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甲子),唐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年仅16岁的唐哀帝李祚孤零零的在洛阳宫中,他能感觉到的就是寂寞、无助,更多的是恐惧。那帮大臣们现在正在梁王朝的东都开封给他的杀父弑母夺位的仇人朱温磕头恭贺,因为朱温以梁王朝取代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王朝。

李祚恨朱温,恨到了骨髓。三年前,他38岁的父亲唐昭宗被当时还叫朱全忠的朱温杀掉,又把李祚母子从长安逼到洛阳,脱离了那些可能忠于大唐的大臣。后朱温怀疑太后身边阿秋、阿虔两个宫女在对外进行联络,又把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何太后杀掉,对阿秋、阿虔也没有放过。偌大一个皇宫,除了自己,别人全是敌人,全是暗探!李祚知道,自己生不如死的傀儡皇帝肯定干不长,多次主动提出禅让帝位。朱温却认为舆论工作没有跟进,时机尚不成熟。“对不起,你小子再在那个位子上坐一会儿。”朱温一边虚心假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一边编造各种所谓的“符瑞”,为自己称帝做舆论准备。天上出彗星,就说唐朝当灭;有人生了三胞胎,就是大梁的符瑞,要记入史册,凭什么坏事是自己的,好事就是仇家的?恶心啊!他恨,但还要去拍仇人的马屁,在他自己签名的退位诏书上,他狠狠地拍了一通马屁,说仇人是“龙颜瑞质,玉理奇文,以英谋睿武定寰瀛,以厚泽深仁抚华夏”,还说什么“神功至德,绝后光前”,这样出自皇帝之手的马屁文章也算是“绝后光前”了。诏书写好,李祚乖乖把玉玺等物交出来,让那些该死的大臣们带着该死的禅让诏书,浩浩荡荡数百人投开封去了。我如何对得起曾经创造出举世辉煌功业的祖先!

公元908年3月25日,年仅17岁的李祚被朱温一杯毒酒毒死在曹州(今山东省曹县西北),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省定陶县)。

现距唐王朝灭亡已一千一百余年,试以此文走进唐朝,我们或者可以古为今用,汲取一些经验,一些教训。本文没有丝毫笔者的演绎,所有内容均来自古籍,笔者只是对古籍进行了取舍和分析。

史实足以惊心动魄,何须我小子画蛇添足!

第一章唐高祖李渊时期

大唐王朝第一代唐高祖李渊可是有背景的人,算是“官N代”了,他的背景就是他属于因为出了不少皇帝而在当年叱咤风云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和新兴力量的打击下,就是有不错的家庭背景,也会死得很难看。

唐高祖李渊祖籍在陇西,祖上是历经磨难。李渊本人出身显赫,少年丧父,青年英俊潇洒,中年谨慎多谋,老年难得糊涂。也许正如许多史家所言那样,唐太宗李世民手下人为了给李世民添光,故意在修史时降低了李渊的历史地位。我们把分散在史书中有关李渊的史实串联起来,突然发现在史书表面的窝囊后面,呈现的是一个传奇智慧的人生。

可以讲,李渊几乎把对权力的超然物外与极度渴望,做人的仁义道德与残酷无情、真诚与狡诈、忠贞与无耻、睿智与糊涂这些似乎绝不相容、对立矛盾的东西完美融为一身。他是一名有着很高战略水平的政治家,正是他团结了各种力量,不管对方是好是坏,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拉到麾下,克服了各种看似无法完成的困难,开创了伟大的唐王朝。同李渊相比,大唐初创时李世民更多的是优秀的局部战场战役战术指挥员。

1、李渊家世(一)

李渊的家世既是显赫同时也十分悲惨。从李渊上溯前七代,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算一下分别为:第一代李皓,第二代李歆(xīn),第三代李重耳,第四代李熙,第五代李天锡,第六代李虎,第七代李昞(“昞”为“炳”的异体字),后面就是李渊了。

第一代李皓。公元400年,那是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代,谁都在闹“独立”,就像现在的也门、苏丹一样。西北方的敦煌郡开始属于十六国中的北凉,北凉政权也是乱世中独立起来的政权。北凉王段业是糊里糊涂被沮渠男成、沮渠蒙逊兄弟俩推上王位,后来又被沮渠蒙逊稀里糊涂杀掉了。李皓只是敦煌郡下面一个县令,因为敦煌太守死了,敦煌地方势力不管北凉王段业等人怎么安排,把李皓推为敦煌太守。想不到的是,李皓刎颈之交的朋友索嗣却在段业面前讲李皓坏话,被段业任命为敦煌太守,然后大张旗鼓的从外面赶来夺权。这不是逼李皓吗?李皓在当地大户的支持下,一战赶走了索嗣。李皓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自立为凉王,迁都酒泉,史称西凉武昭王。李皓施政在史上名声不错,在荒凉的大西北推崇礼仪、经学,使敦煌成为西北的文化重镇,也为后来闻名天下的敦煌洞藏提供了人文环境,埋下了伏笔;

第二代李歆,史称西凉后主。417年继位,420年趁北凉沮渠蒙逊讨伐南凉,其国内兵力空虚时而东伐,李歆企图占领张掖,但沮渠蒙逊早有预谋,迅速赶回,李歆首战败于怀城,再战败于蓼泉(今甘肃省高台附近)而被杀,李翻等几个弟弟不得不放弃酒泉等地,退到弟弟敦煌太守李恂处。沮渠蒙逊继续追击至敦煌,这班兄弟不敌,在那冬季只好躲到山林之中,沮渠蒙逊以索嗣的儿子索元绪为敦煌太守。后李恂又带几十个人马偷偷杀回来,和敦煌郡内的地方势力里应外合赶走了索元绪。421年,沮渠蒙逊派人围攻敦煌,3月,又亲自组织攻城,在敦煌城三面筑堤,以水灌城,李恂出战企图捣毁堤坝,但被打了回来;想乞降,沮渠蒙逊又不许,为了全城的生命,李恂只好自杀,由部将投降。但沮渠蒙逊进城后,还是进行了残酷的屠城,西凉就此灭亡。李翻等人躲进山林之后的情况,遍查史籍没有发现记载,只知道李恂只带几十个人杀回来了,李翻等其他人难道都丧身于西北冬季的山林里了?谁也不知道。李翻的儿子李宝大概随李恂回到敦煌,在西凉被灭后,给沮渠蒙逊押到北凉都城姑臧,后咸鱼翻身,占伊吾为王,终投北魏。

顺便说一句,沮渠蒙逊是匈奴人,沮渠蒙逊北凉消灭西凉一战是匈奴人最后一次在中国历史的政权舞台上的舞蹈,后来,匈奴民族就在中国历史政权舞台上消失了。

第三代李重耳,又名李初古拔、李拔。西凉灭亡后,李家是死的死,跑的跑,抓的抓。李歆的儿子李重耳南逃,投靠了南朝刘宋政权,成为汝南郡守,后又归顺北魏,为弘农太守。李重耳至少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随着自己生活,另两个儿子分别叫李买得和李熙,镇守弘农郡东南的金门。李重耳的日子也不好过。450年,南朝宋军王玄谟部北伐攻魏,南朝雍州的宋军为了配合王玄谟部,由建威将军柳元景统率,在王玄谟的西边分多路北伐。一路是建武将军薛安都围攻弘农郡(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李重耳大概在弘农郡根基不深,其父子在南门督战,北门却竖起白幡,射箭去掉了箭头,薛安都部迅速由北门登上城墙,攻入城中,活捉了李重耳父子两人。还有一路是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这两个人在北伐路上合并了一只由宜阳人刘宽纠带领的二千人的队伍,然后攻打李买得的金门,金门又叫“金门坞”。李买得历来作战勇猛,是北魏皇帝的得力干将,却在此战中战死。后宋军王玄谟北伐失败,雍州宋军担心孤军深入被围歼而全部撤回雍州襄阳郡,把李重耳父子两人一并带回,过了一个月左右,李重耳等人才跑回来。

第四代李熙。李买得战死后,李熙继续镇守金门,李熙后又和一大帮人被派去镇守北方的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武川是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汇点,派去的人主要任务是巩固北魏的边疆,抵抗游牧民族的攻击,这时北方游牧民族正在进行新的整合,原来呈统治地位的柔然族被北魏击败,草原民族也在内乱之中,武川还是比较稳定的,这老李家好不容易才在颠沛流离中有了一个稳定的落脚地方。让人想不到的是,派来到这角落的一群人后来形成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就是这群人后来建立了北周、隋、唐政权。“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是唐史大家陈寅恪先生总结的,“关”指的是潼关以西,古时称为“关中”,“陇”指的是陇西,“关陇”就是现在长安到敦煌一带。现在武川县还自称是“帝王之乡”。我们注意到,在战争中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使用的战术是轻骑兵冲击敌阵地关键部位,很有游牧民族的战斗风格,也许他们祖上就在这时学习的。

第五代李天锡,李天锡在北魏为幢主。这段时间,南朝比富比的奢侈无度,敬佛敬的荒唐可叹,弑君杀戮不停地换代;北朝敬佛建起了云冈、敦煌等石窟,内部争权斗争也十分激烈,南北朝之间战事频率下降。草原游牧民族还在整合之中,无暇南顾,武川倒也偏安一隅。关于李天赐,史料中仅有零言片语,具体生卒、事迹等情况不详。

在当时的社会,中央的集权是建立在一个个相对封闭、自治的群落之上的,平时百姓以宗族为基础,族群聚居,现在为了躲避战乱,百姓更是在聚居区外筑起城堡,内外分割,而城主、堡主或幢主就是城堡的最高军事、行政统治者。财富多、人口多、势力大的家族就是“大族”、“望族”。中央派来的地方官员要在地方站稳脚跟,没有望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连皇帝对一些望族都要忌惮三分。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一批本来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出身望族,在乱世中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李天赐的儿子李虎就是从一个地方上的地主成长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一。这种现象一直是大唐基本政治生态之一。

第六代李虎。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北魏原有政治力量分化严重,这一班迁徙到武川的,在这段时期都有所起色,“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走上了历史舞台,老李家势力在西魏陡然变的举足轻重起来。李虎初随贺拔岳,屡建功勋,贺拔岳被杀后跟随宇文泰。有一次李虎陪北周文帝宇文泰在一座山下阅兵,这时一只豹子突然窜来咬人,没有人敢上前救人,李虎急忙拿了棍子就冲上去,把豹子捉住杀了。宇文泰感慨的说:你的名字叫“虎”,一点不假啊!李虎封官为: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因在辅佐宇文泰、宇文护等建周取代西魏功劳最大,李虎成为周的“八柱国家”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唐朝的“唐”,就此而来。奇怪的是身为“八柱国家”的李虎,又是李渊爷爷,给北周修史的又是唐人,为什么在修史时没有给李虎立传呢?其中缘由无从推测,留给大方之家判断吧!

顺便说一句,甘肃省清水县藏有《李虎墓志》一通,彼“李虎”与此“李虎”是否为同一人,史家尚有争议,笔者认为两“李虎”除姓名相同外,几乎无一处重合,为同一人的证据十分不足,本文还是以史书记载为准。

2、李渊家世(二)

第七代李昞,李昞就是李渊的父亲,先是封汝阳县伯,袭封陇西公。后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隋文帝杨坚逼迫周静帝宇文衍禅让帝位后,李昞袭封唐国公,任命为御中正大夫等官。关于李昞的事迹,史料中也没有多少记载。

就李昞的“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这个官职涉到当时军队的兵源、管理序列制度——“府兵制”,有必要进行详细说明一下。

在北朝战乱时期,关陇一带有一批以部落为基础的大小军阀,其中有六支主要军阀合拢,推举宇文泰为首,成为军队中序列最高的“六柱国”,被成为“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的官品为最高的“正九命”(相当于正一品);柱国大将军下辖左右军,被称为“十二军”,各军长官为“大将军”,大将军官品也为正九命;大将军下辖“骠骑将军”和次一级的“车骑将军”,分别为“骠骑府”和“车骑府”,长官又称“开府大将军”和“仪同大将军”,被称为“二十四军”。骠骑将军在隋初的全称就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和“仪同”官品为九命(相当于从一品)。当然,这些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战打多了,“上柱国”、“柱国”也都出现,但手下不一定有多少军队。

到隋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容忍军权在个别人手里过分集中,造成尾大不掉,遂取消了柱国、大将军等实职,上柱国、柱国、大将军成为勋级,不给实权。皇帝直接指挥“二十四军”,把骠骑将军降为正四品,车骑将军降为正五品。

到杨广时,嫌柱国、大将军这些名号的品级太为隆重,干脆作废。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官品又降为正五品;车骑府基本上不再设置,车骑将军被确定为“鹰扬副郎将”,后改称为“鹰击郎将”,官品降为从五品。

以上讲的是军队序列,顺带讲一下府兵制的兵力来源。

大家都知道北朝时期的“花木兰从军”故事,这就反映了府兵制的军队动员情况。花木兰家为“兵户”,又称“军户”,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特许,这户永远要有人当兵,被称为府兵。军户的户口不属于州县管理,由骠骑府或后来的鹰扬府管辖,所以地方上的税赋不用交,但打仗或者轮流驻守边境、到京城宿卫,以及在家训练时,军户都要有男子参加,这里强调的是,军事装备、口粮、路费也要军户自行筹备,所以木兰出发前又买马又是买鞭的。唐代的《永徽律》就有明确规定,要带七样等东西,少一样打一百大板。

好了,话说回来,从李渊家世看,由大漠荒烟转战至中原腹地,后又远镇北方,或名声显赫,或狼奔豕突,行文至此,只觉纸薄,难尽万一。

3、李渊家世之谜

要说明的是,李渊的以上家世是有争议的。其中李重耳、李熙、李天锡的身世是最薄弱的一环,难以考证。李皓、李歆在《晋书》、《魏书》中均有记载,李虎、李昞在《北史》、《周书》中也有记载。李重耳、李熙、李天锡除了《册府元龟》和新旧《唐书》中有只言片语记载外,其它史料均没有提及,如果撇开根据老李家官修资料写的新旧《唐书》、《册府元龟》就断了证据链。

幸陈寅恪先生博学考证,《册府元龟》中的“李重耳”同《宋书·柳元景传》中的“李初古拔”、《魏书·薛安都传》中的“李拔”活动轨迹相重合,“李重耳”和“李初古拔”、“李拔”应为同一人。但陈寅恪先生还是有疑问:可以证明“李重耳”和“李初古拔”、“李拔”为同一人,但凭什么证明李重耳就是李歆的儿子?笔者当然更找不到什么直接证据,但有两个旁证可以旁证“李初古拔”是李歆之子,一是陈寅恪先生考证,“初古拔”可能是当时人们起名的小号,在正式场合是用名和字的,就像现在我们在家叫小孩“晨晨”、“明明”之类,正式场合就不会用了,“李初古拔”并不是传主,所以可能修《宋书》、《魏书》时没有对其名字进行深究;二是《魏书·薛安都传》中,薛安都开始在北魏时同一个叫“沮渠康”的东雍州刺史企图谋反,事泄后投了刘宋。“沮渠”为匈奴姓氏,沮渠蒙逊和李歆在西北杀的是你死我活,沮渠氏能跑到中原来,我老李家就不能跑到中原来?

《册府元龟》中“李熙”同《宋书·柳元景传》中的“李买得”应该不是同一人,李买得在金门战死,不可能“镇金门”之后又“镇武川”。《旧唐书》中记载李熙“镇”于金门,按照魏制,“镇”是世袭的,金门应该是李初古拔家族的聚居地,李买得战死后,由其兄弟继续镇守是符合魏制的。顺便提一下,“买得”同“初古拔”一样,也是一种很通用的名字,《旧唐书·刑法志》中就有平民“康买得”杀人案的记载。

陈寅恪先生疑心李重耳是李渊为高攀祖宗是李皓,编造附会而产生的,因为除了根据李渊官修资料编写的新旧《唐书》和《册府元龟》提供的谱系外,就没有证据证明李歆有个儿子叫李重耳,投了北魏。泰斗言之有理,但因为没有直接证据推翻李家谱系,本文不敢因疑心而修改大唐国史。陈寅恪泰斗部分观点敬录于此,供读者取舍。现在有人曲解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论著,而妄言李渊、李世民非汉人。虽然李渊家族有大量的胡人血统,但以父系关系角度看,此说不成立。在此废话一句。

现有学者以199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卫拉特史迹》一书中《土尔扈特族源世谱》一文提到“陇西李氏是乞伏氏的后裔”,而断定李渊是土尔扈特族的后裔,笔者以为以一文一句而定乾坤颇为草率,但因此书为蒙文,笔者水平有限,无法考证。

不管如何,以上李渊家世正是一个乱世,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的写照。一叶知秋,不管这片枯黄的树叶是从哪棵树上飘来。

4、李渊身世

公元566年,李昞在长安生李渊。李渊七岁时,李昞病死,李渊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同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皇后特别喜欢李渊。杨坚上台后李渊担任“千牛备身”,成为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经常熬夜听大臣汇报,估计李渊也和当代人一样为加班所累。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来头不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其母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也就是讲,北周皇帝是她舅舅!窦氏幼小时就长发飘飘,周武帝特别喜爱,带在宫里养。当时周武帝以突厥可汗的女儿为皇后,周武帝根本看不上这个年龄小的皇后,理都不理。小窦竟然悄悄对周武帝讲:“现在国家四边都不平静,突厥还很强大,愿舅舅抑制性情,去陪陪皇后。只要有突厥帮助,江南的陈国、关东的齐国根本就不用担心了。”周武帝听了连连点头。周武帝宇文邕在578年病死,传位于周宣帝宇文阐,宇文阐次年死亡,由周静帝宇文衍接位。

580年,身为大臣的杨坚逼周静帝宇文衍禅让,杨坚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窦氏很怀念舅舅,恨透了杨坚,哭的咬牙切齿:“我为什么不是男的?不能救舅舅家的危难!”窦毅和长公主一下子捂住她的嘴:“别瞎说,要灭我们一族的!”

窦毅对这个女儿十分喜爱,为选女婿一事就同老婆商量:“这个小丫头,要才能有才能,要相貌有相貌,要好好替她找个好丈夫,不能随随便便就嫁人了。”于是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只要来求婚的给两支箭让他射。内定的条件是射中眼睛——看样子北周是很尚武的。几十个人跑来射,都没有射中眼睛,李渊跑来,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李渊就这样把老婆娶回了家。

面对隋受周禅,李渊却不像自己老婆那样恨得咬牙切齿,因为新上台的皇帝是他姨夫!

李渊陆续干过谯州、陇州、岐州刺史。其中,599年1月23日,李世民在武功出生。604年,杨坚死,杨广即位。李渊陆续调荥阳郡、楼烦郡做太守,后到朝廷中陆续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务。

李渊同窦氏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女儿嫁给了当时太子千牛背身柴绍,这个女儿也不简单,后来她的画像同开国功臣们一起挂在了“凌烟阁”中。

5、李渊到太原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朝廷命令李渊赶到弘化郡(今甘肃省庆阳一带)消灭杨玄感余党并在当地留守,后调扶风郡等地任太守。这对于李渊来讲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接地气”,可以建立根据地,手里握有实际权力;坏事是这时已有方士在隋炀帝面前讲一种“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炀帝本就是喜欢猜忌的人,李渊势力渐大,炀帝就对李渊来神了。李渊在任扶风太守时,有几匹好马,窦氏就多次讲:“现在皇上喜欢猎鹰和好马,你也知道,这些马要献给皇上,不要久留。如果人家报告给皇上,必然受累,你好好想一想。”李渊迟疑未决,结果,因此被炀帝一顿臭骂。时隔不久,窦氏死于涿州,时年45岁。还一件事,又把李渊给吓坏了。隋炀帝北巡,通知李渊去汇报,李渊生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一个姓王的外甥女在**,隋炀帝就问她:“你舅舅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来?”王氏就讲李渊生病了,隋炀帝跟上来就是一句:“能不能死啊?”听到这情况,李渊可怜啊,一方面为了表现自己胸无大志,天天喝酒喝得是昏天黑地;另一方面是到处贿赂人,如果这时有人在炀帝面前告黑状,李渊立马脑袋搬家!李渊想起妻子窦氏讲的话,为了自保,就到处收集猎鹰、猎狗来献给炀帝。后李渊被升为将军,李渊哭着对儿子们讲:“我如果早听你们妈妈的话,我早就坐这个位子了!”

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因为“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加上背后人家整黑材料,隋炀帝把为隋朝立了汗马功劳李穆的子孙李浑等人杀的是干干净净。炀帝以为已经把将来要断大隋命的姓李的给除掉了,对不太起眼的李渊也就有所放松。

615年夏,农历四月,炀帝到汾阳行宫,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当地农民暴动。李渊带部队到龙门时,一支暴动军对毋端儿部数千人也到了龙门城下,李渊带十余人趁敌立足未稳之时,突然以轻骑出击,箭无虚发,射伤、射死七十余人,毋端儿部当场溃败。战打赢了,李渊却不太高兴。仗打输了,有可能要杀头,仗打赢了,势力坐大,引起皇帝猜忌,也有可能杀头。李渊也难哪!好在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李渊稍稍的轻松一回。

同年秋,农历八月,隋炀帝巡游塞北。这本来就是一种冒险,马邑、雁门、楼烦等郡在军事上就是突厥的游击区,突厥的始毕可汗本就同隋炀帝关系紧张,现在居然在嘴边晃来晃去,这时不打你才怪。始毕可汗迅速集中突厥10万大军南下,奔着杨广就杀过来。突厥的可贺敦(始毕可汗妻子的封号)是隋朝的义成公主,迅速派人给隋炀帝报信。隋炀帝于是慌慌张张从荒山中的天池向雁门靠拢。随行的文武百官苦啊,在天池时,因为大雨,一路泥泞,帐篷、粮草都没有跟上,整晚是又冻又饿又淋雨,一晚上死了好几个人,现在又急急忙忙向雁门赶路。

隋炀帝到雁门,后军到崞县还没有跟上时,突厥来了。炀帝在雁门被包围,雁门郡有大小城池41座,突厥攻占了39座,只有雁门、崞县未被占领。突厥始毕可汗举全国之力猛攻雁门,流箭如雨,箭都射到炀帝面前,吓得炀帝抱住儿子痛哭,眼睛都哭肿了。这时全国都来勤王,十六岁的李世民也带兵参加了炀帝舅舅屯卫将军云定兴部,出发前十六岁的李世民就给云定兴出主意:“始毕可汗举全国军队胆敢包围我们的天子,必然认为事发仓促,我们无法组织援兵。我们就大张旗鼓,白天多举旌旗,数十里不绝,晚上我们战鼓呼应不停,敌人一定以为是救兵云集,我们一来,他们一定望风而逃。不然,敌众我寡,敌人一旦集中兵力打我们,我们根本抵不住。”云定兴也听从了。部队到达崞县时,始毕可汗接到报告说隋朝大军都过来了(实际上隋的主力援军也到了忻口),义成公主也派人来讲突厥北方军情紧急。雁门又一直难以攻下,为了防止被反包围,始毕可汗下令撤退。隋炀帝逃过一劫。当然也别指望隋炀帝对老李家感什么人情,为了死守雁门,隋炀帝当时是四处许诺:“只要参战,不用担心富贵问题,我绝不会让我手下人玩弄手段少了你们的功勋!”事后杨广基本就没有兑现诺言,而且谁提战功事情就跟谁翻脸。死战雁门的尚且如此,一战没打的李世民就更不用提了。但李渊还是就此有机会表忠心的。

同年年末,一直跟在隋炀帝身边的民部尚书樊子盖到绛郡剿匪,樊子盖太清楚杨广在想什么,杨广就是嫌人口多,造反的才多,所以樊子盖整村整村的放火烧光,只要有土匪嫌疑的统统活埋(原来“三光政策”不是从日本鬼子开始的),结果剿匪不成反而激起更大民变,于是下诏让李渊代替樊子盖。李渊采取安抚政策,招抚义军,顺势扩军一万余人,势力进一步增强。

616年,李渊加封右骁卫将军。夏四月,高阳义军魏刀儿,江湖人称:“历山飞”,其手下甄翟儿率十万人马攻打晋阳,晋阳守将潘长文战死。

617年,李渊被任命为晋阳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出兵镇压甄翟儿。双方在西河郡雀鼠谷相遇,打了一场遭遇战,甄翟儿将李渊团团包围,李世民以轻骑兵冲入重围,用弓箭射敌,所向披靡,救出李渊。正好步兵赶来,李渊和李世民又杀回敌阵,大破甄翟儿部。雀鼠谷一战,李渊在晋阳站住脚跟。

为了稳定北方边境,隋炀帝下令李渊率晋阳兵力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兵北击突厥,这支合兵人数相加不足五千人马。这点人马如何同突厥作战?王仁恭头痛了。李渊于是组织了一支二千人马的轻骑部队,生活、战斗方式完全同突厥一样,同突厥打起了游击战,趁其不备,打得赢就打,战法灵活。这都为后来晋阳起兵积累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