烂等症。

2)热易扰心神: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因此,火热邪气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同时,阳热亢盛的火热邪气,最能损耗人体的元气,加之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使气更伤,故临床上常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气脱亡阳危象。

4)热易生风动血:

热邪易生风、动血,是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热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加之肝阳受热邪鼓动而亢奋不羁,而致肝风内动,因其由热甚引起,故又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另外,热邪侵犯人体,可加速血行,扩张血脉,灼伤脉络,甚或迫血妄行,从而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如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或丹痧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5)热易致肿疡:

热邪侵犯人体血分,可壅迫聚集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临床辨证,即以疮疡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血者,为属阳属热。

(二)疠气

1.概述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疠气又称为“疫气”“毒气”“时气”“杂气”“异气”“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为“疫疠”“疫病”“瘟病”或“瘟(温)疫病”。疠气与六淫不同。如《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可见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传播途径,前人认识到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致病,如《温疫论·原病》所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此外,疠气也可随饮食、接触、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侵入而导致结证。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引起流行。《诸病源候论·卷十》明确指出疠气对人类的严重危害,“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一般来说六淫致病比内伤杂病发病急,而疠气发病则比六淫致病更为急重。如小儿疫毒痢,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严重者若抢救不及时,很可能于发病后一天内死亡。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致病极为专一,一种疠气只导致一种疫疠。疠气不似六淫、痰饮、瘀血等其他病邪那样一种邪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风邪除引起常见的“伤风”之外,还可因邪袭的部位不同、入侵途径的差异,而引起“风痹”“风疹”等具有各自不同症状表现的多种疾病。相反,当某一种疠气流行时,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故《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疫疠的致病原因是疠气,但引起疫疠的发生与流行,除与人群正气强弱有关之外,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因素:

自然气候严重或持久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严寒、水涝、湿雾瘴气等,均可助长疠气滋生传播而导致疫疠的流行。

(2)环境和饮食因素:

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易滋生疠气,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也易引起疫疠的发生与流行。

(3)预防措施因素:

预防隔离是防止疫疠发生、控制其流行蔓延的有效措施。不注意做好预防隔离工作,会导致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疠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国家贫穷落后,人们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均可致疠气肆虐而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

(5)病毒因素:

病毒属于疫疠的一种,有的病毒可致癌,即是人体感染病毒后,病毒破坏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使其正常组织细胞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促生癌症。如:EB病毒(EBV)可促生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促生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促生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人体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可促生成人T细胞白血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促生恶性肿瘤等。近年来,发现的致癌性病毒越来越多,已查明病毒本身核蛋白成分,按核酸的不同而分为DNA及RNA致癌病毒两大类。

1)DNA病毒包括乳头状瘤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EBV、Marek病毒、疱疹病毒Ⅱ型、猴淋巴疱疹病毒等)、痘类病毒、乙型肝炎病毒。DNA肿瘤病毒的正常复制常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只有当流产性感染时才使细胞转化。用DNA抑制物处理细胞,能增加对细胞的转化能力。在自然界,DNA肿瘤病毒广泛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其中一些病毒能诱发动物肿瘤,在体外能使正常细胞恶性转化。

2)RNA病毒包括各种肉瘤病毒、白血病病毒及Bittner小鼠乳癌病毒等,在动物界中广泛分布,能引起很多种肿瘤。RNA肿瘤病毒是指能引起肿瘤的一类RNA病毒,其特点是病毒颗粒中含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在分类学上属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在动物界有非常广泛的致瘤作用,诱发白血病、肉瘤、淋巴瘤和乳腺癌等。RNA肿瘤病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即A、B、C、D型病毒。其中C型肿瘤病毒数目最多,成熟病毒从细胞内以芽生方式到细胞外,能诱发动物产生白血病和肉瘤。B型病毒是从动物乳腺肿瘤中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