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原来他早就知道
- 大明盛世:逆天改命朱雄英
- 三个金元宝
- 2512字
- 2025-05-11 10:41:52
应天府,巳时。
“阿远哥,这里好热闹啊!”清脆稚嫩的童音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响起。
阿英仰起红扑扑的小脸,乌溜溜的大眼睛里满是新奇与兴奋,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繁华喧闹的景象。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街头艺人精彩绝伦的杂耍表演、来来往往身着各色服饰的行人,共同交织成一幅鲜活生动的市井画卷。
李明远低头看着身旁的阿英,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轻轻握紧阿英的手说道:“当然了,这里是大明。如今的大明,可是这个时代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主要强国之一。
应天府作为大明的都城,更是汇聚了天下的财富、人才和奇珍异宝,是当之无愧这个时代最顶级的超级大城市。”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热闹非凡的街道,话语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感慨。
“除了我们大明,还有其他国家吗?”阿英歪着脑袋,眼中满是疑惑。
“肯定有啊!像帖木儿帝国,他们的铁骑在中亚地区纵横驰骋,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还有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军事和贸易都十分强大。”
李明远耐心地解释着,仿佛在向阿英描绘着一幅宏大的世界版图。
“那他们都在哪里呢?”阿英追问道。
李明远轻轻摸了摸阿英的头,说道:
“他们都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不急不急,等你慢慢长大,我会一点一点的告诉你在哪?。
说不定啊,未来你还能亲自去那些地方看一看,领略不同国家的魅力。”
阿英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
“那为什么我们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呢?”阿英又提出了一个天真的问题。
李明远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
“因为我们大明才刚刚建国十几年,一切都还在发展和建设之中,就像你现在,还只是个小孩子,需要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去慢慢成长。
国家也是一样,需要时间来积累财富、发展科技、培养人才。”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呢?”阿英满怀期待地问道。
李明远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说道:“快了,很快。
等我们的国力日益强盛,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大明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强之国。”
“阿远哥,我们能住在这里吗?”阿英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当然可以了!”李明远笑着承诺道。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住在这里?”阿英迫不及待地追问。
“快了,快了。”李明远重复着这句话,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那里,正是皇城的方向。
他在心里默默想着:如果你不失忆的话,很快要被接到皇宫了吧!
说着,两人的身影逐渐融入人群,慢慢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
无人察觉,街角茶棚的伙计一边忙碌地招呼客人,一边用眼角余光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们的行踪;
挑担的货郎看似在沿街叫卖,脚步却不紧不慢地跟着;
甚至路边玩耍的孩童,也在不经意间关注着两人的动向,他们都是锦衣卫的人,默默保护着两人的安全。
而此刻,李家村,那座简陋的草棚在微风里轻轻摇晃,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自从猜出朱元璋、朱标和毛骧的身份后,李明远紧绷的神经反而松弛下来。
今天带阿英出门时,他甚至连草棚的木门都只是虚掩着。
他心里清楚,前几天那种有人暗中窥视的感觉并非错觉,那些人正是锦衣卫。
如今,草棚四周必定布满了锦衣卫的眼线,安全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毛骧带着一队人马疾驰而来,马蹄声格外清晰。
很快,毛骧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径直走进草棚。
他眼神如鹰隼般扫视屋内简陋的陈设,目光最后落在墙角处静静地立着的一个古怪的书包上。
毛骧走上前去,学着李明远之前的手法,小心翼翼地打开书包。
一张不知何种材质的小卡片映入眼帘,上面印着“校园一卡通,金陵大学历史系,姓名:李明远,学历:研究生;(导师推荐信)落款金陵大学历史学院明史研究所”,字迹工整清晰,却全然不见大明朝任何一种字体的韵味,透着一股陌生的气息。
还有一个古怪的壳子,印着朱元璋 q版漫画,下面刻着“朱元璋吧- 2023年全国明粉交流大会纪念”。
在毛骧看来,这卡通化的天子形象简直是大逆不道,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毛骧捏着卡片,眉头紧锁,脑海中飞速思索。
这些筋骨尽失、形销骨立的符号,真的是汉字?
可是为何有些符号,我却能一眼便懂呢
金陵大学?明史研究所?这些从未听闻的名称,为何如此奇怪?
这年份“2023年”,难道是 600多年后?更让他警惕的是,这书包里的东西,为何对陛下的信息了如指掌?
当毛骧看到几个册子时,瞳孔猛地一缩,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那上面赫然写着《洪武朝政治制度研究》《洪武四大案之一蓝玉案》《洪武四大案之一空印案重审:户部侍郎郭桓贪污数额的现代货币换算研究》《明太祖朱元璋》《评价永乐大帝朱棣》。
这些内容,若是让陛下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速回应天!”毛骧猛地起身,慌乱间撞翻了一旁的竹凳。
他顾不上整理,迅速带着人翻身上马,朝着应天府疾驰而去。
此刻的应天府奉天殿内,早朝尚未结束。
大臣们正在激烈地讨论着各项政务,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
余光瞥见殿外毛骧神色焦急地打手势,心中明白,毛骧定是有紧急事情汇报。
于是,朱元璋匆匆结束朝会,也顾不得奉天殿内朝臣的议论纷纷,龙袍下摆扫过青砖,发出比往日更沉重的声响,疾步走向武英殿。
武英殿内,气氛压抑而凝重。朱元璋面色严肃地问道:“毛骧,何事?”
毛骧看了看左右,欲言又止。
朱元璋摆了摆手,沉声道:“都出去!”
待殿内只剩下两人,毛骧咽了咽口水,说道:“陛下,李明远那出事了。”
他顿了顿,怕朱元璋误会,又缓了口气,补充道,“不是太孙,是李明远的书包。”
朱元璋骤然紧张的脸,明显松了一口气。
毛骧赶忙将李明远的书包递给朱元璋,站在一旁。
起初,朱元璋打开书包,只是随意翻看,随口问道:“这是什么,是何方文字?”脸上并无太多表情,直到看清那几本小册子上的文字,他的脸色瞬间大变,眼神中满是震惊。
武英殿内突然变得静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翻动纸张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朱元璋用手轻轻摩挲着细腻的纸张,那曾握着宝剑都不曾颤抖的手,此刻却微微发颤。
他翻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明太祖朱元璋,生于1328年 10月 21日,于洪武三十一年薨逝,享年七十一岁,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微服私访时,曾用名朱寿。
看到这里,朱元璋脑海中轰然作响,他突然想起那日自己说出朱寿的名字时,李明远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热情无比。
原来,他早就知道……朱元璋目光变得深邃而冰冷,心中翻涌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