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报告2017
- 彭非 袁卫主编
- 18255字
- 2025-02-15 17:00:47
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中国发展
——中国发展指数(2016)分析报告
彭非 张延松 吴翌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201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结果,这是其第11次对外公开发布该成果。该成果每年以中国发展报告(年度)的形式公开出版,引起广泛社会影响。自2012年起,该指数增加了中国发展信心年度调查的结果,使之包括测量发展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便于二者间相互印证。
2015年7月,其日文版由日本侨报社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2016年12月,其英文版由麦格劳希尔公司[1]在美国公开出版发行,说明该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出版界的关注。
2016年的中国发展指数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中国发展指数(2016)——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中国发展指数(RCDI)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编制思想,但更加注重结合中国国情,以求全面测量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及差异,从健康、教育、经济、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发展现状,弥补GDP指标的片面性;不仅仅以经济增长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而是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国发展指数由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4个分指数、15个指标构成(见附录中第1条)。指数自2006年开始编制,今年已经是第11次发布。历次指数发布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当年中国统计年鉴,即中国发展指数(2016)使用《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2015年的统计数据。
(一)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编制得出了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基本结果,展示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以下简称省区)发展的综合水平(见附录2)。中国发展指数(2016)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中国发展指数(2016)全部指标正增长。
从全国来看,中国发展指数的全部15项指标(见图1)与上年相比继续进步,15项指标的功效函数值均为正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值超过100,反映了我国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增长率前5名的指标依次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7.59%)、省会城市AQI(4.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3.98%)、每万人平均病床数(3.9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增长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增长模式上质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重速度转变为重均衡,在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指标的增长反映了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提高产业质量方面卓有成效。省会城市AQI指标的增长体现了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总体在增长,但季节性、持续性的雾霾治理问题仍然是我国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指标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方面显现的成效,但同时,高考扩招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成为重要的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高等教育红利推动我国社会创新发展,以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发经济活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良性转换。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的增长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条件持续提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图1 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6)15个指标以及相对RCDI(2015)的增长率
从RCDI(2016)和RCDI(2015)指标增长率情况来看(见图2),每万人平均病床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省会城市AQI等指标持续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省会城市AQI指标在RCDI(2016)中的增速超过RCDI(2015),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图2 中国发展指数15个指标2016年和2015年指标增长率
图3为采用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后测度省会城市AQI所依据的“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在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从整体来看,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呈现改善趋势,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较2014年有所下降,如拉萨、上海、长春、哈尔滨、成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北京、石家庄、郑州、济南列后4位。

图3 采用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
(2)中国发展指数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特征。
图4显示了RCDI(2006)~RCDI(2016)历年的全国总指数,其持续的增长趋势说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图4 历年RCDI总指数(全国)和总指数增长率(全国)
(3)生活水平指数和社会环境指数是总指数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图5显示了RCDI(2016)的四个分指数和总指数以及相对于RCDI(2015)的增长率。其中,生活水平指数增长最快,达到3.36%;其次是社会环境指数,增长率达到2.82%。

图5 RCDI(2016)分指数和总指数及增长率(相对于RCDI(2015))
(4)各省区的RCDI总指数序位发生变化。
由图6可知,与RCDI(2015)相比,有18个省区的RCDI(2016)总指数序位发生变化。较RCDI(2015)总指数序位提升的省区有10个。宁夏、陕西总指数序位相对RCDI(2015)分别提升4位和3位,主要原因是教育指数有较大增长;吉林、河南总指数序位相对RCDI(2015)都降低3位,吉林序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指数的下降,河南序位下降主要是由于教育指数的下降。

图6 RCDI(2016)各省区总指数序位变动情况(相对于RCDI(2015))
(5)各省区在总指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显示我国发展的地区差别在缩小。
从RCDI(2016)总指数来看,各省区在总指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RCDI(2016)相对于RCDI(2015)总指数的增长率呈现波动特征,总指数增长率前5位的省区分别为西藏、陕西、北京、内蒙古、湖北(见图7)。

图7 RCDI(2016)各省区及全国总指数与增长率
健康指数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各省区健康指数差异较小,表明我国全民健康水平在稳步提高。健康指数中位于前5名的是上海、北京、黑龙江、四川、辽宁(见图8)。

图8 RCDI(2016)各省区及全国健康指数与健康指数增长率
由图9可知,北京、上海、天津教育指数优势显著,其余省区教育指数差异缩小,教育水平总体呈现均衡趋势。从教育指数的增长率来看,西藏、陕西、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增速较高,体现了我国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政策的惠民效果。

图9 RCDI(2016)各省区及全国教育指数与教育指数增长率
生活指数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发展差异,上海、北京生活水平指数处于第一梯队,浙江、天津、江苏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区生活水平指数差异相对较小,但西部省区普遍生活水平指数较低。
从生活水平指数的增长率来看,生活水平指数较高的省区指数增长率同样较高,这个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优势,发达的沪、京、津、苏、浙地区形成了优化的产业链及良好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潜力大,而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及产业结构劣势而处于连片低发展水平状态,并且缺乏足够的改善空间。

图10 RCDI(2016)各省区及全国生活水平指数与生活水平指数增长率
社会环境指数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各省区之间的社会环境指数差距缩小,社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环境指数中位于前5名的省区是西藏、江苏、海南、北京和山东,其中西藏在人均道路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省会城市AQI等指标上较高的得分使其成为社会环境指数排名第一的省区。

图11 RCDI(2016)各省区及全国社会环境指数与社会环境指数增长率
(二)历年中国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自中国发展指数(2006)编制以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和修订,以及对中国发展的连续测量,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和数据。
通过历年中国发展指数及各个指标的纵向比较,可以对中国发展的量化特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表1列出了各省区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从RCDI(2006)到RCDI(2016)的变化情况。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稳定处于前5名;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处于后5名。浙江、江苏两省的总指数一直稳定地处于行政省区(除京、津、沪)的前两名。

表1 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序位变化情况
表2列出了中国发展指数区域板块格局2005—2016年的变化情况。在RCDI(2016)中,北京、上海处于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包括天津、江苏、浙江三个省区,与传统第二板块的山东、辽宁等省差距拉大;处于第三板块中的21个省区之间的差距较小,发展水平相对均衡;第四板块主要由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
省区构成,西部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其他省区,但从总指数取值来看,第四板块中的大部分省区与第三板块中的省区之间的差距已显著缩小。

表2 中国发展指数区域板块格局变化情况
(三)中国发展指数(2016)显示:中国发展开始具有从量变走向质变的特征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全国层面来看,RCDI(2014)、RCDI(2015)和RCDI(2016)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35.02%下降到30.05%再下降到29.73%,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持续下降,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图12 RCDI(2014,2015,201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按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评价,我国全部省区城镇居民达到小康标准(恩格尔系数达到40%~50%),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区达到富裕标准(恩格尔系数达到20%~40%),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提升到富裕标准。

图13 RCDI(2016)分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在RCDI中,标志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在RCDI(2015)和RCDI(2016)中全国平均值超过10 000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富裕了。

图14 RCDI(2014,2015,20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从RCDI(2016)全国各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上海、浙江、北京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 000元,天津、江苏两省市超过15 000元少于20 000元,有16个省区超过10 000元少于15 000元,有10个省区低于10 000元。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沪、京、津及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农村收入水平较高,而西部省区则收入水平较低,上海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甘肃的3.34倍。如何加大对我国西部农村连片不发达地区的扶贫力度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图15 RCDI(201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从RCDI(2014)、RCDI(2015)和RCDI(2016)中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来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持续下降,这标志着我国正在努力而卓有成效地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渐消除城乡二元差异,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农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

图16 RCDI(2014,2015,2016)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
从RCDI(2016)各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来看,有8个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低于2,有7个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不发达省区贵州、甘肃、云南、西藏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较高,城乡差距相对较大。经济发达省区,如浙江、天津、江苏等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相对较低,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较高,需要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图17 RCDI(2016)分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
从RCDI(2016)总指数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除河北、海南两省外,其余均处于前列;西部省区大部分排名靠后,尤其是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历年RCDI总指数排名居后。从整体上看,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特大型城市和江苏、浙江两个经济发达省长期占据RCDI的第一、二板块,并且逐渐拉大与其他省区之间的差距,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第三、四板块省区之间的总指数差距逐年缩小,板块特征逐渐淡化,区域性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图18 RCDI(2016)东、中、西部地区总指数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在RCDI历年指数中通常位于前列。近年来东北发展乏力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1月正式印发《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全面启动振兴东北政策。RCDI(2016)特别关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总指数、分指数和各级指标,从指数及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的序位及指数、指标增长率序位出发,深入分析东北三省发展问题,剖析东北三省在不同发展指标上的优势、不足与发展潜力。
表3显示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指标及指标增长率序位,深色部分表示序位位于后20%(全国26位以后)。在总指数上,东北三省序位靠前,但总指数增长率则位于全国后20%,总体发展后继乏力。东北三省健康指数排名较高,但增速显著较低,其中吉林省的健康指数增长率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东北三省教育指数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教育指数增长率则相对较低,辽宁省的教育指数增长率位于全国后20%。东北三省生活水平指数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辽宁省生活水平指数较高,但生活水平指数的增速较低,黑龙江省的生活水平指数增长率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东北三省的社会环境指数普遍较低,位于全国31个省区的后20%,辽宁省的社会环境指数增速相对较高,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社会环境指数增速同样位于全国后20%。从各级指标来看,东北三省有6个指标位于全国后20%;在指标增速方面,有10个指标增速位于全国后20%。东北三省的GDP和人均GDP指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但增速普遍处于全国后列,揭示了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需要东北三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表3 东北三省RCDI(2016)指数分析
从整体上看,东北三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社会环境方面相对薄弱,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虽然东北三省在发展中遇到了增速低迷的问题,但在一些重要的指标,如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增长率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说明东北三省在缩小城乡差距、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应借我国振兴东北的契机积极推动由传统重工业主导的产业格局向更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黑土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提高东北三省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中国发展信心调查(2016)——全面小康决胜开局,政策惠民人心振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继续走在世界前列目标。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
为了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百姓对中国发展的心声,与中国发展指数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自201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向中国民众开展中国发展信心调查。中国发展信心调查(2016)作为中国发展指数客观测量的补充,其问卷以中国发展指数的四个分指数为框架,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入手,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system,CATI)的方式,于2016年底对中国民众进行了关于中国发展信心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电话调查样本的随机抽取方式进行了全面改进,依据调查的目的,同时考虑代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按照概率抽样原理进行抽样设计。以全国336个地级市为抽样的基础层次,基于2016年8月更新的全国手机号码号段库作为抽样框进行等概率抽样。每个城市的样本量以各地级市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作为权重来确定。同时,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人口集中的一线城市采用重复采样的方式,计划每个城市分配100个样本。对其他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的城市抽取20个样本,小于500万人的城市抽取10个样本。
本年度中国发展信心调查总样本量为5 071人,样本实现对中国31个省区的336个地级市的全面覆盖,包含城镇和农村的样本,覆盖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样本构成的性别分布均匀,男女比例较为协调;年龄结构合理,各个年龄层次均有覆盖;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居多,为61.1%,大专及本科占36.5%,研究生及以上占比较少,为2.3%;就业状况分布中,各类就业人员合计约占84.1%,高于非就业人员,其中农民、牧民、渔民占15.9%,高于其他类型的就业者;收入方面,个人月收入为5 000元及以下的占大部分,约为74.8%;样本的城乡分布均匀,其中农村样本占44.9%。
在中国发展信心(2016)的分析中,我们分别使用绝对值和百分比来进行表述。绝对值是发展信心分值,采取100分制。对于正向指标,越接近100分表明信心越足,而对于逆向指标,越接近100分表明信心越不足,所有指标均采取标准化处理和等权方式合成各分项指数和总指数。百分比则反映调查样本中持不同信心分值的比例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整体发展信心较强,达82.8分,得分在60分以上的受访者占91%,大部分人对中国发展持有较强的信心。2016年的发展信心得分高于2015年的80.9分,说明中国民众的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关于中国发展信心的四个维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于四个方面的信心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受访者的健康信心平均得分72.6分、教育发展信心平均得分67.7分、生活水平的整体信心得分64.4分、社会环境的整体信心得分63.2分,都超过了及格线。其中,社会环境得分上升的幅度最大。
而在生活水平信心中,百姓最担心的问题前三位是看病(12.5%)、住房(9.8%)和收入(8.5%),这三大问题是当前民生改善的重点领域,其中看病问题在2015年的调查中也位列前三名,说明这一突出问题是持续困扰民众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宏观形势逆势而上,就业压力持续走高
这次的报告除常规调查外,延续了2015年的设计,继续对宏观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和物价形势的信心开展调查,同时还增加了对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房价的信心调查。2016年,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中国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2016年我国前三季度6.7%的增速表明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成效,我国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向世界传递出坚定的发展信心。受访者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信心为70.6分,其中16.8%的人打了满分,说明民众对我国实行的经济政策较为认可,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较为看好。按不同文化程度分类,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受访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乐观程度不断下降(见图19)。2017年应重点做好经济风险的防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图19 2016年不同学历受访者宏观经济形势信心指数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走高,据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给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受访者对我国未来一年即2017年就业形势的判断得分尚未“及格”,仅为59.6分,这也说明民众普遍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信心不足,对就业发展前景是否光明持观望态度。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持续不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活力,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万家。放开手脚的创业者们不仅创造了“新的第一桶金”,也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服务业蓬勃发展促进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互联网+”热潮涌动,成为引领就业的发动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做好就业风险防范,把确保就业稳定作为重要工作。
按学历分类,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受访者对就业形势的信心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见图20)。文化程度在初中和高中、中专、技校的民众对就业形势仍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民众则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整体而言,民众对于就业形势的担忧体现在不同学历阶段,信心分值差异很小。

图20 2016年不同学历受访者就业形势信心指数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中国确定“十三五”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更关心就业、居民收入和物价等指标。2016年我国物价水平稳定,受访者对所在地未来一年物价水平的信心为69.4分,与上年相比,该指标数值有所上升,表明受访者感受到当地物价的上涨态势,认为物价下行的受访者仅占3.8%,认为物价保持稳定的受访者占23.1%,有高达73.1%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物价还会继续上涨。物价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的工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更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着力控制和稳定物价水平十分关键。2016年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现年初年末较高、年中较低的U形走势。随着年末翘尾因素的影响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传导效应,2017年物价将呈现上涨的发展态势,存在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党风建设成效显著,房价调控任重道远
本年度的中国发展信心调查继续对百姓比较关心的反腐问题、节俭倡议和房价调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2016年对党风建设依旧表现出较高信心,反腐信心得分为71.6、厉行节俭信心得分为79.2,总体上较为平稳地处于较高水平。受访者对未来几年房价调控的信心有所增强(得分为57.2),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百姓对过高的房价仍然比较担忧。

图21 受访者对社会热点信心强度对比图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新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多项重要党内法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保持坚强政治定力,踩着不变步伐,咬住作风建设不放松,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不断扎紧制度笼子,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百姓也看到了反腐的成效,有24.3%的受访者打出了100分,显示出民众对于反腐的信心和支持。而厉行节约的举措自施行以来也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并且在近两年里颇有成效,得到了受访者的一致肯定。
房价一直是百姓关注的主题,更是2016年的突出问题。2016年,各线城市的房价急速上涨,不断突破百姓的心理底线。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迅速应对,但当前房价已经过高,不仅累积了风险,而且增加了社会焦虑。因此,这次调查新增了房价信心调查。结果显示,9%的受访者认为房价会下跌,40.7%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房价在未来一年会保持稳定,而50.3%的受访者认为新的一年房价会继续走高,其中认为当地房价会大幅上涨的受访者高达14.2%。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来看,这种对于房价的担忧和信心缺失不仅体现在低收入阶层,而且广泛反映在社会各个阶层,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中等收入甚至是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在动辄数百万元的房产价格“跳涨”形势之下,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总体而言,受访者普遍认为房价已经超出合理区间。
2016年是中国房地产政策变化最多、成交规模最大、地价房价创新高的一年。从上半年的一线城市、重点二线城市房价飙升,到国庆期间中央出台调控政策,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而抢房潮、离婚潮、高价地、四小龙、卖房保壳种种现象频发。2016年房价上涨过快、投机炒作特征明显,不仅容易导致金融风险上升,有损普通民众的幸福感,长此以往亦不利于房地产业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22 2016年不同收入受访者房价形势信心指数
房地产价格普遍快速上涨,导致民众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信心较为不足。关于房价调控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民众对房价调控的信心与2015年相比有所回升,但得分仍然处于“不及格”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政府也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北京市推出近3.2万套公租房公开配租,自2016年底起陆续交付使用。这样的举措对稳定中低收入家庭包括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的住房预期,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7年,我国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让旨在投资投机的炒房者知难而退,最终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定位,强调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住有所居”,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属性,指出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释放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预期的积极信号,对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百姓健康信心增强,医疗改革深入人心
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健康信心总体还是较好的,整体信心得分为72.6分,略高于2015年的水平。受访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高达81.1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100分的占24%,相比2015年受访者的健康水平得分80.6分有小幅上升,说明2016年受访者对目前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满意的比例较高,整体评价基本与过去几年持平。
2016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发布,指出要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分级诊疗、完善医保体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意味着政府更加注重民众健康的水平和质量,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百姓健康幸福指数和信心具有引领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看病便利程度信心得分为69.2分,认为看病条件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善的受访者占67.1%,相比上年的63.6%有明显提高。医疗保障改善程度为68.5分,有65.9%的受访者认为现今的医疗保障比过去有所改善。医疗改革信心得分为71.3分,73.8%的受访者表示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医疗改革有信心。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对于看病便利、医疗保障和医改实施的信心程度基本维持在2012—2015年的水平上,有小幅波动和提高,表明民众对于2016年医疗改革初步成果的认可和对未来医疗改革发展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低学历的受访者对我国医疗普遍有更高的信心,而硕士及以上学历、中青年以及高收入群体这几类人群信心相对较低。以学历水平分组为例可以看到(见图23),2016年,低学历受访者在医疗改革方面的信心显著高于高学历受访者,民众对于医疗改革的信心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阶梯递减,研究生及以上受访者对医疗改革的信心只有65.9分,远低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受访者的78.5分。对比近三年医疗健康信心各项指标发现,民众的健康信心随着学历提升而递减的情况十分明显,且每年的趋势有相同之处。

图23 2016年不同学历受访者健康信心各项指标对比图
政府的医疗改革更加注重改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医疗状况,体现了重点抓均衡、抓普惠的原则。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后三项分值低,表明这一群体对医疗保障水平、医疗的便捷性期望值更高,政府需要研究个性化、差异化的医疗保障措施。
(四)教育效果获得肯定,教育改革注重公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提振了百姓对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信心,使绝大部分百姓坚信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信心保持稳定,得分为67.7分。学校教育满意度得分为69.1分,比上年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大部分(74.1%)的受访者对所在地的学校教育感到不同程度的满意。而教育效果、高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三项,得分均在70分以上,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均有小幅上升,表明党和国家实行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日益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受访者表示对于学校教育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有73.7分的信心。教育投入(逆指数)的得分74.6分比上年72.8分略有增加,即受访者仍然普遍认为当前每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还是比较高的。高等教育对就业的帮助评价得分为75.4分,较前几年的指数有所提升。同时,受访者对教育改革的信心相对稳定(达到74.2分),有24.5%的受访者给教育改革信心打100分,这表明民众对于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充满期待。
教育信心在不同类型的就业人群中差别很大(见图24)。农民对于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最高,而初级劳动者的反应却正好相反。初级劳动者主要包括保洁员、保安、保姆、环卫工人等,他们恰恰是走出农村的农民,他们对于当地教育的较低满意度正体现了城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对于教育效果的认可,农民及初级劳动者群体的评价较高,而科学家、工程师及高校教师等高级知识分子人群对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有所质疑。教育投入方面,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家庭认为当前的教育投入水平较高,而农民家庭则投入较少。对于高等教育的作用,医生、律师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评价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就业人群。而对于教育改革信息,同样是农民和初级劳动者信心较强。

图24 2016年不同就业类型受访者教育信心对比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连用“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等词汇,大力号召“广开进贤之路”,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从分类数据中也可以发现,城乡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信心差异明显(见图25)。2016年农村受访者对学校教育、教育效果和教育改革的信心远大于城镇受访者,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改革,农村对教育改革的信心比城镇高近7分。这说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向偏远地区倾斜的政策在农村的推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百姓得到了实惠,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体会到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作用,并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保持较高期待。对比前几年城乡的数据我们发现,每年农村受访者的教育信心在各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当年城镇受访者。百姓这几年在教育各方面的信心有增无减,同样印证了我国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在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有效实施。

图25 2016年城乡地区受访者教育信心对比图
(五)看病难、买房贵、收入少,民生保障需要更多支持
2016年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在两会上延迟退休、社保、医疗、扶贫、学前教育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任务时间表得以明确,各项民生举措保障了百姓的生活。但是,受访者对生活整体信心打分为64.4分,只达到了“及格”的水平。从具体方面来看,民众对生活水平满意度较高(70.6分),65.7%的受访者评分高于60分,并且对生活水平提高持较强信心(75.6分),选100分的人数比例有23.9%,表明近1/4的民众对未来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很有信心。生活成本的平均分为78.6分(逆指标),与上年的指数值完全一致,受访者多数认为2016年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是属于偏高的水平。关于生活中最担心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病(12.5%)、住房(9.8%)和收入(8.5%),看病挂号排长队,买不起房,收入太低,这三方面是百姓对民生改善最关心的问题。此外,就业和养老也是高频词,关注度始终不减。受访者反映就业难、买房贵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医院看病人满为患的困境依然存在;房价的飞涨导致住房和收入问题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担忧内容。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生得起,养不起”的两难选择悄然浮现。在持续增长的中国发展指数下,基本民生保障问题的解决还需给予更大的支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放缓的考验,如何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啃下民生领域改革的“硬骨头”,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勇气。这一年,面对经济新常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民生这一“指针”指向更清晰,行动更有力;这一年,保障房建设紧锣密鼓,扶贫攻坚捷报频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的机制逐步形成……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在稳步增强。
通过调查,不同人群反映出的生活信心各有不同。按教育程度划分,文化层次最低的受访者生活信心最高,平均分为70.8分,大专学历的受访者生活信心最低(62.3分)。按年龄看(见图26),民众的生活信心经历先下降后回升的过程:青壮年(60.7分)的生活信心达到最低,最终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达到最高(73.2分)。从城乡来看,农村和城镇居民在生活信心上没有太大差异。从收入的角度分析,民众的生活信心并不随着收入的升高而增强,没有显著的趋势。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医生、律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这些类别的人群生活信心最强,为68.2分,而与之相比差异较大的是商业与服务业人员,其信心水平仅为60.8分。

图26 2016年不同年龄受访者生活信心对比图
(六)贫富差距触目惊心,诚信不足引发问题
社会环境方面,调查涵盖了贫富差距、社会信任度、环境保护以及交通改善等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贫富差距与社会信任度两方面。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贫富差距(逆指标)程度大(79.9分),较上年略有下降,67.1%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非常大(80分及以上)。2016年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财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拥有1%。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改观,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不多,收入增长较慢。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强调“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增长,更依赖于资本、技术带来的创新驱动,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会进一步影响非技术、低学历、低技能人才的就业和收入。新常态下缩小贫富差距面临更多挑战。
社会信任滑坡已是老生常谈,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诈骗、“魏则西事件”和“罗一笑事件”等诚信和道德问题频出,对社会信任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已经十分必要。调查显示,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低,2016年的平均得分仅为50.1分,比上年略有上升,但远未达到及格水平,成为整个调查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关于环境保护,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当地环境保护平均满意度仅为63.4分。近两年,雾霾遍布大江南北,笼罩全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高的环境满意度鞭策着政府要继续采用多种措施,努力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交通出行方面,受访者对交通便利程度的改善满意度较高,首次突破80分,达到80.4分!令人欣喜的是,民众对于整体社会环境改善的信心达到75.7分,比以往几年的调查结果都高,并且首次突破75分。
如图27所示,进一步对年龄细化区分后发现:23~30岁群体对社会信任、环境保护、交通便利、贫富差距(逆)、社会环境改善信心的评价最低,其余年龄段随着年龄增大,各方面的信心程度呈上升趋势,说明对于社会环境,年轻人的担忧更多,这可能与年轻人面对社会环境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有关。

图27 2016年不同年龄受访者社会环境信心各分项指数对比图
(七)信心与水平不同步,发展动力亟待激活
本次中国发展信心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整体未来发展信心的得分为82.8分,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说明整体而言受访者对中国整体的未来发展是有较强信心的,相对于过去几年的得分,中国民众的整体信心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而与发展信心指数的测算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到,当前的中国发展呈现出发展水平与发展信心相背离的情况。
从图28中可以看出,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的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和天津,其发展信心却不足85分,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西南和西北部省区,百姓对生活却比较有信心。这样的差距同样体现在信心调查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达的区域,贫富差距越明显,社会信任度越低,对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越低,对生活、医疗和教育越不满意。这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发达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断层更大,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更加凸显。因此,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领域的协同跟进发展更加必要和迫切。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出现在“第一象限”的省区实现水平与信心的双重发展。

图28 发展水平与发展信心相背离
三、结 语
总结2016年的信心调查,大部分人对中国发展是充满信心的,印证了我国在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医疗保障、厉行节约、反腐倡廉等方面取得的较大进步。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调查显示民众对环境保护、房价调控、贫富差距等方面依然心存担忧。2016年雾霾频发,席卷大半个中国,蓝天白云成为奢望,节能减排已然刻不容缓;房地产市场出现抢房潮、离婚潮、新地王种种现象,应重点防范房地产风险,把“住有所居”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增强普通民众的幸福感。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测算方法和调查数据也有过不同的结论,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民众认为当前贫富差距是比较严重的。2017年要在民生领域积极努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民众对于国家发展的期许和信心。
附录
1.RCDI的指标结构:4个分指数和15个指标。
(1)健康指数: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平均病床数;
(2)教育指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
(3)生活水平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社会环境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省会城市AQI)、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
2.课题组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及四个分指数(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进行了测算和排序,结果显示(见附表1),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位列前三的省市为北京、上海、天津。

附表1 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主要结果(总指数)
其中,健康指数位列前三的是上海、北京、黑龙江;教育指数位列前三的为北京、上海、天津;生活水平指数位列前三的是上海、北京、浙江;社会环境指数位列前三的为西藏、江苏、海南(见附表2)。

附表2 中国发展指数(2016)的主要结果(分指数)
续前表

从分指数的增长率来看,健康指数增长率位列前三的是西藏、湖南、重庆;教育指数增长率位列前三的是西藏、陕西、内蒙古;生活水平指数增长率位列前三的是上海、北京、浙江;社会环境指数增长率位列前三的是西藏、安徽、河北(见附表3)。
西藏在每万人平均病床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上较RCDI(2015)有显著的增长,拉高西藏在总指数和教育、健康、社会环境分指数的增长率。这个结果表明我国加大对西藏的基础建设投资、基础教育投资、医疗保障投资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推动西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附表3中国发展指数(2016)总指数及分指数增长率(%)
3.各分指数指标功效函数值和增长率变化情况。
(1)健康分指数指标。
从健康指数的3个分指标来看,出生预期寿命指标上海、北京最高,而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甘肃、西藏较低;从出生预期寿命指标的增长率来看,青海、重庆、黑龙江的增长率较高(见附图1)。

附图1 出生预期寿命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婴儿死亡率指标各地区比较接近,说明我国医疗条件相对比较平均,但新疆、西藏两省区婴儿死亡率指标较低,需要国家进一步提高边疆省区的医疗保障条件。从婴儿死亡率指标增长率来看,江苏、四川、青海增长率较高(见附图2)。

附图2 婴儿死亡率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相对比较均衡,说明各省区的基础医疗条件都得到较好的改善,其中,西藏、湖南、重庆等省区指标增长率较高(见附图3)。

附图3 每万人平均病床数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2)教育分指数指标。
教育分指数有2个指标。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上北京、上海、天津得分较高,其余省区相对平均,西藏的指标值较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增长率较高(见附图4)。

附图4 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指标上,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得分较高,与这三个大城市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他省区指标差距相对较小。从指标的增长率来看,陕西、西藏、内蒙古等西部省区增长率较高(见附图5)。

附图5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3)生活水平分指数指标。
生活水平分指数含4个指标。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上,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五个省区得分较高,而且指标增长率同样较高;其余省区指标差距相对较小,增长率较低的省区包括吉林、黑龙江(见附图6)。

附图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人均GDP指标得分居前三位的省区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辽宁、山东等省区位于第二梯队,其余省区差距相对较小。人均GDP指标增长率较高的是北京、上海、江苏(见附图7)。
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指标相对比较平均,西藏相对较低。有22个省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各省区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稳步增长并且差距不大。其中,增速较快的是海南、辽宁、西藏(见附图8)。

附图7 人均GDP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附图8 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指标北京最高,西藏、海南两省区较低,其余各省区呈现缓慢递减趋势。指标增长率较高的是宁夏、北京、青海三个省区,西藏的增速较慢(见附图9)。
(4)社会环境分指数指标。
在社会环境分指数的6个指标中,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北京最高,甘肃、海南、广东、西藏、湖北等5个省区相对较高,其余省区差异不大,黑龙江相对较低。指标增长率较高的是湖北、新疆,部分省区出现小幅的负增长(见附图10)。

附图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附图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指标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型都市最为突出,其余省区差距较小,这也反映了北京和上海特殊的产业格局。山西、四川、甘肃三省区的指标增长率较高(见附图11)。
人均道路面积指标较高的是山东、西藏、江苏、内蒙古、宁夏等省区,上海、北京两个特大型都市垫底,反映了特大型都市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交通成本高的现状。从指标增长率来看,西藏由于2015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公路建设力度而表现出显著较高的指标增长率,其余省区指标增长率较低(见附图12)。

附图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附图12 人均道路面积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各省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差距相对较小,但宁夏、青海、新疆、山西等省区得分相对较低,说明这些省区的经济发展中高能耗产业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贵州、山西、青海三省区的指标增长率较高,说明这些省区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高能耗产业所占的比重(见附图13)。
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省会城市AQI)指标相对于2015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PM2.5的控制力度。其中,云南、海南、福建、贵州等省区的空气质量优于其他省区,而山东、河南两省区的空气质量处于最后两位。从空气质量指标的增长率来看,安徽、河北、陕西等省区较为显著,均超过10%(见附图14)。

附图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附图14 省会城市AQI指标与指标增长率
各省区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指标居于前列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区,黑龙江、宁夏、新疆三省区相对较低。其中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指标的排名靠后的宁夏、海南、广西等省区的指标增长率较高,反映了各省区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和收到的成效(见附图15)。

附图15 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指标与指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