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华玩具厂”订购了一千套机器蚂蚁的外壳,大华那边还以为原崇钧是生产普通的玩具,并没多想,欣然接单了。
原崇钧下了单后,就开始设计机器蚂蚁的内部动力结构。
体积不能大,还要安装电池和芯片,留给机械装置的空间并不多,因为蚂蚁是用来挖掘洞穴的,这就需要驱动力足,打造上颚的材料还要坚硬,整个内部的机械零件也要精巧。
而说到精巧,还有什么是比机械手表的内部零件精巧的?
原崇钧于是又在网上购买了一块两万多的机械表。
包括订单预付款一起,一下子又是好几万花了出去,这下连原崇钧都感到了压力,要好好挣钱了,不然连实验都无法维持下去。
在等外壳和手表运送的时间,原崇钧专心的开始攻克晶体管无法结晶的难题。
在经过第十三次失败后,原崇钧再次将材料用计量器分装好,重新启动实验。
在催化结晶这一步的时候,原崇钧给实验机器人下指令往试管中加稀土,机器人夹住的瓶口刚接触到试管,动作突然停住了。
实验时间都是精确到秒,机器人动作突然停了,稀土的投放不及时意味着这次的实验又将失败。
感应程序发现机器人是因为没电才停止了运行,可机器人的电池是用的远程充能电池,续航不可能中断的。
检测程序全力启动,很快便找到原因,是实验机器人的专属充电器从插口脱落了。
给四号机器下了指令,让它去把三号实验机器人的充电器插紧,三号机器人终于又动了。
可时间过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再把稀土倒进去这实验还能成功不。
但电脑上的监测数据显示实验仍可以继续,原崇钧于是下令三号机器人继续倒入稀土。
时间过去了十秒,电脑显示屏上却突然显示试管中的液体结晶成功。
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晚了一分多钟实验反而还成功了?
原崇钧调出数据和实验视频与先前的作对比。
其它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机器人出故障时晚的那两分钟内,在监测视频中,晚放稀土的那段视频中,在显微镜的观测下活性粒子明显比前几次的要多。
原崇钧立即针对两次不同结果的实验启动了强大的运算,最后得出一个最大的可能,因实验室的电脑需要进行超强运算,为避免温度过高,制冷系统将温度控制在二十六度的恒温。
这一温度下液体的反应速度比常温要慢,先前是反应还没完全就把稀土投放进去了。
最后一次因故障慢了一分多钟,反而给了试管中各种材料充足的反应时间,结果阴差阳错反而成功了。
将各种数据记录在案,原崇钧再次开启了模拟实验。
这次毫无意外的再次获得了成功,原崇钧心下高兴,现在只有等自己的蚂蚁机器人大军组建好,将生产线搭建完成就可试着投入生产了。
“电极晶体管”是储能装置,它的问世解决了电能无法长久储存的世界性难题,有关“电极晶体管”的消息一旦泄漏,那将会给自己这边带来无尽无穷的麻烦。
所以“电极晶体管”的生产,一定要严格保密。
机械厂的组建快得超乎原崇钧的想像。
加工机床还是在先前那家设备厂买的,双方都是熟人,在原牧野下单第三天,对方就组织专业人员随设备一起过来了。
相比于研究所的那台做实验用的机床,机械厂的这台功能就要强大许多,除了基本的车零件外,还配有专门的激光切割装置。
当然钱也贵了数倍,足足花了原牧野五六千万。
随设备而来的还是上次的熟面孔,知道原牧野为人大方,几名技术人员在干活时也格外卖力。
这次的设备比研究所的那台要复杂得多,组装调试花得时间也多,足足调试了近半个月。
临走时原牧野依旧给了他们每人一个不菲的红包。
期间原崇钧在网上买的手表也到了,一收到手表原牧野还以为老祖是买给他的,结果当他把手表拿到研究所时,老祖竟当着他的面把两万块的手表给拆了!拆了!!
看着老祖指挥着机器对着拆开的手表扫来扫去,这才知道老祖买手表只是为了了解内部结构和运转原理。
拆完之后便建立数据信息去了,原牧野肉痛的将零件收起,打算回去组装去。
借鉴机械表的动力原理,原崇钧还真设计出了蚂蚁机器人的内部构造图。
内部零件虽然设计出来,但原崇钧却发现机械厂的车床却无法生产这种小巧的零件,靠研究所的车床手搓式生产,不知要搓到猴年马月。
不得已原崇钧只好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大华玩具厂”。
在询问了对方能否代工玩具零部件时,原崇钧立即把组装蚂蚁机器人的零件全部发了过去,尺寸、材质要求也都一一做了说明。
这零件看着多,不过都是些小巧部件,近三分之一的零件大华厂甚至都有现成的,对方承诺到时跟机器人外壳一起发过来。
等待的时候总是难熬的,趁着东西没到齐,原崇钧又让原牧野向丁国华和孙浩订购了一批“量子芯片”和新型电池,用于将来对机器人的组装。
甚至他连涡轮发电机都在网上购买了十几台,用于将来配合晶体管发电。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很快“大华玩具厂”那边也把原崇钧的订单完成,给他人货发了过来。
收到货时,看到除了原本的货外,里面竟然多出了形如蚂蚁造型的外壳以及零件,原牧野还以为是对方发错了货,询问了老祖才知道这竟是他定的。
从机械厂车间出来五架一米高的生产型机器人,把原崇钧订的货抱着就往车间而去。
机器人脚下的滑轮在水泥地上滑过,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一幕直看得原牧野嘴角抽搐。
自从给老祖做了分身机器人助手后,原牧野发觉他是越来越看不透自家老祖了,问他订购这些零件做什么用也神秘的没透露。
机械厂生产车间的所有设备制控运行程序,早就被原崇钧升级成了他自己的智能控制程序,整个车间已完全被他管控。
这也是工业园现有的所有工厂中,唯一一个由原崇钧全盘接管,生产完全智能自动化的工厂。
在等货的期间原崇钧利用机械厂的生产线又组装了二十台生产型机器人,此刻拿到蚂蚁机器人的零配件,立即下令组装。
等到入夜时分,原崇钧的蚂蚁大军便组装好了二十只。
打开开关,安装智控程序进行调试,确定每只蚂蚁都能准确无误的执行自己的指令后,让生产机器人将这些机器蚂蚁装进蛇皮袋中,然后派出无人机,将蛇皮袋挂着无人机上,直往云峰坪上大山深处飞去。
秘密生产基地的地点也是事先踩点好的,位于研究所一公里开外的大峡谷的半山腰处。
那里很隐密,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峡谷中央处的峭壁上,有一块凸出的巨岩,形成一个约莫两平方的石台,正好供投放之用。
操控无人机将机器蚂蚁放到石台之上,机器蚂蚁一着地,立即按照指令爬到崖壁前,利用坚硬的前颚啃咬着岩石,不多时就啃咬出了一个拳大小的洞口来。
为免下雨时雨水倒灌,原崇钧通过远程指令,让机器蚁斜上四十五度解挖了近一尺,这才以平直方向往里深挖。
为了隐蔽性洞口不能挖得太大,所以前期只能启动一两只机器蚁开挖,进度有些慢。
只有等空间大了,其它机器蚁有活动空间了才能加快进度。
将机器蚁投放后完毕后,原崇钧就将无人机收回了,等到机械厂再次组装好一批机器蚁后,原崇钧就等到天黑用无人机运送到峭壁上的秘密生产基地。
如是过了一个多星期,投放到秘密生产基地的机器蚁也有了四百只之多。
每只机器蚁虽然一天下来挖不到一尺见方,但在这么多数里的叠加下,一个星期的时间也在山腹中挖出了一个一米高,面积约有三平方米的空间。
随着洞穴的加大,里面堆积的石屑却成了问题。
原崇钧又用无人机投放了两台微型车,一台大卡造型,作运输之用,一台则直接由吸尘器改装,作打扫清洁之用。
离洞口近的则直接由清洁车将石屑吸出喷向谷底,离得远的则装上微型运输车一点一点的运出洞穴。
随着基地空间逐渐增大,原崇钧也开始把各种生产所需的器材往里面运。
专门订制的微型熔炉,加热装置,订制这些东西时别人还以为原崇钧是要过家家。
一切准备就绪,正要运材料时原崇钧突然感到好几只机器蚁突然失去了联系。
大惊之下原崇钧忙通过机器蚁身上的微型摄像头,看看这边发生什么事了。
一看之下这才发现,自己的秘密基地竟然闯进两只羽毛呈桔黄色的老鹰来。
原来这两只老鹰到了繁育期,竟来抢原崇钧挖好的洞穴作育儿所。
这两个家伙一上来就朝机器蚁发动攻击,用它们那坚硬的铁嘴啄坏了好几只机器蚁。
原崇钧看得一阵心疼,忙下令运输车朝两只老鹰撞了过去,对其进行驱赶。
那两只老鹰扑闪着翅膀,三两下就把运输车扇得翻滚到一旁动弹不得。
眼见运输车不起作用,原崇钧只好将清洁车的喷头对准两只老鹰,开启开关,强大的喷射之力夹杂着碎石屑喷向两老鹰。
碎石打在两只老鹰身上,疼得它们呱呱乱叫,双方僵持了半天,终于以两只老鹰的不敌败退结束。
看着狼籍的山洞,原崇钧虽然生气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再次投放了四辆实验机器人地去,帮忙清理狼狈的场地。
经此一事倒也提醒了原崇钧,要为洞中的安全考虑考虑。
原崇钧在网上搜了搜,找到了防狼棒的工作原理,改装了两台保镖型机器人投放到基地,遇到袭击时,可以对攻击物释放电流进行驱赶。
耗时近一个月,原崇钧终于将峡谷峭壁上的秘密生产基地建好。
完工的第一时间,原崇钧就给实验机器人下达了生产指令,很快各个机器人按照实验顺序,准备材料进行“电极晶体管”的生产。
虽然有先前成功的实验数据作参考,第一次的生产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液体倒入模具加热时晶体管的管壁总有瑕疵。
这是用来储存电能的,晶体管的密度要大,承受压力的能力要强,一个微小的气泡都能让晶体管发生爆炸,因而有瑕疵的晶体管是不能用的,只能回炉重新锻造。
在失败了两次后,第一节“电极晶体管”终于成功问世。
晶体管长不过十公分,粗细跟牙膏管差不多,看起来就像是中空的玻璃筒,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原崇钧知道,这晶体管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当即就用无人机去把这东西取了回来。
这东西合不合格还要经过抗压和电击测。
将晶体管放入加压箱中,把压力调到图纸标示的最大承受值,管体依旧没有出现裂痕,这说明这个“电极晶体管”是合格的。
接着原崇钧让桃源一号机器人从机台上取出两个呈锥形的铜帽。
铜帽顶端是个圆珠造型,内里镶有一圈圉的“量子芯片”,外面则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图腾。
原崇钧利用激光加热对铜帽和晶体管两端进行焊接。
本来这一步是要进行浇铸的,这样铜帽和晶体管才能严丝合缝,融为一体。
但原崇钧没有精密的高温加热设备,无法进行浇铸工艺。
不得已只能用局部加热相融的焊接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操控者如同雕刻师一样,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控制仪器加热,让接口处的两种材料融合为一体,这一过程容不得半点失误。
换作常人还真难以胜任,原崇钧犹如网络中的一个幽灵,对于这种精密的活计最是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