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年祭

建安四年元日,汉中郡治的天汉台上飘着细雪,青铜铸的四神灯台在风中明灭,将“汉宁”大旗上的朱砂字迹映得忽红忽暗。张鲁身着玄色祭服立在坛前,望着台下排列整齐的三百祭酒——他们头戴鱼尾冠,手持桃木笏板,腰间所佩并非刀剑,而是五斗米道特有的“斩邪符”木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自张鲁据守汉中以来的第七个元日,亦是马腾借粮、法正使荆后的首个开年大祭。

卯初时分,祭祀便已开始。太牢之礼摆上社稷坛,三牲头颅朝着长安方向,牛首眉心点着朱砂,羊首两角缠绕五色丝绦,猪首口中衔着新收的麦穗——这是张鲁特意吩咐的,既合周礼,又暗合五斗米道“敬天惜粮”的教义。当主祭祭酒敲响青铜柷敔,三百名乐工齐奏《云门》之乐,乐声混着松烟香气升入云端,惊起数只栖息在古柏上的寒鸦。坛下众臣按爵位列队,阎圃捧着玉琮,杨柏捧着玄圭,依次向天地祖先献上贺表,表文末尾皆以“愿汉祚复兴,五谷丰登”作结,声音在空阔的台地上回荡,惊起池面薄冰轻颤。

祭祀毕,便是群臣朝贺。张鲁走下九级石阶,坐上玄玉雕琢的主位时,瞥见廊下堆积的贺礼:陇右商人献的波斯琉璃盏在雪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巴郡夷帅送来的犀角雕成辟邪形状,最显眼的是南阳客商托法正带回的织金锦缎——虽知法正此刻正在荆襄风雪中赶路,张鲁仍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那匹绣着云雷纹的蜀锦,锦角处绣着极小的“荆”字,不知是刘表所赠,还是法正自己置办的。

午初开宴,天汉台下设席百张,每张案几上摆着五斗米道特制的“太平酒”,酒坛以糯米浆封泥,封泥上印着道教符文。张鲁举杯致辞时,特意提到了在外的杨任、庞德等将领:“待春风化雪,诸位将军便能带着西凉战马归来,那时咱们再痛饮此酒!”话音未落,阶下祭酒们便齐声高呼“替天行道”,声浪震得梁上积雪簌簌而落,恰好落在首席阎圃的酒盏中,惹得这位素日严肃的左祭酒也莞尔一笑。

酒过三巡,乐工们奏起楚地传来的《阳春》曲,几名巴渝舞女踩着节拍入场,腰间铜铃与舞步相合,在寂静的雪天里格外清亮。张鲁望着舞女们头上的银饰随舞姿晃动,忽然想起法正临行前说的话:“刘表虽好空谈,却最重礼法,待元日祭祀后,必能寻得间隙进言。”算算时日,法正此刻应已过了武当山,不知那二十精骑是否能抵得住荆襄的湿冷?正出神间,阎圃悄悄递来眼色——这位跟随他多年的谋士最懂主公心思,知道张鲁虽表面从容,心中却记挂着荆襄的外交与西凉的战局。

“诸位尽兴。”张鲁扶着案几起身,雪白的道袍下摆沾满酒渍,“本君昨夜观星,见天枢星微芒,需入静室焚香禳解。”众人连忙起身相送,在两名黄冠弟子的搀扶下走向后殿,殿角铜铃随他的步伐轻响,惊起一只蹲在灯台上的狸奴,踏翻了一盏尚未燃尽的灯油,火苗“噗”地窜起,映得张鲁的背影忽明忽暗。

后殿回廊里,积雪压弯的梅枝垂到石径上,张鲁却无暇欣赏这景致。他解下沉重的祭服,换上轻便的葛布衫,对着铜镜整理鬓角时,才发现不知何时添了几根白发。窗外传来宴饮的喧哗声,夹杂着某位列席者即兴赋的《元日诗》,字句间皆是歌功颂德之辞,唯有风中飘来的松涛声,依旧带着秦岭深处的冷冽。

这一场热闹的开年宴,既是安定人心的仪式,亦是暂避世事的港湾——待明日破晓,他又要面对堆积在案头的军报,沉甸甸压着汉中的未来。

廊下传来更鼓,已是未时三刻。

张鲁准备趁着这个年节使用之前夺取上庸、阴平、武都三郡的召唤次数。

三次召唤全部使用。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杨业。”

“杨业,统帅:95,武力 92,智力:85,政治:70。”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郭逵。”

“郭逵,统帅:88,武力:75,智力:82,政治:68。”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韩琦。”

“韩琦,统帅:85,武力:60,智力:90,政治:95。”

听到召唤出来的是这三人张鲁甚是欢喜。

先说韩琦,入仕后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预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去世后神宗为他立谥号“忠献”。

受后世演绎影响在这三人里杨业的名声无疑是最大的,杨业自幼洒脱侠义,擅长骑射,成年后,他辅佐北汉刘崇,因骁勇善战而闻名,号为“杨无敌”。后辽军十万大军进攻雁门关。杨业率领数千骑兵,从西陉绕到雁门关北口,与潘美部正面夹击辽军,大败敌军。直至雍熙北伐,杨业随军出征。由于监军王侁的威逼,杨业被迫率军出战,最终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

最后说一说这郭逵,其尤其擅长山地作战,平定湖北溪蛮彭仕羲叛乱后又征讨交趾李乾德。

“植入身份:韩琦为宿主麾下祭酒,杨业、郭逵二人为军中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