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拉丁美洲概况
一 地理位置和划分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简称拉丁美洲或拉美)是指从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个地区。它东濒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北与美国为邻。在历史上,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一地区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国的殖民地,故称拉丁美洲。
拉美地区从北到南全长1.1万公里,总面积逾207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
拉美地区包括4个部分,共有33个国家和12个未独立的地区。这四部分是: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
墨西哥在地理位置上属北美洲,但它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从种族、文化、历史上看,属于拉丁美洲。面积196.4万平方公里,人口1.23亿。
中美洲指从墨西哥南部至哥伦比亚西北部美洲大陆中段的狭窄陆地,其最窄处为巴拿马运河,宽度仅为48公里。中美洲是连接南北美洲的陆路桥梁和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要地。中美洲陆地面积为54万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马7个国家。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南部。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南北最长距离7150公里;东西最宽处是从巴西东端的布朗库角至秘鲁西北部的帕里尼亚斯角,宽达5100公里。南美洲陆地面积约为1797万平方公里,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12个独立国家和尚未独立的法属圭亚那。其中,巴西领土面积最大,为85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5位。人口2.1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5位,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西印度群岛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自北向南呈弧状排列,并同南美洲大陆的北部海岸和中美洲东海岸一起,构成一片陆间海,即加勒比海。加勒比海东西宽约2800公里,南北长1400公里,面积为75.4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加勒比地区。岛屿面积24万平方公里,群岛中有13个国家和一些未独立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多米尼加共和国、古巴、海地、牙买加4个国家和美属波多黎各和英属开曼群岛等。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8个国家及英属维尔京、蒙特塞拉特岛、安圭拉岛、特克斯和凯科斯岛,美属维尔京,法属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巴哈马群岛中有巴哈马一个国家。
二 自然资源
拉丁美洲80%的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横贯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量充沛且季节分布相对均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拉美地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动植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拉美地区平均海拔仅600米,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占地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特别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相对平坦,为发育世界上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系及其他众多河流提供了可能。
拉美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的大陆。南美洲森林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洲总面积的50%,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0%。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是现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总面积550万平方公里,其中33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占地区热带雨林面积的60%。拉美地区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统计,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品种之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约占世界生物品种的1/5。
拉美地区具有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巨大潜力。全地区耕地面积达1.6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7.7%;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为5.7亿公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如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拉美可耕地面积将达7亿公顷。拉美地区普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甘蔗、香蕉、可可、棉花、柑橘、咖啡等经济作物。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木薯产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2位,可可产量居世界第3位。南美洲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草原面积约4.4亿公顷,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5%和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以上,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的牧场面积达1.4亿公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生产的大量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
拉美地区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以流域面积计,84%的河流注入大西洋,11%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其余5%的河流为内河。拉美地区降水量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占大陆面积的70%;又有来自安第斯山的雪水汇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为4.67亿千瓦,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9%,仅巴西水力资源就达2.13亿千瓦。拉美地区已开发的水力资源约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6%,集中在亚马孙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等河流上。
拉美地区矿业资源丰富,现代工业所需最基本的20多种矿物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有,有些矿物储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为2965亿桶,居世界第一。拉美地区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铁矿储量约1000亿吨,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拉美铜储量约在1亿吨以上,居各洲之首,智利铜储量居世界第2位,秘鲁居世界第4位。煤蕴藏量约500亿吨,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和巴西。此外,巴西的铍、钽、铌,苏里南和牙买加的铝土,墨西哥的银、硫黄,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镍,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均居世界前列。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海岸线绵长,东西有两洋环抱,又面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天然渔场,如秘鲁、智利沿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渔场,盛产沙丁鱼、金枪鱼、鲈鱼、鲭鱼、鳕鱼以及多种虾类。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区内河盛产淡水鱼,其种类多达2500—3000种。
三 人口和民族
拉丁美洲地区的总人口为6.29亿(202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8.9%;拉丁美洲的主要居民是印欧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少数印度人、日本人和华人。拉丁美洲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西班牙语(前西班牙殖民地各国)、葡萄牙语(巴西)、英语(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各国以及英、美两国的殖民地)。海地和法属殖民地居民使用法语,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使用荷兰语。印第安居民较多的地区,一般使用印第安语,以纳华特语、玛雅语、克丘亚语、瓜拉尼语、艾马拉语等使用较为广泛。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在英语和荷兰语的国家和地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还有少数居民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等。印第安人和黑人名义上皈依天主教,但其传统宗教仍在基督教教义的掩饰下保存着。
四 经济发展和实力
从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到20世纪3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奉行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危机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各国普遍地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开始了大规模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1950—1980年的30年间,拉美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时期。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396美元增至1980年的2045美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拉美地区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先进的工业经济逐步过渡。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进入了新兴工业国的行列,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80年代自墨西哥开始,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债务清偿危机和经济危机。80年代拉美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停滞,整个80年代拉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只增长1.2%,人均增长为-0.9%,使80年代对拉美来说成为“失去的十年”。
自80年代后期起,拉美国家逐步放弃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和经济改革,使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91—2000年,拉美经济年均增长3.4%。但是,以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也产生了以下一些副作用:(一)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二)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三)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四)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此外,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新自由主义改革为拉美国家带来的经济好转形势没能维持多久,一些国家很快就陷入新的危机:先后爆发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8年巴西金融危机、2002年阿根廷金融经济危机。每场危机都对拉美地区国家产生了严重影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2002年爆发的阿根廷金融经济危机,标志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拉美地区宣告失败。
自20世纪末开始,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开始“退潮”。21世纪头13年,拉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强劲扩张,成功地抵御了美欧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4.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2008年至2013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平均年增长仍达3%以上。2013年,巴西和墨西哥分别成为世界第7和第14大经济体。另外,智利、乌拉圭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0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由于拉美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拉美各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拉美的贫困率呈下降趋势,贫困率从2002年的44%(2.25亿)下降到2013年的27.9%(1.66亿),贫困人口减少了5900万人。同期,赤贫率从19.4%(近1亿)下降到11.7%(0.68亿),赤贫人口减少了3200万人。与此同时,拉美地区中产阶级的人数也快速增加。据世界银行2012年11月13日公布的报告,2000年至2010年,拉美中产阶级(指日收入在10美元至50美元者)的人数增长了50%,增加了约5000万人,从1.03亿增加到1.52亿,中产阶级人数约占拉美总人口的30%,中产阶级在拉美总人口的比重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似,均为30%左右。中产阶级规模增速最快的是巴西,拉美地区新增中产阶级中40%是巴西人。
2003—2012年,拉美经济增长比较快,这十年被称为“黄金十年”。其中2003—2009年这6年年均增长率超过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负增长,2010—2013年经济持续4年恢复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14年起拉美经济进入新的衰退期,2014—2019年拉美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被称为“失去的6年”,这6年拉美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014年1.2%,2015年-0.2%,2016年-1.0%,2017年1.3%,2018年1.2%,2019年0.1%。2019年拉美和加勒比33个国家中,有23个国家经济增长率比上一年下降,有14国经济增长率不到1%;南美洲为-0.2%,委内瑞拉增长率为-25.5%,阿根廷为-3%,巴西为1%,智利为0.8%;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为0.5%,墨西哥为-0.1%,尼加拉瓜为-5%。据统计,201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GDP为55655.16亿美元,人均 GDP 为8683美元。[1]由于经济出现衰退,2014—2019年拉美贫困人口年均增长2.3%,2019年贫困人口达1.91亿,贫困率为30.8%;赤贫人口7200万,赤贫率为11.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拉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020年2月26日,拉美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生在巴西。进入5月后,拉美疫情发展迅速,5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南美洲成为疫情新的“震中”。到12月29日,拉美确诊病例已超过1500万例,达1533万;死亡人数超过50万,达500818人。到2021年1月11日,拉美确诊病例已超过1600万,死亡人数超过60万。巴西确诊病例已超过800万,达8131612例,居世界第三位;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达203584人,居世界第二位;哥伦比亚确诊1801903例,死亡46114人;阿根廷确诊1730921例,死亡44495人;墨西哥确诊1541633例,死亡134368人;秘鲁确诊1037350例,死亡38335人。
据拉美经委会2020年12月16日的报告,2020年拉美经济出现-7.7%的衰退,为近120年来经济最糟糕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拉美的迅速蔓延,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油价的下跌,旅游业的停滞和融资困难等使拉美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按国家,阿根廷-10.5%,巴西-5.3%,墨西哥-9.0%,智利-6%,哥伦比亚-7%,秘鲁-12.9%,玻利维亚-8%,厄瓜多尔-9%,巴拉圭-1.6.3%,委内瑞拉-30%;巴拿马-11%,哥斯达黎加-4.8%,萨尔瓦多-8.6%,洪都拉斯-8%,尼加拉瓜-4%,危地马拉-2.5%;海地-3%,古巴-8.5%,多米尼加-5.5%,加勒比国家-7.9%。拉美33个国家有32个国家出现负增长,只有圭亚那由于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经济增长30%。[2]据拉美经委会《2020年拉美社会概况》报告,2020年拉美贫困人口增加到2.09亿,占总人口的33.7%,赤贫人口增加到7800万,占总人口的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