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抄诗,抄词,抄赋(2)
- 穿越汉末的父子变形记
- 作家QeLOMc
- 4603字
- 2025-02-05 18:34:06
当陈恒缓缓念完最后一个字,声音渐渐消散在这狭小而略显昏暗的茅草屋内,整个空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凝固。屋内原本偶尔传来的细微声响,像是柴火燃烧时的噼啪声、屋外寒风的呼啸声,此刻都悄然隐匿,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陈恒刚刚所念的那首词营造出的深远意境之中,无法自拔。蔡邕瞪大了双眼,眼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这突如其来的震撼堵在了喉咙里。蔡琰和蔡贞姬姐妹俩也都紧紧地盯着陈恒,眼神中闪烁着崇拜与敬佩的光芒,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
陈恒看着众人这副模样,心中暗自得意,同时也忍不住在心底感叹道:“还得是苏老爷子的词啊!这跨越时空的魅力,就算在这东汉末年,也一样能让人折服。”苏轼的这首词,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情感和绝妙的文采,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在蔡邕终于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准备开口抒发自己内心的万千感慨时,陈恒眼疾口快,连忙抬手打住了他。“老东西,先别急着感叹。”陈恒的脸上带着一丝急切的神情,语速飞快地说道,“我这儿以前还写了好多呢!咱们先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到时候有的是时间慢慢欣赏。”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他必须争分夺秒地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经典之作呈现出来,才能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蔡邕微微一怔,原本已经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咽了回去。他看着陈恒那认真而急切的模样,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点了点头,拿起了桌上的毛笔,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面前的纸张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一场更加精彩绝伦的文学盛宴。而陈恒则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启下一轮的诵读,让这茅草屋内再次回荡起那些跨越时空的美妙词句。
随后只写了个《阿房宫赋》,陈恒知道他在皇帝的映像肯定不好,毕竟哪个被皇帝喜欢的臣子会讽刺皇帝呢?但皇帝喜不喜欢关他何事,他可是要早反的人啊!
这首赋蔡邕写完后久久不语,他看向陈恒的目光有些复杂,他一生浸淫在四书五经等各类经典书简之中,学识渊博,见识非凡,又怎会读不懂陈恒这篇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呢?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嘴里低声诵读着文中的字句,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内心如同掀起了惊涛骇浪。读完之后,蔡邕沉默了许久,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气氛。他缓缓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看向陈恒,那目光中,有对陈恒才华的惊叹,有对其勇气的钦佩,更有对他未来命运的担忧。最终,他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饱含着无奈、感慨与对世事的洞悉。
蔡琰姐妹看向陈恒的目光也慢慢的变了,说不清道不明。
第二天又是接着让蔡邕写,这次写的是陈恒自己以前看电视屏时自己套用的,他起名《洛城赋》
一下是全文:
粤若稽古,茫茫华夏,河洛灵秀,钟毓洛阳。其地控山河之胜,揽天地之祥,肇自上古,焕乎有章。自混沌初辟,乾坤始张,此乃人文渊薮,王化滥觞。
忆夫太昊伏羲,肇基洪荒。仰观俯察,演八卦于斯乡;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开启文明之光。神农氏继踵,耒耜兴邦,教民稼穑,播五谷之芬芳。于是乎,民生熙攘,族裔繁昌。
逮及黄帝,威振八荒。会诸侯于阪泉之野,定鼎中原之疆。于兹地也,采首山之铜,铸鼎荆襄;鼎成而龙驭,功烈耀乎穹苍。颛顼帝喾,继序重光,敬天法祖,德泽流芳。
夏启嗣位,家天下而兴邦。太康失政,五子悲歌而断肠。少康中兴,重振夏纲;洛汭之畔,再谱华章。桀王暴虐,天命靡常,成汤革命,代夏而王。
商汤立极,伊尹赞襄。亳都肇建,德润八荒。盘庚迁殷,殷道复兴,四方来王。然纣辛无道,荒淫乖张,酒池肉林,虿毒忠良。牧野之战,周武鹰扬,翦商伐罪,代有其疆。
周公制礼,营建洛邑。制郊庙之仪,定宗法之制;立六官之职,明九服之式。营筑成周,以镇东土;四方辐辏,万邦来附。成康之治,刑措不用;百姓熙熙,颂声载路。
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五霸争雄,七雄并驰。苏张纵横,申韩法术。诸子百家,纷纭其思。洛阳城中,风云际会;策士说客,往来如织。虽干戈扰攘,而文化不坠。
秦并六国,四海归一。分天下为郡县,设三川以治之。阿房既成,二世而隳。豪杰并起,逐鹿中原之域。
汉祖龙兴,初都洛阳。张良献策,遂迁长安。文景之治,轻徭薄赋;百姓富庶,仓廪盈实。武帝雄才,开疆拓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洛阳虽非帝京,亦为名都。商贾云集,货殖阜蕃;士农工商,各安其业。
洛阳之形胜,亦为天下之冠。北枕邙山,横亘东西;南望伊阙,双阙对峙。东据虎牢,西扼函谷;山河拱戴,形势甲于中土。洛水汤汤,横贯城中;伊水悠悠,绕郭而东。二水交流,润泽桑农。
城中宫阙,巍峨壮丽。南宫北宫,遥相辉映。重楼飞阁,雕梁画栋。明堂辟雍,灵台太学。礼乐教化,于此弘播。太学之中,诸生云集;诵习经典,切磋道义。博士讲论,舌灿莲花;后生向学,孜孜无已。
其民则淳朴敦厚,尚礼崇文。男耕女织,勤劳俭朴。闾里之间,守望相助;冠婚丧祭,各循其俗。士有君子之风,民无争讼之扰。市肆之中,百物咸集;奇珍异宝,琳琅满目。
若夫春日载阳,百花竞放。洛水之滨,游人如织。桃夭李艳,蝶舞蜂忙。兰芷芬芳,杨柳依依。士子踏青,佳人游春;赋诗饮酒,其乐融融。
至若夏日炎炎,绿树成荫。伊阙之下,清流潺潺。渔舟唱晚,樵歌互答。农夫耘耔,汗流浃背;不辞辛劳,期盼丰年。
及乎秋日肃杀,天高气爽。邙山之上,红叶满山。鸿雁南飞,鸣声嘹亮。城中士子,登高望远;感时伤怀,赋诗寄情。
至于冬日凛冽,白雪皑皑。洛城内外,银装素裹。宫阙楼台,宛如仙境。百姓围炉,饮酒取暖;阖家团圆,共享天伦。
洛阳者,华夏之根,文明之源。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山川之壮丽,人物之荟萃,实乃天下之奇观。虽历经沧桑,而风华依旧。今作此赋,以颂其美,以彰其德。愿斯城之永盛,与天地而并寿,同日月而齐光。
陈恒念完后蔡邕已经不那么震惊了,毕竟在这里见的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让蔡邕父女三人越来越感到好奇的则是陈恒这个人,自从陈恒绑他们过来,只说他叫陈恒,字久儒。其他的一概不知。
在中午,伍猛进来对陈恒说:“大哥,外面已经搜查了。”
陈恒不以为意,吃完中午饭后又继续念,这次他念的是曹植大神的《洛神赋》
毕竟这首赋连大学老师都很难讲出来,念都念不通畅。
在陈恒口中念出:
“熹平五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盼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鲠在喉。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琼瑰。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以达意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以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以蔽光兮,翳长袖以自将。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景,回清光。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辞。恨人神有别兮,怨盛年之莫当。抗手分道,怅恨而别。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伤。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在那间略显昏暗的茅草屋内,摇曳的烛光将众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四周安静得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陈恒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一字一句,缓缓诵读起来。那优美的辞藻,细腻的笔触,伴随着他的声音,仿佛化作了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读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随着开篇这几句的念出,一股空灵缥缈的氛围瞬间弥漫开来。陈恒的眼神中渐渐浮现出陶醉之色,他沉浸在这篇佳作所描绘的世界里,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位风姿绰约、超凡脱俗的洛水女神。他的声音愈发轻柔,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情,仿佛要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都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蔡邕原本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地倾听着,随着陈恒的诵读不断深入,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震惊与赞叹交织的神情。他的双眼紧紧盯着陈恒,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作为一代大儒,他一生饱读诗书,对各种文学作品都有着极高的鉴赏力。然而,这篇《洛神赋》的精妙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的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跟随文章的韵律打着节拍。当陈恒读完最后一句,屋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蔡邕久久没有说话,他的思绪还沉浸在那如梦如幻的意境之中,整个人似乎都已经读“麻”了,内心的震撼让他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蔡琰和蔡贞姬姐妹俩,此刻的反应却与蔡邕截然不同。她们坐在角落里,一开始还只是静静地倾听,脸上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可随着文章中对洛神美貌与神韵的描写越来越细致入微,姐妹俩的脸颊渐渐泛起了红晕,那红晕如同天边的晚霞,娇艳动人。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羞涩与惊喜,时不时地偷偷看向陈恒,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每当与陈恒的目光交汇,她们又会像受惊的小鹿一般,迅速地将头偏向一边,双手不自觉地绞着衣角,脸上的红晕也愈发浓重。
蔡琰的心中此刻如同小鹿乱撞,她从未想过,这个曾经让她又怕又恨的陈恒,竟然能够创作出如此美妙绝伦的文章。她的眼神中既有对陈恒才华的钦佩,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羞涩。她的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文章中的词句,那些关于爱情与美好的描写,让她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
蔡贞姬则显得更加羞涩,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懵懂与好奇。她时不时地用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着陈恒,心中对他充满了好奇与倾慕。她从未见过如此有才华的男子,这篇《洛神赋》让她对陈恒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脸颊滚烫,双手紧紧地捂住自己的脸,仿佛想要掩盖住自己内心的羞涩与喜悦。
在这寂静的夜晚,一篇《洛神赋》,让这几个人的心境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陈恒沉浸在文章的神韵之中,蔡邕被其精妙所震撼,而蔡琰姐妹则在羞涩与倾慕中,对陈恒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