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抄诗,抄词,抄赋(1)
- 穿越汉末的父子变形记
- 作家QeLOMc
- 3452字
- 2025-02-05 17:20:27
寒冬的冷风如刀刃般刮过破旧的茅草屋,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可屋内的气氛却与这寒冷的天气截然不同,充满了紧张与专注。陈恒站在屋子中央,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念出了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声音虽带着几分生涩,却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清晰地回荡开来。
正坐在桌案前,手持毛笔,准备依陈恒所言记录下来的蔡邕,原本只是敷衍地听着,眼神中带着一丝漫不经心。可当这八个字钻进他的耳朵里,他的身子猛地一震,手中的毛笔“啪嗒”一声掉落在了桌面上。他的双眼瞬间瞪大,原本松弛的面部肌肉瞬间紧绷起来,神情变得极为凝重。作为公认的海内大儒,蔡邕一生都在与经史子集为伴,对各类经典文章、诗词歌赋可谓是了如指掌,寻常的言辞根本无法在他心中泛起一丝波澜。但这简单的八个字,却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内心深处对浩瀚宇宙、天地自然的无尽遐想。那凝练的文字,蕴含着的磅礴气势,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蔡邕的目光紧紧地锁住陈恒,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近乎痴迷的专注,仿佛陈恒不是那个令他厌恶的绑架者,而是一位绝世的文学大家。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胸膛剧烈地起伏着,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陈恒接着念出了下一句,蔡邕只觉自己的灵魂都被这十六个字勾了去。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幅宏大而壮丽的画面: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排列,这一切都在这短短几句中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他完全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意境之中,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忘记了眼前的陈恒曾对他和家人的种种威胁。此刻的他,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之间,尽情地欣赏着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坐在一旁的蔡琰和蔡贞姬姐妹俩,同样被陈恒的这几句所深深震撼。蔡琰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变得惊愕不已,她的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手中正抚摸着衣角的手也停了下来,手指紧紧地攥住衣角,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她自幼便在父亲的熏陶下饱读诗书,对各种经典著作烂熟于心,本以为自己已经见识过了世间所有的精妙文采。可陈恒的这几句,却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如此的浅薄。这几句不仅用词精妙,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让她不禁对陈恒刮目相看。
蔡贞姬的反应则更加直接,她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她那原本灵动的双眼此刻充满了崇拜和敬畏,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仿佛想要离陈恒更近一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她的小手不停地在身前挥舞着,似乎想要抓住空气中弥漫的这些美妙的词句。她时不时地转头看向姐姐蔡琰,眼中满是询问的神色,仿佛在说:“姐姐,你听到了吗?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茅草屋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陈恒朗朗的念诵声和众人沉重的呼吸声。蔡邕和蔡琰姐妹三人完全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文字世界里,他们的内心被陈恒的这几句深深地震撼着,同时也被其中蕴含的文学魅力所折服。在这一刻,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只沉醉在这短暂而又美妙的文学盛宴之中。
陈恒缓缓睁开眼睛,慵懒地舒展了一下身体,随后将目光投向桌案上的那张白纸。他原本以为,经过刚才自己耐心且缓慢的诵读,纸上应该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所说的那些精妙词句。可当他的视线真正落在白纸上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紧接着,一股怒火“噌”地一下从心底蹿了上来。只见那偌大的白纸上,仅仅歪歪扭扭地写着开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十六个字,其余部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陈恒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眼睛瞪得滚圆,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他紧咬着牙关,额头上的青筋也开始突突地跳动着。“老东西!”他猛地向前跨了一步,指着蔡邕的鼻子,大声说道,“怎么才写了这么点字?我读得够慢了吧!每个字都给你拖得那么长,你是故意在跟我作对吗?还有,这字写得歪七扭八的,像什么样子!我不是跟你说要写好吗?你到底有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他的声音在这狭小的茅草屋内回荡,震得屋顶上的灰尘都簌簌落下。
蔡邕被陈恒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吓了一跳,他的身体微微一颤,手中的毛笔差点再次掉落。他抬起头,看着陈恒那充满愤怒的脸,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神情。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挤出了一个略显僵硬的笑容,试图缓解这紧张的气氛。“小友莫急,莫急啊。”蔡邕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摆了摆手,“实在是小友之才太过惊人,老夫方才听你诵读,完全沉浸在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一时间竟忘记了动笔。”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由衷的钦佩,继续说道,“小友的这些词句,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精妙程度,足以力压当代诸多文人雅士,堪称大才啊!老夫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时间竟有些失态了。还望小友多多包涵,多多包涵。”蔡邕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欠身,向陈恒行了一个礼,脸上的尴尬之色愈发明显。
陈恒原本满腔怒火,死死地盯着蔡邕,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故意捣乱的痕迹。可端详了片刻,只见蔡邕眼中满是真诚与钦佩,丝毫没有敷衍搪塞的意思。他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紧蹙的眉头也缓缓松开,深吸一口气后,开口说道:“罢了罢了,既然你不是故意捣乱,那我便重新再读一遍。若是有哪个字你没听清或是不会写,随时叫我。”
说罢,陈恒挺直了腰板,清了清嗓子,开始一句一顿、字正腔圆地诵读起来。他的声音在这破旧的茅草屋内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独特的韵律。蔡邕则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手中的毛笔紧紧握着,眼神紧紧锁定在那张白纸上,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整个上午,狭小的茅草屋内只回荡着陈恒的诵读声和蔡邕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专注于眼前这份特殊的“创作”。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光悄然流逝,而纸上也渐渐呈现出了《千字文》的雏形。
在诵读的过程中,陈恒其实暗藏了小心思。他对《千字文》里养由基射箭那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毕竟原文中涉及到汉朝以后的事情,放在当下这个时代,无疑是破绽百出。他凭借着自己穿越者的优势,巧妙地对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贴合这个时代的背景。然而,随着诵读的推进,陈恒的心中也渐渐泛起了愁绪。《千字文》内容繁多,要全部写完,不知得耗费多少时间。看着蔡邕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模样,他忍不住在心底暗自叹息:“这得何时才能写完啊!”
不知不觉,日头已至中天,伍猛匆匆推门而入,神色略显慌张。他喘着粗气,急切地说道:“大哥,外面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到处都在找蔡邕父女。如今整个城都戒备森严,官兵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呢。”陈恒听后,神色平静,仿佛早已料到会是这般局面。他微微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我就知道会这样。朝廷向来注重维护自身威严的形象,蔡邕身为大儒,他的失踪关乎朝廷颜面,他们肯定会严查到底。不过,他们就算把洛阳城翻个底朝天,也绝对想不到蔡邕此刻正藏在这穷人住的茅草屋里。”
到了午饭时间,众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经过一上午的相处,蔡邕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对陈恒充满抵触和厌恶的他,此刻看向陈恒的眼神中多了几分钦佩和好奇。毕竟,任谁也难以想象,写出这般绝妙诗篇的人,竟是一个绑架自己的“恶徒”。蔡邕放下手中的碗筷,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试探性地说道:“小友,观你才华横溢,胸中定有乾坤。不知你是否有什么难处?若老夫能帮得上忙,必定竭尽全力。”
陈恒听后,心中顿时警觉起来。他敏锐地察觉到蔡邕话里有话,这老小子分明是在套自己的话。他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藏在面具下的双眼死死地盯着蔡邕,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冰冷和警惕。在这犀利的目光注视下,蔡邕的笑容瞬间僵住,他张了张嘴,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尴尬地低下了头。
陈恒可没有心思跟蔡邕玩这些弯弯绕绕的把戏。他迅速吃完饭后,便立刻催促道:“好了,别磨蹭了,继续开始。”说罢,他又开始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完全没有给蔡邕片刻休息的时间。出乎意料的是,蔡邕似乎并没有因为陈恒的催促而感到不满。相反,他沉浸在《千字文》的美妙意境中,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无比享受的精神盛宴,乐在其中。
陈恒第二首写的是词,他对蔡邕解释说是他创造出来的,说实话他的脸有些红,多亏戴着面具。
解释完什么是词后就开始念了,蔡邕老头听的很认真听,先前还觉得不太行,没有早上的好,但渐渐的他也认真起来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