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张宁编医书 古今医术汇一典

幽州医馆内,药香与墨香交织弥漫。张宁半跪在堆满竹简和帛书的长案前,青丝用一根木簪随意挽起,几缕碎发垂落在沾着药渍的脸颊旁。她手中握着狼毫,目光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残卷与太平道医徒记录的临床医案间来回游移,突然重重将笔拍在案上。

“阿青!把治疗疟疾的三十七个医案按地域重新分类!”张宁转头对小医徒喊道,“还有马钧改良的蒸馏器使用记录,务必标注清楚药液浓度!”

“张医官,”一名老者抱着厚厚的典籍走来,正是投靠太平道的老郎中,“这《黄帝内经》里‘阴阳调和’的说法,与您提出的‘病菌致病’理论相悖,该如何写入医书?”

张宁起身接过典籍,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不必相悖。”她抽出一张空白竹简,提笔疾书,“就写‘阴阳失衡,外邪(病菌)易侵’。传统医理为体,实证之法为用,如此便可融合。”

正说着,张角带着许攸匆匆踏入医馆。张角望着满屋堆积如山的医书和忙碌的医徒,目光落在张宁眼下的乌青,语气难得柔和:“编书之事不必急于一时。鲜卑刚平,公孙度在辽东又有异动。”

“我这医书更不能停。”张宁将新写的竹简递给张角,上面工整记录着外伤消毒流程,“此次北征,若不是提前用煮沸法处理伤口,感染而死的士兵还要多出三成。这些经验必须尽快成册。”

许攸推了推眼镜,拿起竹简细读:“用盐水清洗伤口、火燎器械消毒……若能推广,军中伤亡至少能减四成。只是书名……”

“就叫《太平医典》。”张角拍板定论,“分设‘伤寒’‘外伤’‘妇儿’‘药理’四卷,半月内我要看到初稿。”

与此同时,辽东公孙度的府邸内,烛火摇曳。公孙度盯着手中的密报,胡须气得不住颤抖:“张角连鲜卑都灭了?传我命令,即刻加固襄平城防!扶余、挹娄两部一向与我结盟,派人去通知,共同抵御太平道!”

半月后,《太平医典》初稿完成当日,张角在幽州点将台誓师。将台上,《太平医典》的竹简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张宁站在一旁,眼神坚定。张角展开令旗,声震四野:“公孙度盘踞辽东,勾结异族;扶余、挹娄屡犯边境!今日挥师东进,必叫东北大地尽归太平!”

“报!”探马疾驰而来,“公孙度已联合扶余王,在襄平城外布下三道防线,还有两万骑兵驻守鸭绿江畔!”

黄忠上前一步,抱拳道:“敌军骑兵虽众,但粮草运输线过长。末将愿领五千轻骑,绕道突袭其粮草大营!”

“不可。”沮授展开舆图,指着襄平西侧的山地,“那里地势险要,若中埋伏……”

“我有一物可破!”马钧突然从队伍中钻出来,身后跟着工匠推着一辆古怪的器械——底座上装着巨大的风扇,前方是个漏斗状的喷口,“这是‘风火神车’!填入石灰与辣椒末,启动风扇,顺风一喷,百步之内人畜皆不能睁眼!”

张角大笑:“好!马钧随中军行动,周仓、魏延率先锋营试探敌军防线,黄忠、张宝各领一军从两翼包抄。”

襄平城外,战鼓雷鸣。周仓的骑兵刚接近防线,便见城头万箭齐发。“撤!”周仓大喊一声,骑兵们灵巧地转身,却见公孙度的两万骑兵从侧翼杀出,马蹄声如滚滚惊雷。

“启动风火神车!”马钧一声令下,工匠们奋力转动轮盘。霎时间,灰白色的烟雾裹挟着刺鼻的辛辣味席卷敌阵。“咳咳!眼睛!我的眼睛!”鲜卑骑兵纷纷落马,阵脚大乱。

“杀!”黄忠抓住战机,率部直冲敌军粮草大营。与此同时,张宝的水军也沿着鸭绿江而上,焚毁了敌军战船。公孙度望着四面楚歌的战场,绝望地拔出佩剑:“天亡我也……”

此战过后,公孙度自杀,公孙康、公孙渊率残部逃亡。张角在襄平设立太平道东北行辕,许攸着手安抚百姓,推行均田制。而张宁带着医徒们穿梭在各个村落,一边救治伤患,一边收集民间验方,为《太平医典》的修订做准备。

“张医官,这是挹娄人治疗冻伤的方子。”一名猎户递上晒干的草药,“用这草煮水,再混上熊油涂抹,效果奇好!”

张宁仔细记录,眼中满是欣喜:“多谢!日后这方子定会写入医典,造福更多人。”

夜幕降临,襄平城头的太平道大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张角站在城楼上,望着广袤的东北大地,对身旁的许攸道:“传令下去,在扶余、挹娄旧地设立郡县,屯田驻军。从幽州调派工匠,修建道路、水渠……”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医馆方向,“让张宁加快医典修订,东北苦寒,更需医道庇佑。”

此时的张宁仍在油灯下忙碌,新收集的医案铺满长案。她提笔在《太平医典》扉页写下一行小字:“医道无界,汇古通今,此典既成,愿天下再无病苦。”窗外,寒风呼啸,却吹不灭屋内执着的灯火,也吹不散太平道一步步坚实迈进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