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陈昭设研究院 科技革新谋发展

巨鹿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太平道研究院的工地便已热闹非凡。马钧挽着袖子,站在一堆木料与铁器中间,大声指挥着工匠们搭建工坊。巨大的水车模型在他身后缓缓转动,齿轮咬合的声响与工匠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马先生!”一名学徒抱着图纸跌跌撞撞跑来,“许大人说研究院的匾额题好了,就等您去看!”

马钧抹了把脸上的煤灰,跟着学徒来到研究院正门。只见青石匾额上,“太平研究院”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一旁还刻着小字:“汇百家之智,开万世之新”。许攸正站在梯子上,眯着眼调整匾额的角度。

“子远,这字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马钧仰头问道。

许攸跳下梯子,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是孔融先生所题。他还说,研究院不仅要钻研器械,更应包容百家学说。”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这是教主临行前留下的手令,研究院分设‘工、医、农、文’四院,由你、张宁、田畴和孔融分别执掌。”

马钧接过手令,目光扫过竹简上张角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自从张角决定遍游天下,观察各地局势,便将科技革新的重任托付给了众人。“好!我这就去工坊,新改良的连弩马上就能试验!”

与此同时,张角带着颜良、文丑踏上了南行之路。三人乔装成商人,赶着满载货物的马车,沿着官道缓缓前行。一日晌午,他们在一处驿站歇脚,邻桌几个行商的议论引起了张角的注意。

“听说了吗?曹操在兖州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百姓倒是得了些好处。”

“那又如何?袁绍在冀州征兵,十室九空,民怨沸腾啊!”

张角微微皱眉,转头对颜良道:“去,打听一下他们说的详情。”

待颜良回来,手中多了几张皱巴巴的告示。“主公,这是曹操的‘屯田令’和袁绍的‘征兵令’。”他展开告示,“曹操招募流民开垦荒地,收成与官府分成;袁绍则是强行征兵,壮丁不够就抓老弱。”

张角将告示叠好,放入怀中,沉思不语。这些年,他虽通过密探了解天下局势,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受却大不相同。

数日后,张角一行来到荆州地界。只见田野间阡陌纵横,农夫们使用着太平道推广的新式农具,效率比传统农具高出数倍。一位老农擦着汗,对路过的张角笑道:“客官,这‘太平犁’可真是好东西!往年十亩地得耕半个月,如今三五天就完事!”

张角心中欣慰,却也察觉到隐忧。荆州牧刘表表面上对太平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则暗中防备。街边茶馆里,不时能听到“太平道意图谋反”的言论。

“主公,我们要揭穿这些谣言吗?”文丑握紧腰间的佩刀。

张角摇了摇头:“不必。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事。”他望向远处的城池,目光坚定,“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若能在此站稳脚跟……”

而在巨鹿,研究院内已初见成效。马钧的工坊里,改良后的连弩一次能射出十支箭,射程比之前增加了三十步;张宁的医馆中,《太平医典》修订完成,新增了数十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田畴的试验田里,新培育的稻种穗大粒满,产量比普通稻种高出两成。

“报!”一名士兵冲进研究院,“益州传来消息,刘焉加强了边境守备,还派人焚毁了太平道的书册!”

许攸与孔融对视一眼,神色凝重。孔融一挥衣袖,怒道:“刘焉竟敢如此!我这就修书一封,驳斥他的荒谬之举!”

“且慢。”许攸拦住他,“教主临行前说过,此时不宜与刘焉正面冲突。我们先将研究院的成果整理成册,派人暗中送往益州。”

夜深了,张角躺在客栈的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这些日子的游历,让他对天下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曹操的务实、袁绍的贪婪、刘表的犹豫、刘焉的保守……每一股势力都在暗流中涌动。而太平道,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颜良、文丑,明日我们去许昌。”张角坐起身,目光如炬,“我要亲眼看看,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与此同时,巨鹿的研究院内,灯火通明。马钧仍在调试新制的“蒸汽动力车”,张宁在研究如何将草药制成便于携带的药丸,田畴在记录新作物的生长习性。他们知道,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是为太平道的大业添砖加瓦。而张角的游历,也将为太平道带回更多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