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5~2019)
- 王蓉主编
- 5727字
- 2025-04-08 17:55:33
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魏易[1]
(2018年1月)
自2005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改变。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来看,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达到了4.3%,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2013)。到了201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31396亿元,占GDP比例为4.22%,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7%。另外,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16年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为7492亿元,占GDP比例为1%。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统计存在偏重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问题,缺乏对私人教育投入的统计。以2016年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构成为例,其中事业收入占83.8%,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占2.7%,捐赠收入占1.1%,其他占12.4%(肖捷,2017)。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对全球200多个国家近10年的教育经费数据所做的一项研究,其中超过60%的国家因缺少私人部门教育支出的数据,尤其是家庭教育支出数据,而低估了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经费总投入(UNESCO-UIS,201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市场力量的发展,私人教育投入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同时,随着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由此可能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为了对全国的教育投入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经费数据,也需要知道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CIEFR-HS)。此次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的第一轮调查覆盖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外的29个省363个县,共涉及40011户127012个家庭成员,其中农村12732户,城镇27279户,0~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4万人。与2016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比较显示,此次调查的各学段在校生所占比例接近官方统计数据。调查内容包括0~3岁幼儿早教、3~6岁幼儿入园情况、6~16岁以及16岁以上在校生的在读情况、入学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补贴。其中,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包括校内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两部分。本文将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介绍有关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几个主要发现。
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
1.家庭教育支出是全国教育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本次调查数据估算,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元,占2016年GDP的比重达2.48%,远高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1.01%的结果,总量上相当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0%。由于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统计存在偏重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问题,缺乏对私人教育投入的全面统计,根据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GDP占比得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判断是值得商榷的。
2.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根据调查数据,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3936元,城镇1.01万元。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全国平均为6556元,农村为3155元,城镇为8105元;小学阶段全国平均为6583元,农村为2758元,城镇为8573元;初中阶段全国平均为8991元,农村为4466元,城镇为1.1万元;普通高中全国平均为1.69万元,农村为1.22万元,城镇为1.82万元;中职全国平均为1.07万元,农村为9061元,城镇为1.14万元。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不仅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地区和城镇内部也存在差异。以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例,按照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东北部地区最高,为1.1万元;西部地区为5567元,为东北部地区的一半左右;东部地区为8657元;中部地区为6382元。在城镇内部,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为1.68万元,二线城市为1.12万元,其他城市为7037元,不到一线城市的一半。
3.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在城乡间和家庭之间存在差异
本文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是指每生每年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13.2%,其中农村为10.6%,城镇为14.3%。分学段来看,学前阶段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10.7%,农村为8.4%,城镇为11.7%;小学阶段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10.4%,农村为7.5%,城镇为11.9%;初中阶段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15.2%,农村为13.6%,城镇为16%;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26.7%,农村为30.9%,城镇为25.6%。
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家庭一年的消费总支出水平将家庭从低到高分为四组,消费水平最低的一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为14.7%,接近全国平均的城镇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第二组家庭平均为10.8%,第三组为11.6%,消费水平最高的一组家庭为11.9%。接下来,按照孩子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将家庭分为五组,分别是母亲没上过学的家庭、母亲小学毕业或小学肄业的家庭、母亲初中毕业或初中肄业的家庭、母亲高中毕业或高中肄业的家庭以及母亲大学及大学以上毕业的家庭。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根据母亲受教育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10.2%、10.1%、10.8%、12.6%和16.1%,总体上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见图1)。

图1 义务教育阶段分城乡和家庭背景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根据家庭一年的消费总支出水平将家庭分为四组,最低的一组家庭生均学前教育负担率为16.6%,最高的一组为8.8%。家庭消费水平处于中间的两组负担率接近平均水平,依次为11.2%和11.4%。按照孩子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来看,从没有上过学到大学及以上毕业,学前阶段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依次为8.1%、10.5%、9.2%、10.9%和12.9%。

图2 学前阶段分城乡和家庭背景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
再来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费水平从低到高分为四组,负担率依次为42.1%、31.1%、25.4%和22.1%。按照孩子母亲受教育水平从低到高,负担率依次为33.5%、26.2%、26.5%、24.8%和24.6%。

图3 普通高中阶段分城乡和家庭背景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
可以看出,一方面,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差距拉大,学前阶段最低和最高两组家庭之间相差7.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阶段相差达20个百分点。而这一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较小,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确实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减少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家庭对教育也存在差异化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随之增加。学前阶段也存在相似的趋势。与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普通高中阶段的家庭生均教育负担率主要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和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占比越低。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在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开始分化,而普通高中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相对趋同。
二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结构
1.家庭校内外支出占比
此次调查重点关注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两部分。校内支出主要包括学费、杂费和其他选择性、扩展性收费。校外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线上线下向机构或者个人购买的教育类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学科类、兴趣类校外培训。在学前阶段,家庭生均校内支出占生均教育支出的88.8%,校外支出占11.2%。小学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占38.3%。初中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占32.5%。普通高中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占26.7%。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较高,在1/3左右。此外,城乡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而地区之间和城镇内部差异不大。以小学阶段为例,生均校内支出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为2957元,占38.3%。分城乡来看,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分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地区来看,校外支出占比差距不大。最高的东部地区为42.1%,最低的中部地区为34.1%,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7.2%和36.3%。从城镇内部来看,差异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线城市分别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为38.8%。
2.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参与情况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为48%,参与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5616元,根据各学段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教育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亿元。在小学阶段,学科类和兴趣类校外教育支出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阶段占81.3%,普通高中阶段占87.3%。可以说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校外教育上面。从学科类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37.8%,其中农村为21.8%,城镇为44.8%(见表1)。分地区来看,东北部参与率最高,平均达60.8%。东部和中部地区相近,西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上学期间每周平均参加5.4小时,时间最长的省份超过每周7小时,时间最短的省份每周低于3小时。暑假期间每周平均参加14.8小时,时间最长的省份超过每周25小时,最低的每周低于10小时。虽然平时农村和城镇的差异不大,但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高于城镇地区的13.7小时。从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费用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平均为5021元。小学阶段费用为4139元,初中为5426元,高中为6288元。农村费用为1580元,城镇为5762元。
表1 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

从兴趣类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21.7%,其中农村为5.4%,城镇为29.0%(见表2)。上学期间每周平均参加3.5小时,暑假期间每周平均参加7.4小时。参与兴趣类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3554元,农村为1692元,城镇为3694元。无论是从参与率、参与时间还是费用上,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选择校外教育方面,以学科和应试为主。此外,从家庭背景来看,不管是学科补习还是兴趣班,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参与率均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在提高。
表2 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教育参与率

三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就读情况
1.分地区和家庭背景的民办学校就读学生占比
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公/民办学校的分布情况的分析显示,全国学前阶段平均有56.8%的学生在民办幼儿园,小学阶段这一比例为7%,初中阶段为9.5%,普通高中为8.3%。中部地区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民办学校学生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各学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北部和东部地区随着学段的不同在平均水平上下浮动。相对城乡差异,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的城镇内部差异更大。在学前阶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读于民办幼儿园的学生所占比例越低。小学和初中阶段,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读于民办初中的学生所占比例越高。普通高中阶段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占比呈现类似U形:二线城市相对较低,而在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占比稍高。
按照家庭全年消费总支出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四组,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水平越高的组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比例越高。在小学阶段,经济水平最低的一组为4%左右,最高的一组接近10%;在初中阶段,最低的一组为5%左右,最高的一组接近16%。在学前和高中阶段家庭经济水平和就读民办学校的比例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在学前阶段经济水平最低的一组家庭就读民办学校学生占比接近64%,而最高的一组为60%左右;在高中阶段,经济水平最低的一组占比为11%左右,而最高的一组占比为9%左右。
2.分学段和家庭背景的民办学校收费
除了公/民办学校之间收费的差异,民办学校内部在收费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无论在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家庭经济水平越高的学生就读的民办学校收费越高。从公/民办学校的收费差异来看,学前公办幼儿园为6300元,民办为7900元;小学公办为2751元,民办为7367元;初中公办为3191元,民办为13000元;高中公办为6582元,民办为14106元。学校收费不仅仅包括学费,还包括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代管费,还包括其他选择性收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也并不是完全免费。可以看出,学前阶段公/民办学校收费差距不大,高中阶段民办为公办的两倍左右,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为公办的三到四倍。除了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差异,民办学校内部在收费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按照收费高低将民办学校分为四组,最低一组不足1000元,最高一组超过2万元。如果分学段来看,高中阶段的差异更大,收费最高的一组民办学校超过5万元(见图4)。

图4 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就读民办学校的比例和民办学校收费(分家庭经济水平)
从不同家庭的学生就读的民办学校收费来看,趋势较为明显和一致。无论在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家庭经济水平越高的学生就读的民办学校收费越高。用学校收费水平来大致衡量民办学校的质量,可以发现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就读民办学校或许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就读民办学校可能是出于对学校教育的差异化需求。调查询问了家庭选择民办学校的理由,经济水平最低的一组家庭有超过72%的回答是没有办法进入公立学校,只能去民办学校;而经济水平最高的一组家庭有61%左右认为可以去公办学校,但选择了更好的民办学校。
四 小结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开始减少并趋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趋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就越大。一方面,当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会转而到私人教育市场上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当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公立学校更加偏向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导致一些家庭对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满足。如果当地的私立学校较为发达,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转而选择将子女送到私立学校就读,从而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服务人群的日渐分化。如果可选择的私立学校有限,这些家庭也有可能选择将子女送到课外补习班,从而导致不同家庭在学校教育之外获得的市场教育资源的分化。目前我国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其范围和程度如何?北大财政所希望借助该研究将我国家庭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支出的“盖子”揭开,分析在公共教育资源和私人教育资源的双重配置机制下不同家庭所面临的机会和选择,以及市场化的教育供给主体对体制内学校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动相关的学术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201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肖捷,2017,《国务院关于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712/t20171225_2787543.htm。
UNESCO-UIS. 2016. “The Real Costs Revealed Through National Education Accounts. Canada.”
[1] 魏易,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