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动机与社会

现代经济社会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在这个共同承认的制度规范下,人类个体拥有高度的自由,从而在思想上百家争鸣、在生活上百花争艳。经济社会制度的构成,是以性本恶和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即衡量了人在性本恶前提下所可能做出的种种恶行,从而加以规范和制约;并假设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会做出当前条件下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被广泛接纳,根源于其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及在保障个体自由的同时也保障他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类的行为动机理论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一方面源于理性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源于非理性的情绪波动。“金融大鳄”索罗斯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主题便是批判理性主义。他的开放社会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多是人和人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这种互动存在着难以规划和预测的非理性成分,必须随时观察其变化以做出新的应对。随着近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类对大脑、心理成长以及群体文化有了新的发现,一步步揭开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之谜;而这种非理性与人类的本能动机有关,人类心理本能的进化并不足以跟上科技的发展变化。换言之,人类理性探究出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发展出语言以传播科技思想,科学技术的几何级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大脑以及心理本能却需要上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才能进化出新的适应模式,所以过快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人类的大脑和心理本能却来不及产生适应新生活方式的本能动机,而人类行为本质上又是受本能动机驱动的。因此,看似理性的行为背后却是连自己都解析不清楚的非理性动机在起作用。所以,要洞悉经济社会的前世今生,必须要洞悉人类历史上的非理性根源及其作用,以及这种非理性是如何在理性的“指导”下衍生出种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形态的。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野蛮战争史。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交替出现,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交相辉映。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理性或者非理性时期,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渴望理解世界万物运行之道,又渴望世界万物皆从我心。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能渴求同时主导着人类的进化史。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类最初的本能是生存本能,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入聚落群居时代,人类根据不同的部落族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并且在社会性的生存繁衍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社会本能和文化本能。生存本能、社会本能、文化本能,都是人类在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中演变而来的,然而就历史上的思想家自身而言,在20世纪之前,理性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延伸难以交织,甚至相互颠覆和否定。直到弗洛伊德时代,人类才开始关注从意识到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从此正式进入了人类自我的非理性根源探究时期。然而,一方面是近现代工业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更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绝对真理的颠覆(上帝已死),在科技与文明的激烈对抗中,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也就是1943年,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动机理论”(1),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此,人类的需求层次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有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满足人类群体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仅仅需要7天的时间就可以打造出疯狂的纳粹群体。(2)由此可见人类非理性本能的强烈影响力。从人类进化史来看,最深层次、最根本的本能是生存本能(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其后便是社会本能(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最后是文化本能(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生存本能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的本能,而社会本能是全人类特有的,是在人类聚落群居生活后发展出来的。而文化本能是在社会本能上衍生出来的,不同的群体文化根据地理、经济水平与社会本能的互动交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本能,文化本能植根于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童年,成为成人之后潜意识的一部分,是个体一生行为思想的动机。例如,童年被灌输理性主义的人会一辈子都以理性主义为根本世界观,童年被灌输宗教思想的人内心深处一辈子都有宗教情结,童年被灌输家国主义的人一辈子都会以忠君爱国为念……下面将详细论述生存本能、社会本能、文化本能这三大本能动机的进化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