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张角入荆州,刘表其人其势

长江水蜿蜒东去,一叶轻舟顺流而下,船头“太平道”的旗号在江风中猎猎作响。张角身披玄色斗篷,望着两岸郁郁葱葱的山峦,眉头微皱。颜良握着剑柄立在他身侧,警惕地扫视着江面:“主公,荆州牧刘表素来不喜太平道,此番深入腹地,怕是凶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角转身坐进舱内,取出一卷密报,“刘表坐拥荆州七郡,麾下带甲十万,若能争取他……”话未说完,船身突然剧烈摇晃,一名船夫踉跄着冲进舱内:“禀先生!前方有官船拦路!”

张角撩开帘子,只见数十艘蒙冲战船横在江心,船头立着一员将领,手持长枪高声喝问:“来船何人?”文丑探出身去,朗声道:“太平道教主张角,特来拜访刘景升公!”

江面陷入短暂的寂静,片刻后,官船让出航道,那将领沉声道:“我家主公已在襄阳恭候,请随我来。”

襄阳城的城门缓缓打开,张角一行人在侍卫的引领下穿过青石街道。城中百姓神色平静,商铺林立,丝毫不见乱世的慌乱。“刘表治下,倒真是一片太平景象。”张角望着街边叫卖的小贩,轻声说道。

州牧府内,刘表身着锦袍,端坐在主位上,手中摩挲着一柄玉如意。他生得身长八尺,姿貌温厚,见张角入内,微微抬手:“久闻太平道教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刘公谬赞。”张角拱手行礼,目光扫过堂内悬挂的《隆中对》帛画,“荆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刘公治州有方,令张某钦佩。”

刘表微微一笑,语气却带着几分疏离:“乱世之中,不过求一方安宁罢了。听闻教主在冀州推行均田制,还组建了太平研究院?”

“正是。”张角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此乃研究院最新成果,包括改良农具、医典修订,还有……”他顿了顿,“抵御外敌的新式器械。”

“哦?”刘表接过竹简,目光在文字上掠过,“教主的志向不小。但荆州向来尊奉汉室,与太平道的理念……”

“刘公误会了。”张角打断道,“张某此来,并非劝刘公改弦易辙。如今董卓祸乱京师,袁绍、曹操等势力虎视眈眈,荆州虽偏安一隅,却也如累卵之危。”他指向窗外,“若能互通有无,太平道愿为荆州提供器械与粮草,助刘公守土安民。”

刘表还未答话,一旁的蔡瑁突然站出,冷笑一声:“太平道与朝廷为敌,我家主公岂会与逆贼合作?”

张角不慌不忙,转向蔡瑁:“蔡将军可知,幽州公孙瓒、鲜卑乌桓,皆为太平道所破?若没有这些胜利,边境流民涌入,荆州能独善其身?”

蔡瑁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刘表抬手示意他退下。“教主所言,确有道理。”刘表沉思片刻,“不过此事事关重大,容我再作考量。来人,送教主去驿馆休息。”

当夜,驿馆内烛火摇曳。张角正在研读密报,忽闻窗外传来脚步声。颜良拔剑冲出门外,却见一名年轻书生立在月光下,手持竹杖,白衣胜雪。

“在下诸葛亮,久仰教主大名。”书生行礼道,“今夜冒昧来访,是想请教一事——太平道若得天下,将如何治理?”

张角微微一怔,仔细打量眼前的少年。虽未到弱冠之年,眼中却透着远超年龄的睿智。“以民为本,以法为纲。”张角沉声道,“均田制让百姓有田可耕,研究院推动百业兴盛,还有……”他从怀中掏出一本《太平要义》,“此书已在各州郡流传,旨在让天下人都明白太平道的理念。”

诸葛亮接过书,翻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教主的想法,与亮不谋而合。不过……”他望向襄阳城的方向,“刘表虽有治世之才,却无进取之志,荆州怕是……”

“所以才需要变数。”张角意味深长地说,“孔明先生若有兴趣,可来巨鹿一叙。”

次日,张角再次求见刘表。州牧府内,刘表正对着地图叹气。“近日收到消息,孙坚已平定江东,大有西进之势。”刘表放下手中的玉如意,“教主昨日所言,或许可行。但我有三个条件:其一,太平道不得在荆州传教;其二,器械粮草需平价交易;其三……”他目光锐利,“若有战事,荆州军与太平道互不干涉。”

“好!”张角爽快应下,“张某还有个建议,可在襄阳设立太平道商行,互通有无,也能安置流民。”

刘表抚须大笑:“教主果然精明。来人,备酒!今日要与教主好好畅谈一番!”

离开襄阳时,张角望着城头飘扬的荆州军旗,对颜良道:“刘表此人,外宽内忌,难成大事。但荆州的粮草与人口,对我们至关重要。传令下去,商行尽快开业,再派些工匠来,帮荆州修缮城墙。”

文丑挠挠头:“主公,这不是白出力吗?”

“不。”张角望着远处的群山,目光深邃,“这是在荆州埋下一颗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而此时的襄阳城内,诸葛亮坐在书房内,反复研读《太平要义》,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