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奋三世余烈,毁大唐基业
- 视频剧透历史,从盘点帝王榜开始
- 无事不生绯
- 2092字
- 2024-08-28 08:00:05
【帝王盘点,十大败家帝王】
【第六名】
【唐玄宗,李隆基】
【上榜理由: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榜单刚刚揭幕,大清赘婿就迫不及待地嘲笑起来:李三郎,你也上来巡回演出啦,哈哈哈……
刘彻:李三郎家的事故可真多,没个三五天真说不完。对了,上回安史之乱还没细讲呢。
曹操:一群大男人打来打去,有什么好听的。
孤想听听三郎是如何抢到儿媳妇的,听说玉环还有姐姐妹妹是吧,三郎有没有一起抢啦?
李隆基:曹阿瞒,你一炮害三贤,也不妨多让呢。
高欢:本王就不同了,本王只想看看大唐第一师奶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李隆基:贺六浑,你满院的人妻还好意思笑话老子。你和蠕蠕公主那点事,要不要我给大伙科普一下?
司马炎:三郎命真好,上位过程中,一路都有奇女子环伺,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杨贵妃,哪个不是如花似玉,娇媚可爱?
李隆基:这样的福气给你,要不要?
司马炎:我们都想要杨玉环,你给不给?
李隆基:滚!
李虎:言归正传,今天谈论的是李三郎败家的那点事,各位消停点。
弘历:李三郎奋三世之余烈,毁大唐之基业,精神可嘉呀。
嬴政:大清赘婿,你确定你没有在内涵朕?
李世民:是不是内涵你不好说,指定是指桑骂槐。
刘邦:赵政你傻不傻,本期吐槽对象是大唐李三郎,你顶着个大脑袋瞎凑什么热闹?
刘彻:就是啊,李三郎折腾出安史之乱,李唐王朝进入衰败期,这败家子当的实至名归。
朱元璋:刘小猪,你这话就不对了。不是因为安禄山造反,唐朝才衰败。而是因为唐朝衰败,社会矛盾过于激化,所以才会到处暴乱。
李世民:大唐帝国刚刚进入鼎盛时期,怎么就衰败了?
按你朱扒皮的说法,大明从开局就是衰败,一衰到底。
朱元璋:你大唐关中集团和河北集团,从开局斗到结局,我大明可不带这样玩的。
李隆基:你大明前有藩王割据,后有宦官专权,主打一个不消停。
朱棣:你大唐安史之乱的根源,怕是要追溯到高祖李渊,食言杀窦建德一事上来。
李世民:大明连个游牧民族都打不过,还敢和大唐一较高下。
朱元璋:大唐父慈子笑老传统了,既要防老子,又要斗儿子,皇权就没正常交接过,出个人间之屑的李三郎,实属正常操作。
刘邦:老朱家别吵了,乃公没看懂盘点视频里面的骚操作,给咱解释解释呗。
朱棣:三哥想知道啥,问我朱老四就行。
刘彻:视频里面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弹幕为何说安史之乱打了八年?
赵匡胤:安禄山死,叛军推出安庆绪继续抵抗。
朱元璋:赵大说的太委婉了,事实是安庆绪弑父了。
朱棣:安庆绪死,叛军推出史思明,实际如何大伙自行脑补吧。
赵光义:史思明死,叛军又推出史朝义。
朱元璋:实际上史朝义也弑父了。
赵匡胤:史朝义死,叛军虽然再也推不出一个号令群雄的人,但是依然在各自头领的率领下继续抵抗,形成藩镇割据。
朱棣:换句话说,安史之乱不是安禄山或者史思明个人的问题,大唐已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民心已经变了,没有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依然会发生,这是躲不过的。
刘彻:这叛军瞧着也挺拉胯的样子,李三郎怎么还打不过,莫非李唐真到强弩之末啦?
司马懿:哼,李唐王朝不过如此,造出来的安史之乱不比八王之乱好到哪里去。
司马炎:咱司马家比不过老刘家咱认,这还不比不过老李家?
李世民:你们子孙三代加起来都打不过朕,拿头比我们家大唐盛世?
司马懿:你家李三郎如此没下限,不单老夫甘拜下风,历朝历代帝王都要望尘莫及。
李治:拿你家上限比咱老李家下限,墙都不服就服你这个老阴比。
杨广:李三郎别躲在背后不吱声,给大伙说说,你是怎么被一个糟老头,吓得屁滚尿流的……
李隆基:老子再怎么造,至少没亡国,轮得到你个亡国之君在这里哔哔。
杨广:亡国又怎样,老子亡国亡的惊天地泣鬼神。你李三郎被狗咬了,那可是丢人丢到家了。
弘历:李三郎这是年纪大了,自信过头了,他觉得安禄山没胜算,却没能看清安禄山会狗急跳墙。
赵匡胤:李三狡猾有余,才智不足,看人的眼光越来越差。从早年的姚崇宋璟到最后的李林甫杨国忠,李三郎的言路越走越窄。
刘秀:依朕看,这是老李家的老传统,玩平衡术玩脱了。
想来三郎以为吃定所有人,没想到局势失控了,被狗反咬一口,里子面子全都丢光了。
朱元璋:每个王朝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皇帝,都是这个王朝由盛转衰的那个皇帝。
大唐的转折点来的过于早了些,又没有中兴之主再造大唐,自然比不过大汉。
李世民:若说我家李三郎是个败家子,大汉天子刘彻也好不到哪去。
李治:没错,要骂一起骂。汉武帝、唐玄宗、乾隆这三个都是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典型代表,干脆组团出道算了。
杨广:前面出了三个活宝,这会又来了三剑客,下次不知道还能出点什么新鲜玩意。
朱棣:虽然都是老不死,本质还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败家子?
刘邦:乾隆老了享乐了但兜住大半底,汉武帝老了疯癫了但最后也兜住了一半底,唐玄宗老了无耻了最后漏了个底掉。
李隆基:老子又没败光家产,怎么就漏个底掉啦?
刘秀:汉武帝死前还能选出霍光金日磾两个靠谱的托孤大臣。
及时掉头,保住了体面。
康熙:乾隆只是后期不如前期耀眼,也没做什么大错
雍正:乾隆在最后几年阳寿,设计了金瓶掣签制度,功德无量。
皇太极:要是乾隆死早了,后面的君王何人守得住西藏?
李世民:我大唐玄宗也曾有过开元盛世,最终不也保住了体面?
朱元璋:皇位都作没了,被迫当了太上皇,哪来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