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沙航城地铁站
第一项目的地点非常清晰,位于上海地铁16号线边上。
说起来此地距离迪士尼很近,有时间可以前往游玩。
项目地点位于浦东周浦镇、航头镇、新场镇三处乡镇交接区域,看地图划分,好似航头镇和新场镇平分一般。
类似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软件,在划分区域的交接处,一般情况下比较模糊,尤其是乡镇、村落,除了当地人熟悉之外,这事也就政府知晓了,普通人也不需要知晓其中曲折,一般开车导航和市区内的一些商城、景点可以找到,就可以了。
当然对于从事工程行业的人来说,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些的。
2017.7.1
一大早,我便早早起床,准备出发,前往上海。
爸爸妈妈一同前往,这是自己的孩子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需要见证,并进行指导。
刚好前两天,项目部的采购部经理回家了,此行刚好随同其前往上海。
在2013年,嘉绍大桥开通后,我们绍兴人北上就方便多了,不需要从杭州绕。在江浙沪这块区域,尤其是苏南、浙北区域,经济发展高度集中,但由于此地水网密布,在以前确实交通不便,如今跨入21世纪,路网密布,各区域交往密切,在大江大河上纷纷架起桥梁,方便了两地人们的生活往来。
浙北区域,杭绍甬在此横跨浙江,但此地与北侧的湖州、嘉兴等地,却被钱塘江以及之后形成的杭州湾拦断,不得已,只能从江面宽度稍微窄一些的钱塘江外出,北上离开浙江。而几十年前,80年代前后,国家改革开放,上海先行发展,故此浙江、江苏、安徽,甚至更远的河南、四川等地,诸多老百姓纷纷前来上海,相辅相成,成就今日上海,大家伙也从中赚到了钱。苏南等地和安徽南部,跨越大山,到达上海,其余区域的老百姓们到达上海之前,需要经过长江,故此长江上的大桥建设更为重要。
除了湖州、嘉兴之外,浙江其余地级市想要北上,只能从杭州外出。改革开放之后,其实只有男人才外出打工,女人基本上不外出,当地也创办了很多工厂,虽然工资低一些,但能照顾孩子,方便家里,也值了。
到了10年代,社会发展迅速,男女越来越平等,打工不完全依赖体力,于是大家伙纷纷“背井离乡”了。仅仅依靠杭州这一条路线,显然无法满足交通需求,故此之后在嘉兴平湖和宁波慈溪,建造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几年,在嘉兴海宁和绍兴上虞两地,建造了嘉绍大桥。两座大桥横跨杭州湾,大大减轻了杭州的交通压力。而且杭州的路线都在主城区,将人流分离,显然对杭州主城区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上虞地理位置极好,位于杭绍甬中间区域,北上南下有国道,还有常台高速横贯我所在的上浦镇境内,从我家上高速,只需要3分钟就可以了,进入常台高速,进入全国高速网络。
准备充分,前往上海。
开了二十分钟,我们就离开上虞境内了,进入嘉兴海宁境内。
在嘉绍大桥上,看向两边,宽广的海面震撼心灵。刚好那一天天气晴好,可以更为直接地欣赏美景。嘉绍大桥在海面上的距离大概是13公里,不一会儿就到达对岸了,要是从杭州绕城,估摸要一个半小时。
之后转入另外一条高速,向东北方向前进,不久后便进入了上海境内,路过金山、奉贤,到达浦东。
大概上午十点,到达项目部。
由于“工程家族”的影响,我直接略过了求职、面试等步履,直接进入公司,并安排到项目部了。
是大学班级里最快到达工地报道的。
项目年初就开始了,当时我还在学校,老板为了让我提前熟悉一下项目部的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就早早把我拉进了项目部工作群。
我到的第一天,项目经理刚好不在,没法安排工作,我就先休息一天,先行逛逛。
先把生活问题解决。
进入工地,就要住在活动板房里了。如今的活动板房已经升级了,不像上个世纪,农民工干工地,居住的地方简陋。从生活设施来看,丝毫不亚于一般租房的设施品质。依据项目经理的指示,我被安排在了项目部所在楼栋的二层,一大间房,长6米宽3.6米,一般安排两个人居住。我报道前几天,项目部招聘了一个施工员(谢工),已经入住了。
在爸妈的帮助下,先行安装钢床。初中、高中、大学时期,已经睡在钢床上好几年了,虽然比不上家里的大床,但工地生活正是如此,不过这床确实窄了一些,宽度只有90公分,我睡觉翻个身都困难。
床上刚好可以放置杂物。
之前初中、高中,是上下床睡觉。大学时期,睡在上面,下面是书桌。
工地上木工很多,我等管理人员经常劳烦木工做一些简易家具,如木桌、木凳、衣柜等
之后几天,工作稳定下来之后,我又自行买了一个衣架,一个床头柜,一张1.5宽的木床。
生活平凡而有趣!!!
生活区有一个店铺,我到达那一天,前往购买衣架、毛巾、洗漱用品等生活物品
老板也是上虞人,我叫她小何姐姐。工地食堂也是她承包的。
在项目部生活区的一处角落里,公司安排人员建造了一个浴室,项目部虽然男人居多,但是有几位女性的,比如食堂烧饭的阿姨。冬季沐浴在浴室里最为舒适了,夏季倒是可以在外面的洗漱区简单沐浴。晒衣服、晒被子、晒鞋都在此区域。工地生活虽然艰苦,但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居住的问题解决了。
便是吃的问题了。
项目部有单独食堂,一日三餐在此就餐,按照十人一桌规划,安排八菜一汤。当然早餐稍微差一些,只能吃些剩菜剩饭,故此我等年轻人基本上不吃。前往工人生活区大食堂就餐,或者是项目外的路边摊就餐。我自己会偶尔去超市买些面包等,生活质量还需要自己控制啊。
中午吃完午饭后,我前往办公室,简单地看了看图纸。
之后爸妈就回家了,从浦东回家,开车需要两个小时。
项目部基本上都是绍兴人,交流不是问题,还有几位亲戚,工作、生活不是难事。
第一天下午,我逛逛工地。目前项目部划分了两个区域,正在紧张施工中,一处是办公楼,一处是宿舍楼。我的第一项目,是一个大厂房!!!
时光匆匆,下午就过去了。
晚上我吃完晚饭后,前往了朱哥(朱学智)办公室(在《一江两岸》中首次登场),时光匆匆,自从和朱哥在四年前的郑州分开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朱哥当年还是一个施工员,还不是主负责,如今已经是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了。
除了亲戚们,我就认识朱哥这一个人,只能前来,咨询一下工地的情况。
朱哥是河南驻马店人士,比我大九岁,也是大专毕业。
今后生活还需要朱哥多多指点啊!!!
第一个夜晚,睡得不安稳,人生的转折开始了……
第二天,吃完早餐后,我又在附近逛了逛,八点前后,老板到达,和我在基坑护栏边上,进行了简单对话。之后项目经理到达,我前往办公室,项目经理安排了我的工作,先行在办公楼区域工作,跟随我的那个室友干活就可以了。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和朱哥学习学习,帮帮忙……
结束对话后,我离开办公室。
下基坑,到了老谢身旁,老谢和我说了仪器的用法,我明白操作方法,只是第一次正式使用,有些紧张罢了。
我站到了水准仪前面,闭上一只眼,右眼望向水准仪内,右手调整,里面的画面逐渐清晰,我调准方向,望向塔尺……
一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