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刚刚说了,朕想要……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2820字
- 2025-04-29 09:34:01
朱由检一忙完政务,就准备跑去宫里头待会儿,准备找一趟周后给谈谈,打算给朱慈烺这自家前任儿子挑老师。
詹事府的那些个大儒虽然讲经上是不错,但实话说,朱由检对詹事、少詹事的能耐,都不大满意,是以他打算再提一个少师,来主持太子的学问。
周后对太子的事很关切,皇帝也喜欢和她谈些杂事,有了由头,皇帝也能多看看周皇后。
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如今也只能说,还算比较融洽,但要问有多亲近,朱由检毕竟不是原主,和周皇后平日里见面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加上最近朱由检越来越忙于政务,周后呢,基本上属于隔两天夜里床头见一回。
宫后苑,楸树几株,有一株上有了点点淡红,树花已经开了。
周后身边陪着十来个女侍,小太监们离得则更远些,皇后摘取两朵楸树花,在鼻尖细细闻了闻,花香淡雅,绝不惹人不适。
阳光倾照,她眉目如画,朱红的唇色,脖颈那截露着的肌肤皎洁白皙,无须金丝装饰,自然的莹白发亮。
朱由检站在廊间十分钟了,至少是有这么久。
带着众多太监来到后庭,随身的小太监刚想要大声提醒的时候,就被朱由检叫停。
他盯着皇后看了很久,眸子微微放亮,心中方才的诸多要事都被一扫而空。
他舍不得破坏掉此刻的情景,这也是朱由检第一次这么观察周皇后。
他思绪万千,想法多种,一时间不能断尽。
心中一叹,朱由检想起来那夜,周皇后背对着自己潸然泪落,委屈至极,神伤最深。
“你可还是我的信王么?”
她声音轻柔婉转,绝不叫殿外人听到。
委屈的哭泣声中,周皇后用俗话相问,令当时的朱由检颇有些手足无措。
朱由检当时有想过用些欺骗的手段,他可是后来人,有的是欺骗法子,只是很快……就放弃了。
他们是夫妻啊……
他没有回答皇后的这一问,而是沉默的陪伴她,一夜未曾入眠。
朱由检当时有几分忐忑,惴惴不安,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也就没有了。
阳光明媚,却并没有温度,空气些许湿润,廊间的众多内侍都不敢说话,静静地待在皇帝身后。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空气,胸膛的起伏让他截断了思绪。
朱由检心底里自己给了自己一个答案。
“大明需要朕,只有朕!才能中兴大明,而非你的信王阿……”
答案充分,可以对抗心中的惭愧感。
他不再多想,而是主动向周皇后处走去,一应众内侍则纷纷跟上皇帝的步子。
“皇后!”
朱由检主动出口,笑容和煦,目光热切,阳光下的他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显得兴致颇高。
这叫正在赏花的周皇后头转过来,微微一愣,她是没想到皇帝会在这个时间来见她,连忙与众多内侍一同给皇帝行礼道:“陛下忙于政务,今日怎会得空至这后苑?”
朱由检亲手搀扶,笑容不改道:“常常忙于朝政,朝臣的奏疏如同流水一般,忙碌几个时辰都不见少去。”
他讨好地牵着皇后坐下,揉捏她那纤瘦白净的小手,叹息一声又笑着说:“知道平日里怠慢了皇后,今日勤勉尚且得力,终于提早忙完了正事,便急匆匆地赶过来见你。”
皇帝尽可能的让皇后距离自己更近些,这是因为周皇后的身上,常常有一股淡淡的雅香,此刻阳光下也不知道用了什么胭脂,红唇诱人可口。
“陛下,臣妾知道,外廷事务繁多,陛下不必惦记……”
“皇后!”
朱由检打断了她的支支吾吾,手掌挽住了皇后的腰肢声音低沉沙哑,凑到她耳垂边儿上,轻轻地说:“此刻风情正好,万物复苏,连楸树花都提早开了,朕想要。”
“是啊,楸树花也开了啊。”周皇后没有反应过来,只是见皇帝停下,附和一句答道。
朱由检见她没明白自己的意思,也不着急,哈哈一笑,道:“沈良佐!”
一个中年太监踮着脚,迈着散碎步子到朱由检跟前,答复道:“皇爷,奴婢在。”
朱由检言道:“朕要与皇后静赏春色,让所有内侍、太监、宫人全部带到苑外,没朕下谕,不准进来!”
“奴婢遵旨。”
周皇后微微蹙眉,看向朱由检疑惑问:“陛下,你这是……”
所有宫人都被沈良佐喝令一声,匆匆跟上他的脚步,朝苑外走去。
朱由检则是继续笑道:“当然是与皇后好好赏花了。”
“赏花?那陛下让那些太监、宫女……”
下一刻,皇帝不再忍耐,皇后大惊失色,她没有料到皇帝竟然敢在宫后苑就对她……
“刚刚说了,朕想要……”
“皇帝!唔……”
春风绞着江南风,还有几分凉意,若是不着衣物,容易感上风寒。
……
三边地区的洪承畴还在为大明朝,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在这片显得带有几分荒芜的土地上,获得更充足的水源。
大明的西域战争持续的时间也不短了,消耗物资数之不尽。
想要从赤金堡和火烧沟地区获得充足的口粮,难度不小,但是还是供应的上,但是水呢?
这水要从黑山湖一带,靠骡马等送到明军手中,十斤水能剩下两斤最多了。
即便用了大量的骡马来为大军运送这些水和粮食,缺口依旧非常大。
倒是有发现一些当地百姓遗留的水井,但这些水井水源,并不能满足三边军队的使用需求,洪承畴还是得找些绿洲,或者增加运输的效率。
军队几万大军,水的需求太大了,十天半个月就能干光一口井。
加上马匹的话,这基本上一口井耗不过三天。
倒是朱由检的一个任务,就是让洪承畴观测地形、水系、草场等,最好亲手给他绘制详细地图,打一份报告上来。
想要扎根在西域,唐朝时期遗留下的多半地图都已经只能作为参考了,大量水系已经消失或者萎缩,洪承畴只能是谨慎进兵,并撤回大量骑兵,来减少消耗。
这是很没办法的事。
洪承畴麾下所属的三边骑兵力量,确实是比叶尔羌人要强,大约一万一千名左右的三边骑兵,就能应付两三万的叶尔羌骑兵。
双方的弓射水平倒是相差无几,不同的是这些叶尔羌人缺乏铁甲,而三边地区经过几年的朝廷经营,铁甲的披挂数量已经逐步提升,一名三边骑兵至少是要有一身布面甲的。
目前洪承畴大概是撤回了六千名骑兵,仅仅在黄花营、七道沟屯庄以及布隆吉城等地,维持不到两千名的骑兵总数。
这样的骑兵数量既可以完成一定的突围能力,也可以补充足够的水和粮食。
“总督大人!”
小旗将慌忙迎拜,顿时全屯三十几名士兵都连忙搁下手中的燧发火枪,跪倒叩迎,齐声高呼:“拜见总督大人!”
以文御武的大明朝,甭说见到三边总督了,哪怕是见到州府的官老爷,该跪的礼是少不了,
这处布隆吉城外土坡构筑的屯堡,洪承畴突然到此巡查,惊动了屯堡箭楼子上的官兵岗哨。
他身穿一席大红官袍,内衬银丝铁叶的软甲,两袖绑扎铜红护臂,腰间配有一口御赐的玉柄宝剑。
他身量不高,甚至说有些矮,而体格子却是颇为健壮,肩膀挥摆有力。其面容肃穆,儒雅的脸虽然消瘦,又显得是极为威严。
身边的标兵都是盐贩子出身,手中武器是步槊和马刀,有的又会配弓箭和短手铳。
这些精锐的标兵在战场上表现很强,比大明的边军战兵还要高出些许,这是因为盐贩子出身的他们战斗狠厉不惧生死,且手中拿着的是三边骑兵军饷,端的是十分厚实。
见屯堡内的明军士兵一个个跪下,警备的士兵没有偷懒,洪承畴还算满意的点点头,在堡内渡步巡视,边走边道:“都起来吧。”
众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彼此观察对方的表情,觉得还好。
洪承畴检查了堡内的屯粮,粮食还剩下十三小袋麦米,这指的麦米,并不是单指小麦,而是稻米和小麦分开的谷物袋,这些粮食届时会混在一起蒸煮,是朝廷的规定,说是这样吃粮,能够减少热病,对人身体有益。
“粮食应该够支撑两个月吧?”
洪承畴态度关切,看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多些的明军小旗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