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及治理
- 陈松涛
- 7075字
- 2025-04-07 17:35:10
第二节 选题缘由
移民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伴随着环境变迁与社会生产发展而产生的群体行为现象,历来是人类基本且普遍性的行为,贯穿人类发展始终,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推动力。大航海时代以后,移民现象从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升至全球层面;二战结束后,国际移民发展迅速,从1970年的82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亿人,2010年为2.2亿人,2015年为2.48亿人,2017年达2.58亿人。[90]移民已发展成全球范围内的超国家现象,“国际移民”与“跨国迁移”日渐成为不同民众的生活实践,是当代世界的一个确定特征。[91]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移民大潮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同时存在流出、流入及过境三种并存的人口流动形态。国际移民成为权力均衡的一个新标志,源于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体系的塑造。[92]国际移民问题往往引发人们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比如国家安全关切、人道主义关怀和伦理道德判断,有学者将这种普遍现象称作“移民时代的标志”。数以亿计的大规模人口跨国流动在各个层面引起了震荡,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冲击着民族国家的边界安全,对国家治理能力构成了考验,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中,非法移民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最突出的内容。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非法移民还只是属于发达世界的一个特有现象,但是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结构性嵌入”的全球现象,同样困扰着发展中世界,逐渐成为很多国家的一个经济、社会、人道主义、政治和安全问题。在全球146个能获得移民数据的国家中,约110个政府承认非法移民是个棘手的难题,包括84%的非洲国家、79%的亚洲国家、77%的欧洲国家及60%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93]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igration,IOM)估计,2001年全球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非法移民,2010年全球2.14亿国际移民中非法移民为2550万~3210万,占了移民总量的12%~15%。[94]对全球非法移民规模的估计存在较大差异,如移民政策发展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igration Policy Development,ICMPD)2007年估计非法移民有200万人,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估计值则高达4000万人;[95]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96](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GCIM)认为,每年非法跨界的移民介于250万~400万。[97]在绝对数字上,合法移民占据了主导,但从全球来看,非法移民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并且扩大的幅度大于合法移民,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国已存在的非法移民数量多于新入境的数量。非法移民已成为全球移民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形式之一,是现阶段移民发展的一个内在特征。[98]非法移民数量的增长及综合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引起了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公众的关注,复杂的历史和结构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公认的威胁,国家和国际层面都表现出对非法移民不妥协的共同态度。为了应对非法移民,在安全利益考量的基础上,控制/管理移民、打击非法人口流动成为当前移民讨论中的两个关键议题。[99]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非法移民因数量的增长及综合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和普遍的政治议题,频繁出现在学术、政治和公众讨论中。几乎所有学术及相关的讨论都认为非法移民是个难题,其产生的复杂结构因素使它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危机,[100]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成果。
二战后,东南亚成为国际移民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流向上包括了外迁移民、外来移民和地区内的国家间移民。1967年东盟成立后,国家间的移民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主要以劳动力移民(经济移民)为主,人口迁移基本上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1990年东盟国家间的移民只有150万,[101]2013年东盟950万国际移民中有70%(665万人)在成员国间流动,主要进入泰国(350万人)、马来西亚(150万人)和新加坡(100万人)3个国家。[102]东盟国家间移民是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的一部分,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国家间关系密切相连。与国际移民大潮相似的是,地区内移民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非法移民现象,30%~40%是通过非法的渠道。东盟成员国不同程度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其中以泰国和马来西亚最为突出,如2005年两国共接纳了300万非法移民,是当时亚洲容纳非法移民最多的两个国家。[103]2014年泰国有200多万外劳,其中160万非法移民参加登记,[104]2015年马来西亚383万外劳中非法移民达170万人。[105]非法移民已成为东盟不容忽视的一个既存事实,但与这一问题严重性不对等的是,其获得的认识是滞后的、治理是缺失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效果不理想。地区层面缺乏一个综合的移民应对机制,使得非法移民现象没有得到遏制,负面影响持续存在。
当前大多数的国际移民发生在地区层面,尤其是在同一个地区的国家之间,地区因而构成移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单元。在所有国际移民中,有1/3发生在地区内部;除欧洲外,大多数移民行为属于南方人口外流,发生于南方内部,很多是在南—南流向的背景之下。[106]当前,国际移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全球性与区域(地区)性迁移模式的交叉。经济因素是基本推动力,移民的区域化模式是指那些在地理位置上临近的迁出国与迁入国之间的人口迁移。移民区域化模式的优势在于社会形态的相似性和聚集性,迁移后的生活方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一般也不会产生文化层面的冲突。[107]从地区来看,移民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等目标地区,对来源地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逆向流动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移民的平行流动关注不够。[108]198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关于非法移民专题的国际研讨会分析了不同地区非法移民现象的特征,强调了需要在地区层面对其进行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移民研究除对欧盟关注较多外,对其他地区的关注不多。[109]移民治理(migration governance)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对欧盟移民治理的综合研究成果较为丰厚,而对其他地区的移民治理研究依然薄弱。
东盟成立以来经历了地区内移民流动的快速发展,从学术及决策的视角构成了移民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国家间人口和经济差距的扩大意味着其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但其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长期要素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也没有转化为地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一部分。在地区一体化背景下,非法移民问题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构成了研究东盟(东南亚)国际移民问题的一个新视点,也是理解成员国政治及地区国际关系的一个切入点。当前以东盟域内非法移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对地区层面非法移民事实的阐述,思考如何构建适当的地区治理框架;以东盟的特殊性进一步丰富对国际移民问题、区域主义及移民治理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支撑。
(二)现实意义
当代东南亚是劳动力移民程度较高的地区。国家间不均衡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不同、大规模非正规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邻国间跨界的便利化和强大的族群联系、发达成员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其明显证据之一就是区域内部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涉及劳动力的人口流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移民促进了经济和社会转型,传播了新的思想观念等,是整个东南亚地区影响最突出的转型之一,非法移民是其中相伴随且逐渐增长的现象。对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有助于认识该地区移民问题研究中的症结和利弊得失;在反思现存非法移民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相对可能、合理的分析框架,使其负面影响最小化,从而促进成员国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及地区的一体化进程,这对来源国和目标国也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
东盟域内的非法移民问题是亚太乃至全球非法移民系统中一个显著而特殊的案例,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独特性;该地区非法移民的治理构成国际移民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东盟治理中一个亟待关注和大有可为的领域。由于特定背景的差异,当前还没有一个最好的移民实践案例适合于所有或者大多数来源国和目标国,除东盟外,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同样受非法移民问题的困扰。东盟的非法移民研究是全球治理国际移民的一个案例,国际规范框架的鸿沟不能单独在地区层面解决,但是地区层面的进步可以取得国际的影响。研究东盟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东盟域内非法移民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盟经历了显著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变革,劳动力移民和外国工人的雇佣成为该地区国家政治议程中的关键议题及逐渐增多的各种冲突意见的焦点。移民在地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从实际规模还是从数量来看,东盟域内移民以劳动力移民(经济移民)为主,这吸引了决策者及移民研究者的注意,也出现了相关的政策应对机制。
国外对东盟移民问题的研究涉及移民贸易和投资、移民和发展、移民趋势和模式、动因和结果、移民政策、人权、女性移民、高技术和专业人才迁移、难民/被迫移民等,这些议题之间还彼此交叉。其中,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相对集中在经济移民、高技术与低技术劳动力移民、合法与非法移民、婚姻与家庭移民、入境移民及定居、回归移民、移民管理、自愿移民及被迫移民(包括人口贩卖、难民问题和国内流离失所者)和移民性别化等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地区内部移民的历史与现状、原因及影响的多方面分析;在空间范围上,或把东盟置于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广阔范围内或是次区域的移民系统内,或关注单个国家的移民问题。东盟移民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缺陷是,缺乏从地区层面进行政策及决策的分析,经常将其合并到更大的亚洲、亚太或混合的东南亚和东亚次地区的研究中。[110]而从案例研究来看,主要以个别国家为主,其中对菲律宾的研究最多,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的研究最少。在学科方面,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地理学是运用最频繁的学科,其中与经济学相关的议题最多。
东盟域内非法移民获得的关注和研究远远少于合法移民,普遍将其作为东盟移民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突出特征之一,或是影响发展的一个负面因素及对目标国和地区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性分析。从现有的研究内容看,一是涉及对东盟域内非法移民现状的描述,包括流向、构成,其中注重对该地区人口贩卖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湄公河地区,并将其定性为有组织的跨国犯罪;二是对东盟域内非法移民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三是案例研究多以非法移民目标国为对象,对东盟非法移民的研究首先开始于马来西亚和泰国,或是将目标国之间进行对比;四是对非法移民的治理研究,普遍认为东盟的治理落后于非法移民的发展,东盟国家看待非法移民主要基于主权和安全的视角,安全成为移民治理的主要出发点,强调用地区的机制进行治理。
总体上,国外对东盟移民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非法移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包含在相关议题的研究中,但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议题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总结,对非法移民根源的探究也放在一般移民的原因分析之下,没有突出该地区非法移民产生的独特性。非法移民首先是对国家层面有影响,其次是对地区层面,国外的现有研究没有把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作为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单元,也缺乏从地区层面进行的综合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东盟的研究中,移民不是个主要议题,研究成果不多,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关于劳动力移民的研究。如陈宁《东南亚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东南亚》1998年第2期)是国内较早关注东南亚地区劳动力移民的文章,该文描述了东南亚地区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和特点、目标国的移民政策,认为外籍劳工已成为该地区的一个敏感问题和挑战,需要来源国和目标国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吴前进《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流动——以1990年之后的东南亚五国移民为例》(《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通过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五国移民流向、特征与问题的阐述,总结全球化进程中移民流动对来源国、目标国和地区的影响。曾少聪《东南亚的国际移民与民族问题》(《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从民族问题的角度研究移民对目标国族群关系的影响,以及目标国对移民采取的融合政策。部分成果突出了该地区移民潮中的女性化特征,如田禾《东南亚流动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评》(《当代亚太》1998年第12期)、佟应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女性跨国流动的特点与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二是对非法移民的案例研究,包括国别案例及非法移民类型的案例。在国别案例方面,如文峰《浅议马来西亚的非法移民问题》(《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认为马来西亚采取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措施应对非法移民,但是效果不佳,应该摆脱单一的思维形态而采取多维的视角;林梅《马来西亚的印尼劳工问题》(《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认为印度尼西亚劳工特别是非法劳工的增加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在非法移民类型的案例方面,周聿峨、阮征宇《东南亚人口走私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影响》(《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认为人口走私已成为该地区发展最快的跨国犯罪活动,需要东南亚及相关国家采取共同措施加以应对。
三是对探索移民治理的研究。如沈燕清《分权化背景下的印尼海外移民治理研究》(《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1期),认为在分权化背景下,印度尼西亚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移民治理法规,但改革自身的缺陷导致海外移民治理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吴琳《东南亚移民危机与移民治理:从“安全化”到“区域化”》(《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5期)认为在移民区域治理上,产生了国家层面的“安全化”行动与地区层面的“区域化”进程并存的发展态势;但在区域化进程中存在治理维度失衡、政策行动上共识缺乏和能力制约等方面的挑战,未来的趋势需要突破各国的“安全化”模式,加强多边合作。
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研究的现状可总结为:一是对东盟非法移民问题本身的研究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议题,而是包含在劳动力流动议题中,缺乏整体描述,国内研究相比国外研究显得过于单薄,只有零星的涉及;二是缺乏对东盟地区政策及决策的分析,通常将其合并到亚洲、亚太或混合的东南亚和东亚次地区的研究中,没有突出地区层面的政策意义;三是将非法移民治理纳入移民治理的范畴,导致(非法)移民治理研究混同于相关政策研究。本书拟以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的不足进行补充性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东盟域内的非法移民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陈述问题,即完整客观地呈现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的图景,廓清东盟何以是个非法移民的“重灾区”,主要是梳理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的发展脉络、实际规模、构成及影响。非法移民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规模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影响,区域内部大规模非法移民的流动对东盟成员国、地区国际关系及移民个体/群体产生了经济、社会安全、政治及人权方面的综合影响。二是分析问题,即非法移民何以成为东盟的“结构性难题”,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东盟域内大规模的非法移民,对根源的分析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探讨。三是解决问题,在国际移民治理的大背景下,东盟域内非法移民在国家、双边及地区三个层面上得到了不同应对和治理,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预测非法移民的发展趋势,以地区视角思考如何构建适当的地区移民治理机制,实现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移民收益的最大化。问题的真实存在是研究的前提,本书以事实的阐述和分析为基点,以探究可行的治理途径为归宿,将遵循以事实阐述—反思现有治理—探索新途径为主的逻辑思路。
(二)研究方法
在移民研究中,研究手段和方法日趋多样化。传统手段包括抽样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新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如人类学、跨时间纵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也获得了广泛使用,个体、家庭、网络、地区和国家,是一整套常用的研究定位单位。[111]从方法论的角度,可将移民研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宏观经济计量学(macroeconometric)分析,在综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跨国对比;第二类是微观经济计量学(microeconometric)分析,通常使用调查数据研究个别国家;第三类是描述性的案例研究,倾向于以政策为研究中心。以上三类的划分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移民现象,宏观经济计量学分析是个全面的途径,宏观数据可以对移民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移民的程度、趋势、模式、动力和结果),但在解释移民动机和进程方面不够,微观经济计量学则填补了这一空白,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和阐明诸多的理论机制并促进对不同移民政策影响的理解。[112]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对问题进行客观描述;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交叉学科分析法。移民问题是个涉及内容广泛的学科议题,书中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借助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描述事实也追求因果解释。本书对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在深入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导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尽可能减少价值判断对研究本身的影响。
多层面分析法。书中既有宏观的描述,也有微观层面的探讨。东盟域内非法移民问题在参与行为体上包括国家、地区及移民个体/群体,对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也表现为不同层面的不同内容,治理措施上也同样涉及国家、双边及地区三个层面。
个案比较分析法。书中既分析个别国家的案例,也将个案研究与整体分析相结合。非法移民的最直接影响对象是目标国,而首先对非法移民采取应对措施的也是目标国。在“东盟域内非法移民的治理与评估”一章中,对三个目标国(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治理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