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列国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
- 李永全主编
- 1218字
- 2020-08-29 08:16:27
三 经济形势
(一)经济概况
1.自然资源
爱沙尼亚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已探明储量约60亿吨)、泥煤(储量约40亿吨)、磷矿(储量约40亿吨),石灰岩等。森林面积22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森林蓄积量4.66亿立方米。
2.产业结构
据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行业构成分析,服务业的比重约66.2%,是其经济的主体,工业和农业的比重分别是30%和3.9%。
独立以后的爱沙尼亚放弃了苏联时期以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仪表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除仍保留和发展电子产品和电机工业外,主要转向农产品加工工业,林业和木材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过境运输、金融服务业等是爱沙尼亚经济的重要部门。
(二)近期经济运行状况
1.宏观经济
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历届政府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实行零关税和自由贸易政策,经济发展迅速,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欧盟成员国内名列前茅。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2009年经济增速下降。由于外部市场逐渐复苏,加之政府的严格财政政策,经济在随后的5年里开始复苏。由于爱沙尼亚国内市场规模有限,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出口能力的提高和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北欧国家和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
表1 爱沙尼亚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爱沙尼亚国家统计局。
2.国际收支
2013年爱沙尼亚货物进出口额为3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162.9亿美元,增长1.3%;进口181.5亿美元,增长4.2%。贸易逆差18.6亿美元,增长39.4%。瑞典、芬兰、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是爱沙尼亚前5大出口市场。
表2 爱沙尼亚国际收支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爱沙尼亚央行,爱沙尼亚国家统计局,欧盟统计局。
3.外债状况
为实现加入欧元区的战略目标,爱沙尼亚政府在近年坚持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如决定从2009年7月起将增值税税率由18%提高到20%,加大回收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分红的力度,多次削减国家预算支出,从2009年7月起降低政府公务员工资10%以上等,通过采取削减预算、减少开支、降低工资、提高税收等措施,保持预算平衡,严格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以确保国家经济的国际信用与经济安全。爱沙尼亚政府还继续严格控制外债规模,2013年的国债占GDP比率约为7.6%,为欧盟内部财政纪律最为严谨的国家之一。极低的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率,提高了政府信誉,也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转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外债余额为161.2亿欧元,其中政府债务余额为14.3亿欧元(约合19亿美元),主权债务率(政府债务占当年GDP的比例)为7.6%。
表3 爱沙尼亚外债情况
数据来源:欧洲央行,http://sdw.ecb.europa.eu/quickview.do?SERIESKEY=118.DD.Q.EE.BPEXTD.PGDP.4FN。
4.财政收支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爱沙尼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削减财政支出,提高消费税税率,刺激出口和投资等调整本国经济的举措,国际收支赤字现象得到有效改善。2013年继续执行谨慎的财政政策,全年财政收入53亿欧元,支出53.35亿欧元,财政赤字0.35亿欧元,仅占全年GDP总额的0.2%。
表4 爱沙尼亚预算赤字一览
数据来源:爱沙尼亚央行,爱沙尼亚国家统计局,欧盟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