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张宁救孕妇 产科医术惊众人

隆冬的巨鹿村飘着细雪,太平道医馆内却暖意融融。张宁正给一位老者把脉,突然听见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哭喊声:“大夫!大夫救命!我媳妇要生了,可折腾了一天一夜还没生出来!”

一名满脸焦急的汉子撞开医馆大门,身后两个婆子架着一位面色苍白、汗湿衣襟的孕妇。张宁立刻起身,快步上前查看:“莫慌,让我看看情况。”她伸手探了探孕妇的腹部,又翻开孕妇的眼皮观察,神色逐渐凝重。

“产妇胎位不正,再拖下去母子都有危险!”张宁转头对小医徒喊道,“快去烧热水,准备干净的棉布和剪刀!华先生留下的《产经》抄本,也一并取来!”

围观的村民们窃窃私语,一位老妪皱着眉头道:“女人生孩子本就是过鬼门关,这大夫能行吗?要不还是请稳婆?”

汉子急得直跺脚:“稳婆已经试过了,没用!求大夫救救我媳妇和孩子!”

张宁一边用温热的毛巾为产妇擦拭额头,一边轻声安抚:“放心,我一定尽力。来,听我指挥,深吸气,再慢慢吐出来……”她根据华佗留下的产科医案,结合现代所学知识,尝试用手法调整胎位。

马钧听闻消息匆匆赶来,手中拿着新制的产钳:“张姑娘,我按你说的改良了器械,看看能不能用上!”

张宁眼睛一亮:“来得正好!这产钳可以辅助胎儿娩出,但风险极大,必须万分小心。”她转向产妇的丈夫,严肃道:“接下来的过程可能会很凶险,你要有心理准备。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干扰我!”

汉子重重跪在地上:“大夫,只要能保住她们母子,让我做什么都行!”

张宁深吸一口气,开始操作。产钳在她手中灵活转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婴儿终于平安落地!但产妇却突然大出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不好!子宫收缩乏力!”张宁迅速做出判断,“快!将麦角新碱混入温水中,给产妇服下!同时用纱布压迫止血!”

小医徒手忙脚乱地照做,围观的百姓们大气都不敢出。许攸挤到跟前,紧张地问:“情况如何?”

“生死攸关!”张宁额头布满汗珠,“古代没有输血技术,只能靠药物和压迫止血。麦角新碱是华佗先生记载的止血良药,希望能起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产妇的出血终于渐渐止住。张宁疲惫地瘫坐在椅子上,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汉子抱着啼哭的婴儿,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大恩大德,小人这辈子都忘不了!您就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消息迅速传遍巨鹿村,百姓们纷纷涌来医馆。一位曾经历过丧子之痛的妇人拉着张宁的手,泪流满面:“张大夫,求求您教教我们,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也好有个法子……”

张宁点点头,强撑着疲惫的身体,开始讲解:“女人生育,最怕胎位不正和产后出血。胎位不正时,可以通过膝胸卧位调整;产后出血,可用药物和压迫止血。这些知识,我会整理成册,分发给大家。”

她转向马钧:“马先生,能否打造一些简易的产科器械,方便普通人家使用?”

“包在我身上!”马钧摩拳擦掌,“我这就改良一批轻便的产钳和止血带!”

然而,就在张宁准备编写产科医书时,邻县传来消息:一名孕妇难产,当地稳婆束手无策,产妇性命危在旦夕。

“备马!”张宁毫不犹豫地背上药箱,“我们立刻出发!”

赶到邻县时,产妇已经昏迷不醒。当地的稳婆哭着说:“大夫,快救救她,都怪我没本事……”

张宁顾不上安慰,迅速检查产妇情况。这次不仅胎位不正,还伴有脐带绕颈。她当机立断:“不能再等了,马上用产钳助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产妇和婴儿终于平安。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将张宁高高举起:“活菩萨!真是活菩萨啊!”

回到巨鹿村后,张宁将两次救治经历详细记录下来,结合古今产科医术,编写成《太平产经》。在书的序言中,她写道:“生育乃性命之重,医者当以仁心、妙术护佑母子平安。愿此书能传于天下,让更多人免受丧子之痛。”

陈昭翻阅完医书,赞叹道:“张宁,你这不仅是救人,更是在传艺。有了这本医书,不知能挽救多少产妇和婴儿的性命!”

张宁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人之功,华先生的医案、马先生的器械,还有大家的帮助,缺一不可。太平道本就是要汇聚众人之力,护佑苍生。”

从此,太平道的产科医术声名远扬,各地的稳婆和医者纷纷前来学习。张宁开设了产科学堂,亲自授课,将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而《太平产经》也随着太平道的商队和信徒,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乱世中无数产妇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