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地上的西农印迹: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合阳实践
- 贫困治理研究课题组
- 23字
- 2025-04-08 14:53:10
第一章 农技推广助力乡村脱贫的实践历史与时代担当
第一节 “一麦相承”为苍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于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设立了农村事务处,后改称为农业推广处,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建校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农”发展为己任,积极推进科教体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
在过去的86年里,学校积极承担国家赋予的减贫使命,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农民能够吃饱饭、吃好饭贡献了“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这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麦”相承、生生不息的育种事业发展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赵洪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代小麦育种专家,是我国小麦杂交育种技术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堪称我国小麦杂交育种的“一代宗师”。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洪璋出生于1918年,是河南淇县人。1936年,他考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40年,他完成大学学业被分配到陕西大荔农事试验站工作。1942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兼农场主任沈学年教授将赵洪璋调回学校任教。1955年,37岁的赵洪璋以副教授的身份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同时,他还是第一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知识分子,被同辈人称为“赵劳模”。
赵洪璋院士带领团队先后主持选育并推广了“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四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良小麦品种,不断提高了我国小麦的生产水平,创造了小麦育种的多个“第一”:“碧蚂1号”创造了我国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的第一;“丰产3号”开创了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的第一;“矮丰3号”创造了我国小麦大面积推广矮秆小麦的第一;“西农881”开创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第一。他培育的小麦品种在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到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斤。其中,“碧蚂1号”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仅1959年的推广种植面积就有9000余万亩,创下迄今为止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
在赵洪璋院士培育、推广的小麦品种中,“碧蚂1号”的意义最为重大。“碧蚂1号”培育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于三年困难时期,将小麦的亩产从一两百斤提高到三四百斤,为老百姓度过饥荒时期,从根本上巩固国家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毛主席赞誉为“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1]。
赵洪璋院士扎根杨凌,他认为杨凌三道塬的地貌和气候是小麦得天独厚的育种条件,培养出的小麦能够适应全国大部分的地区,品质佳,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他终生热爱小麦育种事业,将小麦育种视作生命,从“碧蚂1号”到“西农881”,他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小麦育种事业,他常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麦就是我的命。离开了小麦,我的命也就快了。”他毕生创造的小麦育种理论和推广实践成果为让农民吃饱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不仅如此,赵洪璋院士还培养出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包括世界上首次发现小麦特异材料“小麦返白系”的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原所长李丕皋;农业部原副部长、民建中央原副主席路明;三秦楷模王辉;加拿大农业部研发中心研究员严威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研究员等。[2]
李振声评价赵洪璋院士时说,“赵洪璋院士学习起步为农民,工作落脚为农民;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赵洪璋院士逝世时,“为他送行的那一天,来了几千人,许多都是自发赶来的农民,数不清的挽幛落款是‘人民’”。[3]
李振声也是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931年,是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56年,李振声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从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到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杨凌)(1999年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工作了31年。
初到杨凌工作,他就遇到了小麦条锈病的大爆发。小麦条锈病又被称为“小麦癌症”,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和危害程度重等典型特征,容易造成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绝收。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和他的团队克服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等困难,将偃麦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转移到小麦当中,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其中,“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当时,在黄淮流域冬麦产区,农村流传着一句民谣:“要吃粮,种小偃。”
他还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单体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李振声因为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突出成就,被赞誉为“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他于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在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时说:“赵洪璋院士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还介绍说,在他选育“小偃”系列品种时,曾经借鉴赵洪璋的育种方法,从组合中选出了“小偃六号”和“小偃五号”两个品种,后来发现“小偃五号”抗病性没有“小偃六号”好,于是果断停止了对“小偃五号”的推广,而“小偃六号”后来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4]
王辉教授出生于1943年,陕西杨凌人,大学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1973年,王辉毕业留校被分配到赵洪璋院士门下做研究助手。1977年,王辉开始主持西北农学院的小麦育种工作。经过持续的努力,他先后主持育成“西农84G6”“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等小麦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3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
“西农979”是王辉教授历时18年选育而成的,具有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优异特性,十分适宜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种植。“西农979”主要针对小麦生产中优质强筋品种短缺和赤霉病日益严峻两大突出问题,以特色种质为基础,高产优质抗病为目标,运用渐进聚合的育种手段,将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聚为一体,成功选育而成。在河南省大力推广种植的“西农979”获得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说这个品种的小麦不倒秆、产量高,磨出的面又筋道又白,好吃。
2012年,“西农979”在河南驻马店创造了百万亩单产超千斤的纪录,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为陕西关中和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实际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5]
“没有万古长青的良种,育种家没有终止的工作。”王辉认为“育种家的希望总在下一个良种”,他继“西农979”后又成功选育出增产潜力巨大的“西农165”和“西农822”。而他退休后才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西农585”更被其寄予厚望:“这是强筋小麦,抗病性和抗倒伏性更佳,未来一定能够取代‘西农979’。”
凭借在育种领域的突出成就,王辉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王辉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5年,王辉入选“陕西好人榜”和“中国好人榜”。2019年,王辉教授主持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赵洪璋、李振声和王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领域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边还有很多小麦育种和推广事业的践行者,比如后文会提到的扎根渭北平原的李立科教授。而从赵洪璋到李振声、王辉,再到年轻一辈的育种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育种事业不断在传承中发展。育种,解决的不仅是品种和产量问题,还有品质和质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里的扶贫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增收是实现广大农民脱贫的第一推动力。以小麦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为毕生事业的科教人员只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践行“经国本,解民生”使命的一个缩影,为扶贫贡献西农智慧和力量的历史征程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全国整体层面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要肩负更大的使命,要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继续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要为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产业兴旺而持续奋斗,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减贫工作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