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共饮江水

班超肃然长揖:“陛下圣明。昔孔子作《春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今羌童能书漢字,匈奴祭天用金人,此正天命所归之兆。”

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此乃臣拟的《教化疏》细则,请陛下御览。”

刘庄展开简册,墨香中但见条目分明:太学设“蕃学馆”,择通胡语之博士任教;

边郡建“双语蒙学”,以童谣谚语启蒙;

岁举“知华蕃童”入京观礼...最后一条朱笔勾勒:“译《诗经》为诸蕃文字,勒石玉门关。”

不过班超却故意漏过了一条没有说,那就是以武镇之。

晨光穿透云层洒入殿中,刘庄转身时,十二章纹冕服泛起金光。

“班卿!”他忽然以“卿”相称,“可记得永平元年西域诸国遣使求《诗》《书》事?”

班超眼中精光一闪:“臣记得。当时陛下赐《毛诗》《孝经》,龟兹使者以金泥抄录,言要'铸经于钟鼎'。”

“着!”刘庄击案。

“朕命卿为议郎兼典属国丞,总领蕃学教化事。宫中存有孝武皇帝时西域诸国图籍,卿可尽调阅之。”

他取下腰间麟趾金,“持此物往兰台,取太史公当年未录入的《匈奴风俗考》。”

班超伏地顿首,额触青砖:“臣领旨。必使圣化远播,胡汉同风。”

抬头时,他看见皇帝手中仍握着那片刻有“漢”字的羊骨。

班超退出时,听见皇帝在内殿吟诵《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班超心中却是明白想实现汉蕃混一的基础却是大汉之剑。

……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班超返回洛阳已是两月有余。

此时他在诏对时与皇帝言说的“蕃学馆”已经成功建立起来。

不过此时他更加惦记的还是河西,要真正实现他的计划,关键其实不在洛阳,而是在河西。

班超跪坐在青蒲席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席缘的卷云纹——那是用羌地特有的茜草染的赤色。

案头摆着东吾新写的字,这次写的是“令居”二字。

再一次面见刘庄时,班超终于说出了心中所想,“臣请归令居。”

班超将手中竹简推过漆案,“羌童习字,如春雪消融,迟一日则少一分浸润之功。”

刘庄正在把玩一枚和田玉镇纸,闻言突然用镇纸压住竹简:“爱卿可知这玉的来历?”

玉色在晨光中泛着青白,“于阗人说这是昆仑山神赐予的'骨血玉',埋地千年方成。”

皇帝的手指在“令居”二字上重重一碾,“蕃学馆暂时离不开你,卿可有举荐之人!”

班超正了正衣冠:“臣请举四人。”

“陛下臣在河西之时遇四贤……董承通《禹贡》,可任县令;刘欢善骑射,当为县尉;李瑄精筹算,宜主簿事;张巡曾随耿恭守疏勒,典史非他莫属。”

皇帝忽然轻笑,从鎏金匣中取出方龟钮铜印:“朕就知道卿手中有人!”

“此事朕就依汝,那学堂也就设在令居城吧。”

“谢陛下!”

刘庄用印钮蘸了朱砂,在《禹贡山川图》的令居位置钤下鲜红印记,“用你缴获的那些羌人青铜祭器——改铸成编钟。”

殿外忽然传来羌笛声。班超转头望去,看见东吾正在廊下教小黄门吹奏《鹿鸣》。

皇帝最后说道,“希望有朝一日当真能汉羌共饮一江水。”

千里之外的令居,班超虽然回了洛阳,但在董承的主持下令居的各项事务依旧在稳步推进。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令居城的修复工作。

城外的良田也已经种下了冬小麦,人们也暂时忘掉了战争,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整个令居上下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日董承带着刘欢等人前往城西,为来年的垦荒做准备。

他蹲在干涸的渠边,指尖捻起一撮黄土。

风掠过大地,将他褪色的绛色官服吹得猎猎作响。三丈外的土垣下,十几个羌人正用白牦牛拖着石碾夯实渠基。

“先生请看!”

刘欢用环首刀在沙地上划出渠道走向,“若能修复前汉的井渠,引庄浪河水灌溉,这片荒地能养活三千户。”

李瑄的算筹在皮囊中哗啦作响:“若要修复这些井渠花费可不小呢!”

董承拍掉手上的泥土道:“需要多少?”

李瑄闻言再次核算,“至少需青壮八百,粟米两千石...…”

“青壮八百,粟米两千石!”董承皱了皱眉,“粟米的事我来想办法……先做起来……”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张巡按着刀柄跃上土垣,褐瞳骤缩:“羽檄!”

驿使的赤帻在尘烟中格外醒目,不过更让几人惊讶的是那驿使身旁的官吏。

“那位是董承?”

“在下就是董承!”

董承说着话,上前一步行了一礼。,“不知令吏有何见教!”

“原来你就是董承,某乃偈者任宏……不知刘欢、李瑄、张巡三人可在!”

“某就是刘欢!”

“下吏乃是李瑄!”

“在下张巡!”

“都在就好!”任宏面色一肃。

突然展开了赤帛诏书,“董承、刘欢、李瑄、张巡接旨!”

“…...有董承者……迁令居县令……有刘欢者迁令居县尉……有李瑄者迁令居主簿……有张巡者迁令居典史……”

“臣等接旨,陛下万年!”

“四位这诏命可收好了!”任宏笑着把诏命交待四人手中。

这时他又从身后取过一个竹筒,递给了董承。

“董县令,这是班议郎给汝的……”

“多谢令吏!”

任宏笑着摆了摆手,“某的任务也完成了,那就告辞了!”

“还请令吏往城中休息片刻!”董承劝道。

“不了,多谢诸位好意,某还得去允吾呢!”

任宏走后,董承当即打开了竹筒,展开了信件

“即日建双语蒙学,改铸羌器为编钟...…”

董承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信上“蕃学”二字。

三个月前他们随班超在大小榆谷缴获的那些青铜祭器,如今竟要熔作《鹿鸣》编钟。

他抬头望向东南方——此时原野上汉人与羌人正在一同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