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论
- 邓海英
- 7029字
- 2021-04-23 19:37:40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结构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多层次的,可从认同主体、认同内容、认同过程、认同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为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问题,为其构建提供理论框架和基本前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主体
认同从其本质来说,就是主客体关系的建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主体而言,其范导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核心主体是普通大众、重点主体是知识精英和宣传文化队伍。
1.范导主体:党员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探索,不但探索出中华民族摆脱封建枷锁和半殖民统治的“解放之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之路”“复兴之路”,而且在不断探索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秩序的“重建之路”“文明之路”。正是居于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一次次地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引领着中国人民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肇始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认同。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宣传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统一,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相符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了解、认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和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就其社会建构方式而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主导文化建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实践上进一步发挥引领和主导方向的作用。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广大群众进一步做好工作”。[41]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生动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直接决定着党风、政风甚至社会风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认同度。
2.核心主体:普通大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建构中,人民群众无疑处于决定性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内心真正接受、认同的文化,才是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文化,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创建和认同,文化认同的构建实践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自觉的“自上而下”的主导文化建构,进一步推进其认同度,重点在大众化,难点在大众化,生命力也在大众化。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促进群众参与和创建,获得大众认同,才能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文化建设与创新的互动融合。
大众参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参与有两种模式,即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强、主动性强,然而在文化建设上,却往往被经济理性所压抑。在对经济发展的一味追求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置于生活边缘。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陈新汉认为,主流文化边缘化是由自己本身的“弱化”造成的,这个“弱化”就是人民主体性的缺失。因而,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对接,让人民群众由“知”到“信”,并成为主动参与者,是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课题。
大众创建。如果只有参与,没有创造,就只是盲从和机械重复,就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构建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而且要创建,在创建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实践转化。
大众认同。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构建,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说:“只有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被重新思考的,并且作为真理而把握的东西,才自然地具有直接的持续的使人确信的力量……只有在对思想的世界观的需要不断地被呼吁的地方,人的所有精神力量才被唤起。”[42]大众参与是前提,大众创建是关键,大众认同是根本。
3.重点主体:知识精英和宣传文化工作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精英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道德重建、价值形塑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离不开知识精英这个重要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社会需要精英,而真正的精英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知识、财富,而在于他们能服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恪守社会良知,勇担社会责任,心系社稷百姓,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为宗旨。知识精英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态度往往决定和影响社会大众的态度,他们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社会责任的坚守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还有一个重要主体,就是各级理论宣传和文化等部门的工作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样也应该成为宣传文化工作者履行自身职能的重要方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容
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特点等,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执政文化认同等方面内容。
其一是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根本特质;文化认同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身份认同。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首先体现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质就是民族共同体的每一名成员对主体文化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是将民族文化的价值、目标、情感、规范等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就是民族成员根据自身的需要、道德本性,对文化的共同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而始终血脉相传,就是因为其优秀的民族特质被中华儿女接受和保存,这些由民族情感、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所共同凝结而成的民族特质,是价值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
其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是对共同传承和建构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及行为规范的确认。而这些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价值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认知、认同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三是执政文化认同。执政文化包含着民族国家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与情感。它以政治价值观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左右着人们对一个政党的政治取向和认同度。一个执政党得到人民认同,不仅体现在法律、制度上,而且体现在道义、文化上,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统一。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必然包括对执政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对执政党自身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奋斗目标、思维范式及其执政意识、执政价值、执政方式、执政制度的认可和拥护。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一个集萌发、累积、内化、外显于一体的发展过程,也是集文化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于一体的有机意识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认知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的过程。
认知认同是前提。认知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价值理念的学习、接受、认可、理解和领悟。人们在对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对某种文化产生认同之前,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文化认同对象有一般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具有直接、片面、表浅等特点;然后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通过理性思维,对文化价值体系的概念理论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选择,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第一阶段相比较,理性认同具有间接性、深刻性、系统性、一定的稳定性等特点,是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结果。文化认知是文化情感、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行为的先导,也是文化情感和文化信念转化为文化认同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因而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起步环节。如果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都不了解,就不可能产生认同的情感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是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发展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其中,文化感知和理解是大众对文化的主观反映,属于事实性认知;而文化判断和评价是大众对文化的评价性认识,属于价值性认知。只有在对文化有了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大众才能对文化体系的本质性联系产生判断和评价,从而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因此,首先要推进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大众认知认同,则必须实现由深奥到通俗、由理性向形象转化,从而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广为传播。
内化认同是一种转换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外部关系、客体表象和调节形式成为内化认同是关键。内部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也成为内部世界的一部分”。[43]对文化而言,内化认同是主体以自身的社会化需要为驱动力,能动地、自觉地对某种文化的认知、体验、理解、评价、选择、接受,使其成为自己的内心信念的过程。它是文化认同过程中主体的内在机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内化认同最为重要的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内化认同一经形成,就会使这种文化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在人们的内心扎根,就成为人们相对稳定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人们就有了对文化的坚定信仰和行动自觉,即使遇到异己文化或者社会外部环境的侵扰,也会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持之以恒地去实践该文化的价值要求。内化认同是大众理解和肯定中华优秀文化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显现。作为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化认同更多地体现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文化信仰,是文化心理转化为文化行为的重要中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化认同也是驱动和指导文化认同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文化认同过程中相对稳定且持久的构成要素,它指引着文化认同的方向,决定了文化认同的方式和手段,因而,文化信念在大众的文化认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种文化体系如果缺乏科学性,即使它广为人知,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或者其倡导者自身不能笃信、言行不一,哪怕理论体系完备,也不会有号召力;又或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文化的价值追求和承诺得不到充分体现和印证,不能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更不可能被人们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被社会大众认同内化,首要一条就是其理论自身必须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并且要为党和政府所身体力行,要能为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带来实际利益,实现科学理论向社会现实的有效转化。唯有如此,人们才会真正认同、信仰社会主义文化,才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实践认同是目的。实践认同又称行为认同,是人们在内化认同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文化的价值要求和规范。实践认同是内化认同的外化,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认知、情感、信念只是形成即止,而不指导行动、付诸社会实践,文化认同就失去了意义。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践,诚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要经过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能动性飞跃。内化,就是大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同、接受,并转化为自身“批判的武器”和价值理念的过程,是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外化,就是大众把“内化于心”的价值理念转化成改造世界文化实践而“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行为认同是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显性要素,是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信念的外在显现和综合反映。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信念是文化认同行为的前提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不仅表现为大众对本国文化的心理归属感,而且体现为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行为。然而,文化认同行为并不总能准确地反映认同主体的认同心理,有时两者间还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我们应注重培养大众的文化认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大众的文化信仰。
认知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环节,并不是绝对分离和彼此孤立的,事实上,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大众所认知理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同时进行认知评价和理性选择,也在将其内化;同样,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其认识深化的过程;实践认同既是对认知认同和内化认同的外显和确证,同时又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理解,进一步巩固了对其的内化认同。
由此,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既是目的,也是一个过程,是目的论和过程论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目的论强调的是认同的结果,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大众所认知认同,达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的;过程论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一个由浅至深、不断建构的过程。
[1]杨心恒:《社会学概论》,知识出版社,1997,第79页。
[2]肖冬松:《新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第6页。
[3]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5页。
[4]张汝伦:《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28页。
[7]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页。
[8]Z.Buaman,Identity(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pp.14-15.
[9]魏卓然:《转型期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0]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4页。
[11]韦岚:《基于文化认同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求实》2012年第11期。
[12]《“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57页。
[1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第372页。
[15]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第12页。
[1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30~3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5~277页。
[18]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9]贾英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认同的多重方式》,《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0]秦天:《较量无声》,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第86~87页。
[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第19页。
[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1页。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1页。
[24]张瑞才、范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45页。
[25]夏兴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放军出版社,2003,第78~80页。
[26]于春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探索》2009年第1期。
[27]郑敬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多维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28]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第9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5页。
[30]孙美堂:《文化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9~1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3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3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6页。
[3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4页。
[3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7页。
[38]《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8页。
[3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3页。
[4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4,第785页。
[4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5日。
[42]〔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陈泽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87页。
[43]〔美〕柯纳斯·詹姆斯:《内化》,王丽颖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第7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