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存本能的进化与表现
人类的祖先住山洞、采野果、猎杀野生动物,同时躲避着凶猛野兽的攻击,那时候的人类已能直立行走,进化出了跟现代人极其相似的四肢形态。在钻燧取火出现之前,人类已经过了几百万年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人类有意识地利用的只是一些石头、骨头、树枝等较为简单的工具。在那个时代,人类虽然已进化出智人的基本形态,并且因为使用了工具而显得跟一般动物大不一样,但从本性上而言,人性和兽性仍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出于本能地觅食、争夺与占有。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只有力量大小、食物多寡的区别,他们并不会考虑别人怎么想,也不会衡量别的伙伴怎么看待自己,他们甚至还不能有意识地判断自己对他人和群体的感知是怎样的。所有行动几乎都出自本能——当他们看到猎物的时候,会像其他动物一样聚众猎杀之,然后撕其肉、饮其血,力量强大的人如首领会撕到更大块,但不会有人有意识地将更大块的肉留给和自己更好的伙伴。当他们看到凶猛动物的时候会躲避起来,当听到身边丛林中有“沙沙沙”响声的时候也会猛然跳开——这些便是人类数百年中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这种生存本能延续到今天仍然存在——看到蛇会本能地害怕,豺狼虎豹也一直是穷凶极恶的代名词,看到比自己强大的人会本能地感受到威胁……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生存本能进化的迹象。所谓生存本能,是一种不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能力,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这种生物本能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生存本能。本能不仅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且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如鸟类的筑巢,它能熟练地选择和安放筑巢材料,并拔下自己的羽毛排在巢内。本能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虽然本能行为的程序有繁有简,延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同种动物所共有的,这对维持动物种族生存、繁殖后代等都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形成于数万年前。即使现代文明几经变迁,人类在文化的演变下呈现出不同的生存需求,但对于人类来说,那来自老祖宗的生存本能仍时不时如恶魔般跑出来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生存本能是潜意识的一部分,是植根于基因中的非理性成分,是无意识的结果。当潜意识起作用的时候,人类会感受到没有理由的躁动不安或莫名兴奋。只有极少的人才能意识到“潜意识”的作用,从而有效疏导和管理它。例如,在商业谈判的时候,当遇到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时,一般人会感受到威胁,从而产生攻击或排斥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拒绝和他合作,甚至任由“左脑解析器”的“小我”找出种种道德上的、善恶上的借口来排斥对方。而能洞悉自我潜意识的自明的人会知道那是一种错觉,能有效疏导和管理自我情绪,实在排遣不了就回家打一场游戏杀几个人,强化“自我力量”后恢复平静,继续和对方友好合作。出于对生存本能的考虑,我们一方面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无畏无惧,另一方面努力使自己显得友好、无攻击性。在市场经济中,能胜出的通常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并且有效疏导和管理其非理性生存本能的人。生存本能若过强,以非理性形式主导着一个人的言行,就会导致个体充满攻击性和威胁感,呈现出原始、野蛮的状态,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在动物本能的基础上进化出了聚居生活的具有人性特色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