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我已经看穿了一切

只是连张玉林都不知道的是,裂痕很快就产生了,而且产生这个裂痕的原因,正是因为他。

因为就在一个多月以后,属于“三张”的电影分成已经出炉了,米拉麦克斯那边也很是爽快,第一时间就把这笔钱给张伟平汇了过来。

通常情况下这笔钱应该是要拖延半年到一年之久,然后才会到账,可米拉麦克斯为了促成下一次合作,对张一谋和张伟平非常慷慨。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出局了!

就在拿到这笔钱之后,张伟平也是按照之前的计划,把一笔10万块的资金打到了张玉林的账户上。

然后他让人通知张玉林钱已经到账了。

张玉林之前出于对张一谋的信任,再加上这件事原本是由张益福促成的,所以并没有跟张一谋签订任何合同,规定这笔钱他能拿到多少。

他相信张一谋不会亏待自己。

可惜他高估了张一谋在新画面公司的话语权,更低估了张伟平这个人的道德底线。

当看到自己银行卡中多出来的那几万块钱之后(税后),他情不自禁的擦了好几遍眼睛。

直到确定自己银行卡里并没有多出一个零,只是多了几万块,张玉林脸上不由浮现出一抹冷笑。

好家伙,他直接一个好家伙!

给你们赚了十几个亿,你们居然就真的这么对我?

他情不自禁的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张益福,倒不是想让张益福帮他去讨回公道,而是想告诉张益福:看看你那个学生吧,在金钱面前,他已经不是当年的张一谋了!

但他没想到张益福却因为这件事恼羞成怒,打电话去和张一谋争执了一番。

张益福的意思,就是张一谋太吝啬了,虽说张玉林确实是得到他的授意才和张一谋合作,但人家帮你赚了那么多钱,你再怎么也不能这么坑人家啊?

可张一谋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如果说话有用的话,他绝不会仅仅只给张玉林这么点儿钱。

但可惜,张一谋因为不善理财,所以新画面公司的财务,一直都是张伟平个人说了算。

有时候张一谋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电影到底赚了多少钱,反正张伟平给他报个数,他都会无条件相信。

而这一次,张伟平已经跟他明说了,就是为了“惩戒”一下张玉林。

谁让他不识好歹,拒绝新画面公司的招揽呢?

张伟平也不是故意要克扣他的分成,只是为了让他认识到社会险恶,同时明白在电影圈,不管你多有才华,离开了贵人的扶持你都是没办法单独走下去的。

这个圈子里你得有靠山,才能无所顾忌的发挥你的实力!

张伟平也向张一谋保证,只要张玉林能答应加盟新画面,他不仅会把200万的支票亲手递到他手上,甚至会代他缴纳个人所得税!

可是这些话张一谋又不好对张益福明说,只能不停暗示,说自己这一次确实是对不起小师弟,但大家第一次合作,没有经验,等到下一次,下一次自己一定好好地补偿小师弟!

可惜张益福此刻因为太过生气,直接忽略了张一谋话语里的隐意。

下一次?

你都这么对人家了,还想着有下一次?

人家又不是傻瓜,被坑了一次还要伸着脖子过来让你再坑一次?

结果就是张益福和张一谋这对多年的师徒彻底闹翻,张益福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直接删掉了张一谋的电话号码!

张一谋听到电话那头老师这么拒绝,也知道自己这次是作岔了。

这种所谓的“惩戒”并不能让张玉林改变心思,反而得罪了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想到这里,他就不免对张伟平产生了些许不满,如果不是这家伙非要搞事,他又怎么会连多年相亲相爱的老师都给开罪了?

而且他也是真心的想和张玉林进行下一次合作呢!

但张伟平此时又告诉他:“不用担心,其实那小子的招数,我都已经学会了!”

张一谋闻言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疯狂吐槽:“你特么写轮眼啊,看一眼就学会了?”

可张伟平却自信满满地告诉他:“这真的不难,说白了,这小子的手段不过就是饱和式的宣传而已!以前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总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投在了电影制作上面。但是你看看这小子是怎么做的?”

“他把很多的钱投在了宣传上面,整个电影的宣传成本,几乎占据了总成本的30%,就这样大张旗鼓的张罗,谁还不知道我们这部电影?谁还没听说过《英雄》?”

“而且我听他说,《泰坦尼克号》的成功,30%靠电影,70%靠宣传,所以我现在也悟了!”

“所谓的大片,无非就是拼命地自我吹嘘,只要宣传费砸的够多,哪怕是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足够让观众走进电影院了!”

“所以我现在也算是掌握了商业电影运营的精髓,就是宣传!不要脸皮不顾一切的疯狂宣传!只要广告打得好,非洲也能卖棉袄!那小子所谓的营销手段,无非就是如此而已!”

听了张伟平这番信誓旦旦的话,张一谋虽然有些疑虑,但也不得不妥协。

因为他觉得张伟平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在他看到的地方,张玉林确实就是这么做的,不管是碰瓷式营销也好,电影院贴片广告也好,张玉林运作的一个核心,就是宣传。

以前的国产电影为什么票房不高?因为他们把大部分钱花在了拍片上,而忽略了给电影打广告的效果。

你电影拍的再好,观众连听都没听过,当然就不会走进电影院了!

但张玉林却在《英雄》上映的过程中,疯狂撒币打广告,光是国内的营销费用就超过2000万。

这笔钱,放在之前都可以拍10部贺岁电影了!

而正是这样铺天盖地的宣传,导致《英雄》还没上映,就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的眼帘,所以电影开幕时上座率才会那么高,新闻热度才会那么火爆。

反观同时期的很多电影,观众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他们又怎么可能买票进去观看呢?

所以张伟平的自信不是没道理的,他确实看穿了张玉林的某些手段,也明白了该怎么去运作一部所谓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