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谢灵运和谢惠连
第一节 谢灵运的生平
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他出生不久就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里,十五岁才回建康,所以小名客儿,后人习称谢客。又因为他袭爵康乐公(入宋后降为侯),所以又被称为谢康乐。
王、谢两族是东晋王朝北来世族中的冠冕。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桓温病死,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谢安当国,在政治上竭力调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镇之以和静”;在军事上任命兄子谢玄在京口即北府(今江苏镇江)招募士卒,加以训练,号为北府兵[1]。北府兵是东晋后期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部队,太元八年(383)淝水一战,以寡敌众,击退了苻秦的百万大军,使南北对峙的局面得以相对稳定,之后又逐渐发展为东晋王朝内部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谢灵运出生在谢氏家族鼎盛赫奕的时期。他的祖父就是谢玄。父,生而不慧,谢灵运却生而颖悟,为此,谢玄曾经感叹说:“我乃生
,
那得生灵运!”
青少年时代的谢灵运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十五岁回到建康,很快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谢混是当时政界和文坛的重要人物,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一贯注意于本家族子弟的培养,经常和谢灵运、谢弘微、谢瞻、谢晦、谢曜等在一起“以文义赏会”[2](《南史·谢弘微传》)。就在这种熏染切磋之中,谢灵运的文学才能很快脱颖而出。大约在元兴元年(402)左右,谢灵运承袭了谢玄的封爵[3]。义熙元年(405),他开始入仕,为琅玡王司马德文大司马行参军,时年二十一岁,不久又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
当时东晋王室的力量已经十分衰微。义熙以后,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力量日趋壮大,浸成代晋之势。面对这一形势,门阀内部出现了拥护刘裕和反对刘裕的两派。王氏宗族大多拥护刘裕;谢氏宗族的谢晦、谢景仁拥护刘裕,谢混、谢纯、谢灵运则反对刘裕而拥护另一北府兵的将领刘毅[4]。双方斗争日趋激烈。义熙八年(412)刘裕击破刘毅,谢混被杀,谢灵运则被刘裕授为太尉参军,改秘书丞,旋又被免职。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刘道怜留守建康,起用谢灵运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同年,刘裕又任他为宋国黄门侍郎,但很快又借故将他免职[5]。
是年,刘裕以接受“禅让”的形式建立刘宋王朝,在位两年而卒,长子义符继位,是为少帝。刘裕在位时一度曾有意立次子庐陵王义真为继承人,谢灵运免官后滞留建康,和颜延之、释慧琳等依附义真,极见亲信。少帝即位后,谢灵运即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出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他在永嘉不理政事,肆意遨游,游踪遍及郡治各县。刚满一年,即称病去职,回到老家始宁。
谢家在始宁有一个大庄园。谢灵运罢官家居,以整治庄园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亲自擘划,并且写了一篇《山居赋》,以记述庄园的规模形胜。他和名僧隐士来往,又到会稽和他的族弟谢惠连见面,同时仍然四处游览。在永嘉和始宁期间,他写了不少山水诗。
在谢灵运罢官居始宁的两年多时间里,刘宋王朝的内部斗争日益激化。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废少帝,杀庐陵王义真,拥立义隆即位,是为文帝。元嘉三年(426),文帝杀徐、傅、谢晦,并征召谢灵运入都,授为秘书监,迁侍中,命令他整理秘阁书籍和修纂《晋书》。谢灵运不满于文学侍从的地位,经常称疾不朝,唯以修治园林、出郭游览为务。宋文帝乃示意他告病归里。
谢灵运再度回到始宁,一仍故态,招摇横肆。会稽太守孟表奏谢灵运意存不轨。谢灵运驰赴入都上书辩解,宋文帝不加罪而外放他为临川(今江西临川)内史。不久,又为人所劾,被执,徙付广州。到达广州不久,终于又以谋逆的罪名被杀[6]。时为元嘉十年(433),卒年四十九岁。子凤,早卒。孙超宗,能文,性格也近似谢灵运,《南齐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