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村的暮春,细雨如丝。太平道医馆内,华佗戴着老花镜,俯身观察张宁用听诊竹筒为患者诊断。竹筒贴着患者胸口,张宁时而皱眉,时而点头,神色专注。
“张宁,这听诊之法虽新奇,但仅凭声音判断病症,是否太过草率?”华佗放下手中的《伤寒杂病论》手稿,捋着花白的胡须问道。
张宁取下竹筒,微笑解释:“华先生,声音里藏着许多玄机。您听,这位患者呼吸声粗重,且有‘呼噜呼噜’的杂音,正是肺部有痰饮积聚的表现。结合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便可断定是痰热壅肺之症。”
正说着,马钧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个古怪的器械:“华先生、张宁姑娘,快看我新改良的‘透视箱’!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人体内部,但已经能模糊分辨骨骼位置了!”
华佗凑过去,看着箱内投射出的模糊阴影,神色震惊:“这...这简直是匪夷所思!若能看清骨骼,接骨疗伤岂不是更精准?”
“正是如此!”马钧兴奋地介绍,“利用暗箱原理,再加上特殊的反光镜片,不过目前还只能看到大致轮廓。”
此时,陈昭带着一位金发碧眼的胡人走进医馆。此人背着皮质药箱,眼神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这位是安息国的医师摩尼,游历诸国,精通外科之术。”陈昭介绍道,“听闻太平道医术精妙,特来交流。”
摩尼行了个礼,用生硬的汉语说道:“久仰华佗先生大名,今日得见,荣幸之至。在下带来了一种‘麻醉散’,可使患者手术时失去知觉。”说着,他从药箱中取出一个陶罐。
华佗眼睛一亮:“竟有如此神药?老夫虽有麻沸散,但效果时好时坏,正为此事烦恼。”
众人当即决定进行试验。一名腿部骨折的患者被抬上手术台,摩尼将麻醉散与水混合,喂患者服下。片刻后,患者沉沉睡去。
“开始吧。”摩尼拿起锋利的手术刀,动作娴熟地划开伤口。华佗在一旁紧紧盯着,眉头越皱越紧:“你这直接切开皮肉的做法太过凶险,若处理不当,极易感染!”
摩尼笑着摇头:“华先生,在下做手术前,会用烈酒擦拭双手和器械,以杀灭‘微小生物’。只要术后伤口处理得当,便能避免感染。”
张宁若有所思:“这与大哥所说的‘细菌’致病论不谋而合。我们平时熬药的器皿,也会用沸水蒸煮消毒。”
手术结束后,摩尼取出一种药膏涂抹在伤口上:“此药取自芦荟和蜂蜜,可促进伤口愈合。”他转向华佗,“听闻华先生擅长针灸,不知可否演示一二?”
华佗点头,取出银针,找准患者穴位刺入:“此为足三里穴,刺激此处可调理脾胃,还能缓解疼痛。”
摩尼看得入神:“神奇!不用切开皮肉,仅凭几根银针就能治病,这在我们安息国闻所未闻。”
陈昭见众人讨论热烈,提议道:“不如我们办一场医术交流会,将各自所长记录下来,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日后,医馆内座无虚席。华佗展示了针灸治疗中风的案例,摩尼分享了他的外科手术经验,张宁则讲解了如何用现代诊断方法结合中药治疗疑难杂症。马钧还带来了新发明的“血压测量仪”,引起一片惊叹。
“诸位请看。”许攸展开一卷新写的医书,“我们将这些医术整理成册,取名《东西医鉴》。希望以此为起点,让天下医家摒弃门户之见,共同造福百姓。”
然而,就在交流会进行时,一名探马匆匆赶来:“报!丁原大军已到冀州边境,扬言要踏平巨鹿,销毁所有‘妖术邪医’!”
气氛瞬间凝固。陈昭握紧拳头:“来得正好!我们不仅要用武力保卫家园,更要用医术证明,太平道所行之事,光明正大!”
华佗收起银针,神色坚定:“老夫虽已年迈,但也要在战场上救治伤员,让那些官军看看,医道不分贵贱,更不惧强权!”
摩尼也站起身:“在下愿与诸位并肩作战,让安息的医术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
细雨渐停,阳光穿透云层。医馆外,百姓们自发拿起武器,准备保卫家园。而屋内,中西医术的碰撞,已然点燃了新的希望之火,这火光照亮的,不仅是巨鹿村,更是整个乱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