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驿站初建立 情报网络悄然成

冀州的暑气蒸腾,陈昭站在新落成的驿站前,望着屋檐下悬挂的青铜风铃随风轻响。这座位于巨鹿与渤海郡交界处的建筑,外观看似普通的歇山顶木屋,实则暗藏玄机——墙角的马厩里藏着暗格,厨房灶台下方设有地道入口,二楼阁楼更是视野绝佳的瞭望点。

“大哥,第一批信鸽已经训好!”张宁抱着竹笼跑来,鬓角沁着汗珠,“马钧先生还给鸽子翅膀装了特制的铜哨,飞起来能发出不同声响!”

陈昭打开竹笼,看着信鸽脚上绑着的细竹筒,点头道:“做得好。以后每只信鸽对应一个联络点,哨声就是暗号。”他转头对正在指挥工匠的许攸喊道,“许先生,驿站的人员安排得如何?”

许攸擦了擦额头的汗,展开名册:“掌柜由杏林堂老医正的弟子担任,明面上是接待商旅,实则负责传递情报。伙计都是咱们的人,有的扮作马夫,有的伪装成厨子。”他压低声音,“不过,要想在各州郡都设下驿站,人力和财力......”

“钱的事我来解决。”陈昭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契,“王员外的庄子充公后,变卖了些田产。另外,五斗米道传来消息,张鲁愿出资入股,条件是共享情报。”

正说着,曹半仙急匆匆赶来,道袍上还沾着草屑:“张天师!洛阳密探传回急报,张让调了幽州、青州的兵力,预计半月后抵达冀州!”他摸出一卷用蜡封好的竹简,“这是详细的行军路线图。”

陈昭展开竹简,目光在地图上快速移动:“果然,他们想从南北两面夹击。许先生,立刻通知各驿站,启用‘烽火’预案。”

“烽火”是太平道刚制定的情报传递体系:白天放烟,晚上点火,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信号代表不同军情。许攸领命而去,陈昭则叫来张宝:“三弟,带一队人护送曹道长去渤海郡驿站,路上小心官军探子。”

三日后,渤海郡驿站。陈昭乔装成商人,正与掌柜对暗号。“客官可是来买山货的?”掌柜擦着桌子,看似随意地问道。

“听说贵地的茯苓品质极佳,尤其适合......”陈昭顿了顿,“治那心口疼的老毛病。”

确认身份后,掌柜从柜台下取出密信:“幽州方向有异常,官道上突然多了许多运送粮草的马车,带队的并非正规官军。”

陈昭眉头紧锁,这些粮草很可能是为了供应隐秘的伏兵。他当即取出信鸽,在竹筒里塞进加密后的情报,又在信鸽翅膀系上刻有“急”字的铜哨。随着一声清亮的哨响,信鸽振翅飞向巨鹿方向。

然而,就在情报传递途中,意外发生了。一队官军突然出现在官道上,领头的将领望着天空盘旋的信鸽,冷笑一声:“果然有猫腻!给我把送信的抓来!”

当信鸽被射落的瞬间,陈昭正在巨鹿驿站查看沙盘。听到铜哨声戛然而止,他脸色骤变:“不好!渤海线的情报可能暴露了!”

“大哥,现在怎么办?”张宝握紧佩剑。

“启动备用路线。”陈昭指向地图上的村落标记,“让流民扮成走街串巷的货郎,用‘货担暗号’传递消息。另外,通知各驿站,立刻销毁所有密信,改用口头传递。”

夜幕降临,一个挑着糖画担子的老汉敲响了冀州刺史府附近的驿站门。“要个龙形糖画。”伙计开门后,老汉低声说道。

“客官稍等,我这就准备。”伙计将老汉迎进屋内,关上门后,老汉迅速掏出一张写满暗语的糖纸——这是陈昭新创的“甜蜜情报术”,用糖纸上的图案和文字传递军情,看完即可吃掉,不留痕迹。

就这样,太平道的情报网络在危机中不断完善。当幽州、青州的官军自以为隐秘行军时,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通过驿站、信鸽、货郎,甚至糖画,传入陈昭手中。

某夜,陈昭在驿站阁楼召开紧急会议。马钧展示着新发明的“情报竹筒”,这种竹筒遇水会自动溶解,许攸则带来了刚绘制的《九州驿站分布图》。

“如今我们的驿站已覆盖冀州七县,下一步,要向青州、幽州渗透。”陈昭指着地图,目光坚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驿站,就是我们插在敌军心脏的眼睛和耳朵。”

曹半仙摇着铜铃笑道:“等张让反应过来,怕是要被我们的情报网绕得晕头转向!”

而此时的洛阳皇宫,张让看着手中寥寥无几的情报,气得将案几上的茶杯扫落在地:“废物!一群废物!连张角的一根毛都探不到?给我加大搜查力度,把那些驿站统统拆了!”

但他不知道,在广袤的东汉大地上,太平道的情报网络如同藤蔓般悄然生长,盘根错节,愈扎愈深。每一个驿站,每一只信鸽,每一个传递情报的身影,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编织着一张天罗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