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仔细地端祥着这世界的第一块蜂窝煤,连连的点头。
蜂窝煤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产品,只要陈应运严格把握煤水粘土的比例,成功的制造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反倒是如果失败了话,那倒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应运啊,这回你算是明白了它为什么叫蜂窝煤了吧,瞧瞧,它像不像一只大号的马蜂窝?”朱由检笑呵呵地道。
“像,像极了,陛下给它取名蜂窝煤,恰如其名啊。”陈应运笑容可鞠地道,“臣专门试过了,这蜂窝煤不但易点燃,火力猛,而且持续时间长,普通人家取暖的话,一天烧五六块足以,而且还可以烧水做饭,连买柴禾的钱都省了。”
“生产方面,有没有压力和困难?”
“陛下放心,几天前工厂总共招收了三千四百名工人,人手方面是充足的,粉煤采购了十万石,足够一个月生产使用了,目前还在囤积之中。毕竟这些粉煤价格极为便宜,臣以为如果蜂窝煤销量大涨的话,粉煤的价格也肯定会上涨的,所以臣以为趁着粉煤价格还比较便宜的时候,多囤积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朱由检点点头,看来这个陈应运还是有些经营的头脑的,蜂窝煤厂的原料是大头,如果能控制好原料的价格,那就可以压低成本,让普通老百姓用得上便宜实惠的蜂窝煤。
“很好,你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现在粉煤价格低,是因为它没有多大的用途,那些矿主当做垃圾处理的,如果蜂窝煤卖的火,那些矿主也不是傻子,他们必定会涨价的,咱们多囤一点,就能让蜂窝煤的售价降低一些,最起码保证这个冬天不会给老百姓涨价。
“如果运输不方便的话,你也可以先和那些矿主签下协议,将煤款付清,以后慢慢去拉便是。”
陈应运有些担忧地道:“咱们先付款,万一粉煤价格上涨,那些矿主不愿出煤如何办?”
朱由检哈哈大笑,道:“那可由不得他们,契约一签,他们还有反悔的余地吗?”
陈应运想想也是,蜂窝煤厂是陛下的产业,陛下没有去巧取豪夺已经是仁慈的了,他们想要耍赖,那就得去掂量掂量后果了。
“陛下,您先前将蜂窝煤定价为四文钱一块,依臣之见,这么好用的东西,价格是不是定得有些低了?”
朱由检轻轻地摇摇了头,道:“定价四文钱一块,也是朕核算过成本之后决定的,毕竟天下百姓,还是以穷苦人为多,他们烧不起价格昂贵的木炭,整个冬天,都在严寒中苦熬,每年冬天,冻毙者不计其数。
“朕兴办这个蜂窝煤厂,绝不是为了盘剥百姓的,所以这个蜂窝煤四文钱,就是要让百姓用得起,不再受严寒之苦。应运,生产那边没有问题了,销售方面搞得如何?”
陈应运回道:“臣已经在城内和城外盘下了十余间铺面,预计明后两天就可以向店铺铺货了,赶在冬至之前,就可以出售了。只是臣担心蜂窝煤便宜,但火炉价格偏高,普通老百姓望而生畏。”
火炉是用铸铁打造的,成本价就已经在一两银子左右了,此番定价是一两二钱银子,抛去运费,基本上是不赚钱的。
但如果让老百姓来掏这一两多银子,许多人还是会肉痛的。
朱由检想了想也是,毕竟就算是一两银子,对于最穷困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蜂窝煤再好,那也得搭配炉子来使用,买不起的那是真买不起。
“这样吧,炉子可买可租,一个冬天租金只需要出三钱银子,而且一个冬天蜂窝煤的购买量超过一千块的话,还可以免租金,你看如何?”
“这样好,老百姓再穷,三百文还是拿得出来的。”
“毕竟蜂窝煤是一个新鲜东西,老百姓闻所未闻,应运你可想好了销售策略?”
“臣已经安排在每个铺子安排一个炉子,示范给过往的百姓来看,这么低的价格,这么好的效果,很快就可以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到时候,购者必定是络绎不绝。”
朱由检摇摇头:“你的想法不错,不过这还远远不够,酒好也怕巷子深啊,毕竟蜂窝煤是一个新鲜的玩意,让习惯了烧柴烧炭的百姓却适应它,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样吧,五城兵马司的人配合一下,在京城每条街上挑选出一户最为困难的人家,最好是那种没有取暖条件的人家,免费赠送一套炉子和五百块蜂窝煤,做为样板户,唯一的条件就是必须要配合,随时让人参观。”
建样板户,就是后世装修公司最惯用的招数,现在想要将蜂窝煤推广到京城,短时间内做到人尽皆知,建样板户是最有效最快捷也是投入最少的方式。
每条街都有一个样板户,这样街坊邻居都可以看到实打实的效果,不出几天,京城内就很少没有人知道这个蜂窝煤了。
陈应运微微地皱眉道:“每条街都赠送一套,京城内大小可是有好几百条街呀,本身咱们的炉子就是成本价卖,蜂窝煤也是极低的价格,如此好几百套送出去,岂不是要亏本的?”
朱由检微微一笑,显然陈应运是不懂什么叫做广告效应的,虽然表面上煤厂是亏了上千两的银子,但这个广告效果自然是杠杠的,能以最快地速度做到家喻户晓,而由此带来的收益也将是有目共睹的。
毕竟这个时代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报纸这样的媒介,想打广告也没有渠道,这个样板户也是朱由检能想到的,最为有效地招儿了。
毕竟做为皇帝,虽然他手中有的是权力,但也不能搞那种强买强卖强行摊派的做法,那样很容易激起民愤。
商品经济嘛,什么时候也要遵循市场规律。
“放心吧,这么做不但不会亏钱,而且还会大赚特赚。为了防止有人从中搞鬼,蜂窝煤必须要进行限购,凡购买者,必须要登记造册,每户人家,每月最多只能购买五百块,多购者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