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三载,长安城西市。
暮春的风裹挟着槐花香穿过熙攘的街巷,程砚舟一袭半旧的靛蓝长衫,在古董摊贩间缓步穿行。他今年二十有八,出身寒门,三年前进士及第,如今在礼部任从六品员外郎,是个清闲却无实权的官职。
“程大人又来寻宝?“一个卖铜器的商贩笑着招呼。
程砚舟微微颔首,指尖拂过摊上一尊生满铜绿的酒樽。他自幼酷爱古物,这爱好在他入仕后愈发强烈。或许是因为那些沉默的古物不会如官场同僚般,对他这寒门子弟暗含轻视。
转过几个摊位,程砚舟忽觉一阵阴风拂过后颈。他循风望去,见西市最偏僻处有个从未见过的摊位——一张褪色靛蓝布上零星摆着几件器物,摊主是个佝偻老者,面色青白似久病之人,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这位官人,可要看看老朽的珍藏?“老者声音嘶哑如砂纸摩擦。
程砚舟不由自主地走近,目光被布上一支铜管吸引。那铜管长约一尺,通体幽绿,表面刻满细密符文,一端形如喇叭,一端尖若麦芒。
“此物何名?“程砚舟伸手欲取。
老者枯瘦的手却先一步按住铜管:“官人慎触。此物名'幽冥耳',乃前朝方士以地府铜精所铸,能听阴阳两界之声。“他凹陷的眼窝中闪过一丝诡异光芒,“老朽得之于终南山一古墓,墓主乃是被此物所害。“
程砚舟失笑:“老丈何必危言耸听?不过是件古器罢了。“
“三十两纹银,不二价。“老者松开手,“不过官人需谨记:此物用后需以朱砂画符封口,置于高处,万不可夜半倾听。“
程砚舟月俸不过十五两,这价钱着实不菲。但铜管上那些蜿蜒符文仿佛有魔力,让他鬼使神差地掏空了钱袋。
回到崇仁坊的宅院,程砚舟径直走向书房。这宅子是他在升任员外郎后赁下的,虽不宽敞,却胜在清静。书房东墙有根突出的木钉,正好悬挂铜管。
“老爷,晚膳备好了。“管家赵德在门外轻唤。
程砚舟正欲应答,忽见铜管无风自动,细端转向房门方向。他鬼使神差地将耳朵凑近——
“老爷近日愈发沉迷这些古怪物件,夫人若在世,定要忧心了...“赵德的心声清晰传入耳中。
程砚舟惊得踉跄后退,铜管却如活物般微微调整角度,追着他的耳朵。他强自镇定地应了声“知道了“,待脚步声远去,才敢再次靠近铜管。
“竟真能窃听人心...“他喃喃自语,既惊且喜。在礼部这些年,他因出身寒微屡遭排挤,若能有此异能...
次日清晨,程砚舟顶着两个黑眼圈上值。昨夜他听了整晚铜管,不仅知晓了邻居隐私,更窃听到几位朝中大员的秘密。最令他震惊的是,铜管竟能预知未来——他听到礼部侍郎三日后将被御史弹劾的消息。
“程员外今日气色不佳啊。“同僚刘主事迎面走来,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
程砚舟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的小铜管——这是他今早特意带的缩小仿制品,真品仍挂在书房。通过铜管,他清晰听到刘主事心中盘算:“这寒门小子近日颇得侍郎青睐,得想个法子...“
“刘大人。“程砚舟忽然开口,“下官听闻户部赵郎中与尊夫人是远亲?“
刘主事脸色骤变:“你...你从何处听来?“这事若传出去,他借夫人关系谋私的勾当就瞒不住了。
程砚舟笑而不答,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铜管不仅能听当下心声,竟还能挖掘记忆深处的秘密!
此后三月,程砚舟如鱼得水。他通过铜管预知官员升贬,适时站队;窃听上司喜好,投其所好;甚至挖掘同僚把柄,防患未然。天宝四载春,礼部侍郎果然被弹劾去职,而早有准备的程砚舟竟破格升任礼部郎中,成为朝中新贵。
铜管被移到了新宅的密室,周围贴满朱砂符咒——这是程砚舟从一本残破道经中学来的,确实能暂时抑制铜管的邪性。但随着他官位越高,铜管的需求也越大。最初三日一听即可,后来须得每日倾听,近来甚至要一日三次才能满足它。
更可怕的是,程砚舟开始听到一些不该存在的声音。
“水好冷...救救我...“
“程大人...你害得我好苦...“
“下一个就是你...“
这些声音不分昼夜地从铜管中渗出,渐渐侵入了程砚舟的梦境。他夜不能寐,形销骨立,眼下常挂两轮青黑。太医诊不出病因,只道是劳心过度。
一个闷热的夏夜,程砚舟从噩梦中惊醒,发现铜管竟自行从墙上脱落,滚到他榻前。他惊恐地抓起铜管想挂回去,却听到里面传来老父的声音:
“舟儿...为父病重...速归...“
程砚舟大惊失色。老父在洛阳老家,已年近古稀,但月前家书还言身体康健。他颤抖着将耳朵贴紧铜管——
“逆子...贪恋权势...不顾老父...“父亲的声音突然变得阴森,“下来陪我吧...“
铜管猛地发烫,程砚舟痛呼一声松手。铜管落地竟立而不倒,细端直指他的耳朵,无数细如发丝的黑气从管口涌出,如活物般向他耳中钻去。
程砚舟连滚带爬逃到书房,翻出所有搜罗来的奇书异志。在一本《开元异物志》残卷中,他找到了答案:
“幽冥耳,又称阴司管,乃前朝妖道取枉死者喉骨熔铜所铸。初用时能窃听阴阳,久则招万鬼噬耳,终成聻物(注:鬼死为聻)。破解之法,唯有...“
书页在此处残缺,程砚舟如坠冰窟。他忽然想起铜管卖家所言“墓主乃是被此物所害“,原来那并非虚言恫吓。
窗外电闪雷鸣,铜管不知何时已立在书案上,管身符文泛着血光。程砚舟想逃,双腿却如灌了铅。铜管中传出无数窃窃私语,渐渐汇聚成一句话:
“听得够多了...该付出代价了...“
程砚舟最后的惨叫被雷声淹没。次日清晨,管家发现书房门窗紧锁,破门而入后只见地上散落着官服,人却不知所踪。墙上铜管依旧高挂,只是表面符文变成了暗红色,仿佛浸透了鲜血。
三个月后,新任礼部侍郎在整理卷宗时,发现一份程砚舟留下的密奏,详述一种名为“幽冥耳“的邪物危害。侍郎嗤之以鼻,将密奏投入火盆。火焰吞没纸页的瞬间,远在崇仁坊的空宅里,那支铜管微微颤动,似在等待下一个好奇的耳朵...
铜管在程府书房静静悬挂了七日。府中下人虽觉老爷失踪蹊跷,却无人敢动那支泛着诡异血光的铜管。直到第八日清晨,管家赵德终于壮着胆子取下铜管,准备随老爷衣物一并下葬。
“这邪物害了老爷,该当毁去。“赵德喃喃自语,却见铜管表面的血色符文竟在阳光下渐渐褪去,恢复了最初的古铜色泽。他鬼使神差地将细端凑近耳畔——
“赵德...你偷拿主家银钱的事...“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管中幽幽传出,正是程砚舟生前口吻。
老管家浑身剧颤,铜管脱手坠地。待他惊魂未定地拾起时,那声音已变成了他死去多年的妻子:“老头子...西市绸缎庄的柳娘子待你不错啊...“
赵德面色惨白,连滚带爬地将铜管锁进老爷的书柜深处。当夜,他收拾细软逃离程府,从此杳无音信。
铜管再次现身是在三个月后的鬼市。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用它换了三斤羊肉,买主是国子监司业周子陵的门客。这周子陵年过四旬,在清要职位上蹉跎半生,眼见同科进士皆已飞黄腾达,心中郁结难解。
“听闻此物能预知祸福?“周子陵在密室中把玩铜管,将信将疑地贴上耳朵。起初只闻风声呜咽,忽而化作朝堂纷杂——他清晰听见宰相与心腹密议:“...周子陵迂腐不堪用,不如外放为州刺史...“
周子陵怒摔铜管,却在三日后果真接到调任岭南的敕书。绝望中,他再次捧起铜管,这次听到的却是吏部侍郎的隐私。一月后,他凭借这些秘密重返长安,升任礼部侍郎,正是程砚舟当年的职位。
铜管的诅咒在周子陵身上重演。他夜夜倾听铜管,官位节节高升,人却日渐枯槁。某个中元节的深夜,周子陵忽从噩梦中惊醒,发现铜管自行滚到枕边,管口渗出漆黑黏液。他战战兢兢地贴上耳朵,听到的竟是程砚舟凄厉的哀嚎:
“周大人...救我...这里好黑...有无数耳朵在听我...“
周子陵惊骇欲绝,翌日便命人将铜管沉入渭河。谁知当夜三更,铜管竟湿淋淋地立在他床头,表面附着水草与淤泥,管中传出无数溺死者的呻吟。周子陵彻底疯癫,在朝堂上胡言乱语,最终被革职查办。
此后铜管几经流转,先后落入贪财的当铺掌柜、求名的落魄书生、争宠的深宫嫔妃手中。每个得主初尝甜头后,都难逃癫狂或横死的下场。最可怖的是,铜管每次重现人间,表面的符文就愈发鲜红欲滴,仿佛吸饱了受害者的精血。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攻破洛阳。乱军洗劫贵族宅邸时,一个胡人士兵在废弃的程府密室发现了铜管。他不懂汉文,只觉得此物精美,便当作战利品献给了安禄山的心腹谋士高尚。
是夜,高尚在营帐中把玩铜管,听到里面传来大唐君臣的密议。他如获至宝,凭借这些情报为叛军屡立奇功。直到某个雪夜,高尚在铜管中听到安禄山与亲信的对话:
“...高尚这汉人不可全信...“
“...待攻下长安便除之...“
高尚惊怒交加,当即决定叛归朝廷。他携铜管出逃,却在黄河渡口遭追兵截杀。垂死之际,他将铜管抛入滚滚黄河,狞笑着咽下最后一口气:“既然我得不到...“
铜管在河底沉浮,被暗流冲入一条地下暗河。这里水寒刺骨,不见天日,正是铜管最初被铸造的地方——千年前,某个方士在此设祭坛,取九十九个冤死者的喉骨熔铸成器,妄图窃听天地奥秘。如今铜管归来,管身符文在黑暗中发出幽幽血光,仿佛无数只眼睛缓缓睁开。
暗河水流忽然湍急,将铜管冲入更深的裂隙。在绝对黑暗中,铜管第一次发出了声音——不是传递他人的秘密,而是它自己的低语:
“还不够...还要更多耳朵...“
裂隙最深处,隐约可见无数白骨堆积成山。每具骷髅的耳骨都异常发达,耳洞扩张成可怖的黑窟窿。铜管轻轻落入骨山顶端,符文的光芒渐渐熄灭,等待下一次河水的涨落,将它重新送回人间...
河底暗流涌动,不知过了多少年月,一场地震撕裂了地层,暗河改道,铜管随着喷涌的地下水重见天日。它被冲进一条乡间小溪,让一个浣衣的村妇捞了起来。那妇人四十出头,脸上刻着劳苦的皱纹,双手粗糙如树皮。她将铜管在阳光下端详,看到那些暗红的符文,以为是某种值钱的古董。
“柱子他爹的病,或许能换些银钱抓药。“她喃喃自语,将铜管裹进粗布衣衫带回了家。当夜,她男人高热不退,村中郎中来看了直摇头。妇人绝望中忽然想起那铜管,鬼使神差地将其贴在耳边——
“村东柳树下...三年前埋的陶罐...“一个沙哑的声音从管中传出,“里面有祖传的犀角...“
妇人惊得差点摔了铜管,但救夫心切,还是按指示去挖。果然找到一个陶罐,里面除了犀角,还有几块碎银。她用犀角粉退了丈夫的高热,却开始夜夜梦见一个没有脸的男人站在床前,耳朵大得离谱,几乎垂到肩上。
铜管被藏在灶台下的暗格里,直到他们十岁的儿子柱子偶然发现。这孩童天真烂漫,将铜管当作号角玩耍,常在村口老槐树下吹响。奇怪的是,铜管明明没有出声,村里的狗却会齐声狂吠,夜夜不息。更诡异的是,柱子开始说些他不可能知道的事——谁家媳妇偷汉,哪户老人藏了私房钱,甚至预言了村头李家的母猪一胎生了十三只崽。
“柱子被狐仙附体了!“村里流言四起。族长带人来驱邪,却在柱子房中发现了那支铜管。老族长见多识广,认出这是邪物,命人用黑狗血浸泡后深埋。当夜暴雨如注,埋铜管的地方塌出一个大坑,管身不翼而飞。而柱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常常半夜惊醒,说听见地底下有人说话。
铜管出现在百里外的一个当铺柜台里,没人记得它是何时被何人典当的。年轻的掌柜杜三郎是个不信邪的,见铜管古旧精致,便摆在显眼处待售。奇怪的是,每个拿起铜管端详的客人,都会在当天夜里做噩梦,次日便来退货。唯独一个游方的道士出高价买下,临走时却意味深长地说:“此物有灵,非主择人,而是人择主。“
这话传到杜三郎耳中,勾起了他的好奇心。某夜打烊后,他将铜管贴在耳边,听到的竟是自家后院枯井里的私语——三年前他失手推落的伙计,临终前的诅咒字字清晰。杜三郎吓得魂飞魄散,第二日便关了当铺,带着铜管远走他乡。有人说在扬州最繁华的街市见过他,那时他已成了半疯的算命先生,腰间总挂着个铜管,算无不准,却眼窝深陷,形如骷髅。
铜管的传说在江湖上越传越玄。有人说它能通阴阳,有人说它是前朝锦衣卫的刑具,更有传言称它是西域妖僧炼制的法器。这些流言引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主人——当朝太子最宠信的道士,玄真子。此人道貌岸然,实则野心勃勃,暗中修炼邪术,妄图操控储君。
玄真子在黑市重金购得铜管,发现它竟能窃听东宫密谈。他如获至宝,凭借这些机密逐步掌控太子。但铜管的胃口越来越大,起初只需月圆之夜倾听,后来要每日供奉鲜血。玄真子的道观地下室内,渐渐摆满了各种动物的尸体,它们的耳朵都被精确地割下,摆成诡异的图案。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铜管突然自行飞起,悬在玄真子面前。管身上的符文如血管般搏动,细端缓缓渗出一股黑烟,在空中凝成一张模糊的人脸。玄真子惊恐地发现,那面容竟有七分像已故的程砚舟。
“你...你是何物?“玄真子强作镇定,手捏法诀。
铜管中传出千百人的笑声,最后汇聚成一个声音:“我们是被听过的人...现在该听你的了...“
道观外的侍卫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破门而入时,只见玄真子跪在地上,双手死死捂住耳朵,指缝间渗出黑血。而那铜管直立在他天灵盖上,如同活物般缓缓旋转。更骇人的是,玄真子的耳朵竟比常人大了一倍,耳廓透明得能看见里面蠕动的血管。
铜管自此消失无踪。有人说它被太子秘密收藏,有人说它被镇国寺的高僧镇压,更有人说它化为人形混迹朝堂。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某些偏僻的角落,偶尔会传来若有若无的铜管声,听到的人要么飞黄腾达,要么横死街头,但无一例外,都会在临终前喃喃自语:
“它们在听...一直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