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西域的旱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112字
- 2025-04-30 08:30:06
小旗连忙上前答复道:“回总督大人的话,粮食该有留足两月的支用。”
“水呢?”
小旗指着摆在荫凉的一口大缸,对洪承畴道:“便就是这半缸水了,大人。”
见他指了方位,洪承畴点点头后大步走到,打开水缸上的缸盖,便朝里看去。
水缸中,在荫凉底下看,不清晰,他拿勺一戳,端起一瞧干湿,空余两寸就到缸底!
见此情形,洪承畴是不由得心中一紧。
这还不到半缸,根本不够用几日了吧?
“这么少?怎么够吃?”
洪承畴本想怒声说出此话,这才去看这些个明军步卒,还是憋了下去。
他原想骂,却骂不出口。
大步走近了看,这些明军士卒,才发现这些士兵的唇上、脸颊上都是层干瘪的死皮,脸上枯槁,身上的布衣早已布满了污垢,灰褐色成片。
没有例外。
洪承畴不免皱眉,这些士兵很明显已经是因为身体缺水,肌肤都叫寒风吹熬干瘪了,脸上的密布干裂死皮,就像是此刻的河南大地,一样干裂缺水。
这也说明了此地风沙之大,干燥、缺水,少有补充。
多好的汉兵啊……
情况如此艰难,这些兵卒尚且在咬牙坚持!
洪承畴虽然也在节约水,泡杯茶水拿着清闲畅饮是甭想了,但是他要喝点水,军中肯定不缺。
他不由得有些忧虑,这样熬下去,自己能不能建功暂且不说,这些士兵可别一个个耗死在这种地方,这样的损耗可太不应该了,是要被监军记过呈送御前的过失。
“水实在太少,不够吃用,尔等再熬段时日,待本官回去后,这便拨些水过来。”
“小的,小的替弟兄们,谢过总督大人!”
众兵皆高呼道:“谢总督大人!”
洪承畴朝众人点头,未再久留,带着标兵们离去,离去时在马上回望屯楼。
只见小旗官带着众官兵,正目送洪承畴带人离开,开始重新固守布防。
荒芜的土地,常年干旱缺水,又碰上了小冰河。四月的风吹起好大的黄沙,遮天蔽日,叫人只能眯着眼,时不时地眨巴前进。
天上阳光正亮,好在照人身上没有丝毫热度,反而有些生寒,这样的天气已经很常见了,不是近些年的情况,大约从天启元年或者天启二年就开始,一年间只有夏季,尚且带些高温,其余时间,天上太阳再亮,也冻的出奇,伴随而来的,就是常常的干旱,带着数月不见一滴雨,陕甘还有河南,都是这样。
大旱!大寒!
老百姓常常这么称呼这段年月,崇祯三年,陕甘百姓以“天杀我”为号,控告天地,聚而砸毁地方庙宇,官衙被迫开仓放粮,以平民愤。
即便如此,过后数年,天气却是越发恶劣,甚至闹起了鼠疫,死了不少人,使地方百姓感觉困苦。
小屯堡距离布隆吉城的位置不远,大约就是五里地的距离,是作为岗哨用的。
整个布隆吉城,现在还有不到两万当地百姓牧民,大明的日月迎风而动,三边的五方旗立在城头上,士卒们守卫在城头上。
遥望西方,日头摇落,天气渐渐变得冷了。
对于现状,洪承畴很担忧,命祖宽再次巡视了一圈,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水源。
阿济汗失去了布隆吉后,作战的距离也大大缩短了,现在只能见到叶尔羌人,以四五十人,一二百人的规模在布隆吉附近徘徊出没。
之所以这样出兵,是为了分散自己的兵力,阿济汗企图以这种手段威慑明军,表示自己的骑兵力量,随时可能截断明军的辎重。
而洪承畴则是据守布隆吉,保持手里的一两千名三边弓骑作为主要机动力量。
大约两万人左右的兵力则是分为三段固守,布隆吉有大约七千人的明朝步兵,七道屯驻兵五千人,黄花营又驻守八千人。
这样的分布兵力,也是保证各营能够及时支援,并且也能捏着比较扎实的人数,不至于被叶尔羌的刀矛骑兵冲烂阵型后,各部毫无还手之力。
拖到四月底的时候,洪承畴有关三边官兵缺水的报告,才终于是得到了朝廷的批复,有两道批示谕令。
是的,关于三边地区的西进,出现了两道批示。
一道是朝廷兵部的谕令,令其在保证控制布隆吉一带的情况下,寻找水系,找不到而且叶尔羌人的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允许他撤退至川北镇或者说黄花营。
这道谕令是孙承宗与韩爌两位大佬,在讨论后提出的建议,其中又有王洽、杨嗣昌等新入阁阁臣的异议。至少洪承畴是可以确定,让他继续待在布隆吉一带找水的,应该是孙承宗,而让他回来,撤至川北镇的意思,大约就是王洽和杨嗣昌的意思了。
边臣总督的确是大人物,属于是封疆大吏,手中大权在握,本应属于京中人物出去的,但成了封疆大吏后,基本上也就划拉到地方派系里头。
明廷的委任官员,一类是在京中办事的京官,甭管人是几品,人家在京办差,属于是离着权力中心近,升迁几率大,可谓是香饽饽的位置。
而这个地方官,那地位就不一样了,必须需要考虑京官的意见,否则谁给你挖坑穿小鞋都不知道,你看看熊廷弼,本来能活,自己底下人一运作不就嗝屁了吗。
而且京官派系现在正在皇帝扶持下,打压地方上的文官集团,内阁又要收拢外廷人心,在外当总督也得谨听内阁和兵部的调派,要不然日子就不好过。
洪承畴可是要将来入阁的,他和陈奇瑜两个人在争,他们资历是熬到了,也有功绩可用。
但你看京官,杨嗣昌是个什么玩意儿?有啥功绩,怎么就入阁了?
是的,这就是京官。
擢拔速度上,那就是一个字,就是“快”啊!
最近朝廷对内阁又进行了一波整理,对内阁制度的人员和职能,以及阁议流程进行调整,这是因为皇帝希望改变目前,大多数情况内阁过于依赖皇帝决策的这么个现状,这对皇帝来说太累,总之感觉上很不友好。
而对于阁臣们不能做出最终决断的情况,首先皇帝是增加了阁臣人数,从原数的六到七人,增加至十二人。
首辅一人,次辅二人,以及九名阁臣。
目前的首辅依旧是韩爌,次辅为孙承宗和刚刚选拔为少詹事的黄道周。
从首辅决断制度,变成了举手投票,阁臣仅有决策时的一票,次辅为两票,首辅则拥有三票,最终结果高于六成,即可转递至司礼监进行票拟。
总体上看,这么一改是大大削弱了首辅的权利,从而增加了次辅以及普通阁臣的权利,这样,对于陈奇瑜与洪承畴来说,进入内阁反而更具吸引。
像他们这样的边外封疆,能爬到内阁,也就是阁臣,就已经是不易了。
像首辅的位置,那是孙承宗、韩爌、王洽这些老臣们能坐的位置,让他们熬那么久,难度实在是大。
如果没有皇帝擢拔,爬到总督就够累的,想要进入内阁可就更难了。
至少按他洪承畴的年纪,想要入阁拜相的话,那至少还得熬十到二十年,这怎么行?
他洪承畴还有那么多抱负要施展,怎么能熬在三边总督这位置上!
至于另外一份谕令,当然就是来自于皇帝了。
皇帝给他洪承畴的意思,相对比较明确。
首先肯定了他的战功,皇帝也觉得还可以再试试,认为往里推到小宛驿附近,当地应该有湖泊。
其次是觉得如果推进不了,被叶尔羌骑兵所阻截,可以考虑向南进入昌马,那里还是有明军夜不收,常年发给的兵部汇报,昌马大河此时仍未完全的干涸,当地水源补给可以供用。
皇帝的旨意吧,算是比较清晰,就是再试试的意思。
对此,洪承畴看完谕旨,只有苦笑。
皇帝手中大概有一些历史上的地方舆图,标注了在西域的小宛驿至布隆吉间,有双塔大湖的记录和图示。
但他洪承畴也不傻子,多年筹谋,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点。
他当然是对疏勒河在内的双塔湖,早就有了地图准备,要不然他也不会一口气就杀至布隆吉。
但等他人到了才发现,双塔湖此时的状态吧,早就不是湖泊了,而是浮水!
当地番人就已经留下记载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疏勒河处于水流持续减少的状态,到天启五年,这条疏勒河河流的水量,就已经大大锐减,可以说是时断时续,很难再供养中游地区。
乱山子峡周遭的一切湖泽,全被大旱蒸熬,到崇祯三年的时候,倒还是有过一次雨季补充,但之后一直熬到了这崇祯九年,便就是滴雨未下。
双塔大湖,此刻是湖水干涸,还存续的水量只是遮挡浑浊的湖底一层,也就只能淹住湖床而已。
刚刚占领这片地区时,明军还是有在这片区域汲水补充的,但不到两个月,洪承畴就还是把目光看向自己骡马补给,企图依靠嘉峪关一带的水系,提供更可靠的水源。
洪承畴仰头靠在官椅上,叹了一口气,闭上双眼头疼的感慨道:“看来就连陛下,这回也帮不了本官咯。”
“还有谁?有法子帮本官,夺得西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