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概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结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等生理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失调,都会发生疾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疾病发生之后,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寒热证候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主要受患病机体阴阳双方消长盛衰变化的影响。

1.寒热病机

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结果。其病机可以概括为“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等几个方面。

(1)阳胜则热: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临床上则会导致实热证的形成。

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包括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瘀血、痰饮、食积等郁而化热。“阳胜则热”,是指阳盛即出现热象,形成实性、热性病证。临床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赤、便干、苔黄、舌红、脉数等症状。

此外,由于阳长则阴消的机理,阳热亢盛,势必耗伤阴液,日久使人体的阴津不断损耗。故阳盛所致实热证早期,在出现热象的同时,会出现口渴、小便少、大便干燥等阴津不足症状。但其病机的主要方面仍是阳盛,故属实热证。病程日久,人体津液大伤,阴液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严重的虚亏,就会导致病证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虚证,或单纯的虚热证。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胜则阴病”的病机内涵。

(2)阴虚则热: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亢,临床上则会导致虚热证的形成。

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包括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由于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虚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反映于临床,则可见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兼眩晕耳鸣、遗精、性欲亢进、腰膝痿软等症状。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3)阴胜则寒: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临床上则会导致实寒证的形成。

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包括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遏抑阳气温煦作用,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是指阴盛即出现寒象,形成实性、寒性病证。临床可见恶寒、肢冷、腹冷痛拒按、泄泻、水肿、痰白稠、舌淡苔白、脉迟等症状。

同样,由于阴长则阳消的机理,阴寒内盛,势必损伤阳气,阳气的损伤亦会随病程的延续,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阴盛而致的实寒证,若病程日久,阳气从相对不足到严重虚损,就会导致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单纯的虚寒证。其病机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概括的“阴胜则阳病”。

(4)阳虚则寒: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临床上则会导致虚寒证的形成。

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为主,其中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虚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仅可见到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还有喜静蜷卧、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腹隐痛喜按、脉兼虚弱无力等虚象出现。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差异。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阴阳消长盛衰变化不仅导致寒热证候的形成,也可导致虚实证候的产生。例如,阳或阴的偏盛,可致“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阳或阴的偏衰,可致“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只不过阴阳偏盛所致的实证,是以实热证或实寒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阴阳偏衰所致的虚证,则以虚热证或虚寒证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阴阳的消长盛衰,还是侧重于证候寒热性质的形成。

2.寒热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寒热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随患病机体阴阳双方消长盛衰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阴阳盛衰病位不同或阴阳互损所致的寒热错杂,阴阳转化所致的寒热转化,以及阴阳格拒而致的寒热真假等。

(1)寒热错杂: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阴阳消长盛衰变化,阴与阳的盛和衰错杂并存,从而导致临床上寒象与热象共存于同一患者的病理状态。形成寒热错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或表里,阴阳盛衰不一致;二是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虚寒与虚热并存。

病位不同的寒热错杂,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四个类型。

上寒下热:是指人体上部阴盛或阳虚,而同时存在下部阳盛或阴虚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见多种上寒下热证候。例如,患者胃虚寒,又病膀胱湿热,既有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涎等中焦虚冷的症状,又见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痛等下焦湿热的症状。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部阳盛或阴虚,而同时存在下部阳虚或阴盛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见多种上热下寒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又兼小肠虚寒,既有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等热在上焦的症状,又见腹时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等寒在下焦的症状。

表寒里热:是指患者既有阳盛或阴虚于内,又新感寒邪所致的病理状态。例如,患者先有胃实热证,复感风寒外邪,表现为既有胃脘灼痛、烦躁、口渴、苔黄等热炽于里之征象,又见恶寒重、微发热、鼻塞、流清涕等寒邪外束之征象。

表热里寒:是指患者素有阳虚或阴盛于内,又新感热邪所致的病理状态。例如,患者素有脾肾阳虚,又感风热之邪,表现为既有面色㿠白、肢冷、水肿、尿少、便溏等阳虚内寒之征象,又见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热邪束表之征象。

阴阳互损所致阴阳两虚的寒热错杂,表现为虚热证与虚寒证的相互错杂。常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不同,而有偏重阴虚即虚热或偏重阳虚即虚寒的差异。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足,导致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可出现偏重虚热的寒热错杂证。例如肾阴虚证,表现为咽干口燥、失眠多梦、消瘦、腰酸、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若肾阴亏损,损及肾阳,又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白而晦黯等阳虚症状,而形成阴阳两虚证。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无阳则阴无以生,影响阴的化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可出现偏重虚寒的寒热错杂证。例如脾肾阳虚证,表现为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胖而淡等症状;若阳气亏损,耗伤肾阴,又出现失眠多梦、烦躁、咽干口燥、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症状,而形成阴阳两虚证。

(2)寒热转化: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阴阳消长盛衰达到一定程度,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导致疾病寒热性质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过程。寒热转化的病机包括由阳转阴和由阴转阳两个方面。

由阳转阴:是指原来病证的性质属阳属热,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属阴属寒的病理过程。如某些温热病,在急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阳,阳气骤虚,可由原来的壮热、面赤,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一派阳气暴脱所致的阴寒危象。

由阴转阳:是指原来病证的性质属阴属寒,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属阳属热的病理过程。如病始于寒饮停肺,表现为咳嗽、痰涎清稀、苔白滑,但由于失治误治,寒饮郁久从阳化热,而见发热、咳痰黄稠、胸痛、苔黄、脉数等痰热壅肺的症状。

(3)寒热真假: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病情危重阶段,由于阴阳格拒而出现寒热假象的病理现象。寒热真假,包括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和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阴阳格拒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阴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阳中的一方极端虚弱,盛衰悬殊,将另一方格拒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虚弱之极,阳不制阴,阴寒独盛于内,逼迫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病理状态。此病机则导致真寒假热证的出现。例如,虚寒极甚之患者,本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等寒象;突然兼见颧红如妆、身热、口渴、脉大等“热”象,便是典型的真寒假热证。但患者仅颧部浮红暴露而不华,不似真热之满面通红或颧红而色华;身虽热而欲盖衣被;口虽渴,却欲饮热,且不欲多饮;脉虽大,但按之无力;同时原本之寒象仍在。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盛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此病机则导致真热假寒证的发生。例如,外感热病,火热炽盛,本见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等热象;突然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等“寒”象,而成真热假寒证。患者手足虽厥冷,却胸腹灼热,体温升高;虽然恶寒,却不欲盖衣被;脉虽沉,但按之有力,且原本之热象仍在。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痊愈或恶化甚至死亡的根本机理。

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

阴阳相对的平衡协调重新恢复,是阴阳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内在机理。通常是由于患者正气比较充盛,或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与调养,阴邪或阳邪逐步消退,机体阳气与精、血、津液等阴精不断化生充盈,阴阳两个方面又重新恢复相对的平衡协调,疾病随之消失而告痊愈。

2.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阳和亡阴。是指机体的阳气或阴液突然大量亡失,导致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主要原因。

(1)亡阳:

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全身功能突然严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地说,亡阳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或因劳累过度,耗气过多;或因过用汗、吐、下等治法,阴液大伤,阳随阴泄;或因大量失血,气随血脱;或因慢性疾病,阳气在严重耗散的基础上突然外越所致。此病机则导致亡阳证的发生,而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肌肤不温、冷汗淋漓、精神萎靡、畏寒蜷卧、呼吸气微、脉微欲绝等危重征象。

(2)亡阴:

是指机体的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全身功能突然严重衰竭,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地说,亡阴多由于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耗伤阴液所致;亦有因长期慢性消耗等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而成。此病机则导致亡阴证的出现,而见两颧潮红、恶热、大汗味咸而黏、躁妄不安、口渴欲饮、呼吸短促、脉细数疾按之无力等危重征象。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因阴阳互根,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所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告终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