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国营建设机床厂

一、第一次大上民品及民品下马

1957年3月,鉴于国际局势渐趋缓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召开会议,提出军工厂需掌握生产军品与民品的双重能力。随后,中央决定将第二机械工业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此背景下,工厂开始大力推动民品生产的发展。

1957年4月,工厂确定了第二厂名——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为更好地适应民品生产需求,工厂对内部机构进行了调整,构建起基本生产车间、工具车间、机动部门这3个生产系统,并对生产、技术、计划、财务等科室人员进行了充实与调配。在计划管理方面,以长远规划产品为主导,短期自揽产品作为补充。与此同时,工厂在职工群体中掀起了学习第二种本领、掌握第二工种的热潮。

从1957年至1960年,工厂积极践行《鞍钢宪法》,大力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举措,即干部参与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紧密结合。工厂广大职工满怀建设社会主义的热忱,踊跃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有力推动了民品生产的发展。在此期间,工厂自行研制了一些自用的“土设备”。除生产国家定型产品外,还能够生产元车、木螺钉机、卷扬机等中型设备。不仅如此,工厂通过以大化小、以小改大的创新方式,成功加工出1500千瓦发电机、400马力蒸汽机、C620车床等大型设备,建成了齿轮加工、木螺钉加工和分厘尺丝杆加工等59条联动生产线,制造出林肯铣、磨床、元车、刨车等半自动和自动化设备1270台。工厂累计完成样板制造、块规研磨、锻铸、装配及检验等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改进2306项,还实现了电解酸洗代吹砂、精密铸造等重大技术改进。多机床管理得以实现370台,生产效率得到成倍提升。在此期间,工厂先后涉足多种民品的生产,如以英国“胜家”缝纫机为样机,试制了580型“鹅牌”缝纫机,与307厂共同设计试制的长江牌26型2.5吨轻型载重汽车,以及机床、发电机、轴承、气枪、卡尺、锉刀、M5M万能工具磨床、30吨桥式起重机、变压器等,产品种类多达30余种。民品产值呈逐年上升态势,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从1957年至1960年分别为14.65%、41.72%、57.53%、54.54%。

1958年4月,工厂召开了首次职工代表大会,职代会制度由此建立起来。同年6月,工厂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当时,国家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并给予优惠,推动军工厂开展民品生产。1959年,工厂以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为核心,将优质高产作为目标,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时积极组织“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同年9月,在全国群英大会上,工厂荣获“跃进红旗”匾。

1961年初,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之后,军工企业生产民品的做法受到批判,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受此影响,工厂的民品生产全面停止,再度回归到单一生产军品的模式。

二、“绿灯专案”任务

时光倒回1960年5月底至6月初,第一机械工业部接连三次以电报形式,向工厂传达了一项紧急的援外任务。按照要求,工厂需在当年10月前,完成10万支53式7.62毫米马枪的生产工作,同时,依据援外的标准,对另外20万支同型号马枪进行改制。这不仅是生产数量的挑战,更是对产品质量与工艺的严苛考验。

但现实的困难犹如一座巍峨高山,横亘在工厂面前。53式7.62毫米马枪自1956年停产以来,历经数年的岁月变迁,原本的生产线早已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如今,要在短短数月的紧迫时间内,让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进而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生产任务,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面对这严峻的形势,工厂党委先后三次召开扩大会议,厂领导与各部门骨干齐聚一堂,深入研讨应对策略,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会议结束后,相关文件及时发布,各项工作被合理安排,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工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以有条不紊的节奏对生产线和劳动组织进行合理调配与优化。一方面,技术人员仔细清查原有工艺装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积极添置新设备,为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组织起专业的技术力量,对生产设备展开全面维修、改造以及新设备的制作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技术人员都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只为让设备尽快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与此同时,工厂开展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群众活动。其中“四查”行动,深入检查质量第一的理念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操作规程是否严格合规执行、工装设备是否完好无损、产品产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五定”工作明确了设备、人员、工件、产量以及操作规程,让生产流程更加规范有序;“三会”要求员工不仅要能熟练操作设备,还要具备讲解生产流程、精准调试设备的能力,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三对”则强调仔细核对样板、工件以及操作规程,从源头上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无误,杜绝任何可能出现的差错。

到了9月,工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完成2.5万支新枪的生产以及9.5万支枪的改制。然而,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一些棘手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高速钢供应紧张,时常出现短缺的情况,影响了生产进度;代用料刀具在实际使用中,使用寿命远不及预期,频繁更换刀具耗费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原材料匮乏,尤其是板簧及各类簧片所需的钢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让生产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此外,重庆库房内已完成改制的成枪堆积如山,正急切等待调运,占用了大量仓储空间。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9月底,工厂如实将面临的困难上报至第一机械工业部。上级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决策,经批准,该项任务被列为“绿灯专案”。消息传来,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纷纷为马枪生产所需物资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供应,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攻克难关的强大合力。

进入10月,工厂果断主动调整生产计划,暂时停止部分民品及半自动步枪的生产,集中全部力量,向专案任务发起最后的冲刺。全体员工众志成城,日夜奋战,终于成功完成新枪10.04万支,改制枪20.14万支,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三、质量整风与生产调整

1961年到1966年,工厂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质量整风,整顿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工厂扩大了军品生产,自行研制了一批新的兵器。使工厂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61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工厂认真贯彻《工业七十条》,开展了历时8个月的质量整风运动。在整顿领导思想作风的基础上,整顿管理、整顿工艺、整顿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0月,明确提出了“军工生产质量第一”的方针,恢复了集中统一的检验体制,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1961年5月,工厂改由隶属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五局管理。工厂开展了“五定”,即定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各项消耗定额和材料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6月,工厂开始实行定包奖,自上而下的定人员、定品种、定材料坯件、定工装设备、定工艺规程、定标准样品;包质量、包产量、包成本节约、包协作;奖金达到了工资总额的8%。“定包奖”的开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9月,工厂开始试行《国营企业管理条例(草案)》,建立以厂长为首的行政统一指挥系统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生产技术统一指挥,建立生产技术责任制和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重新修定了61个管理制度,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11月,工厂开始试制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从1961年起,工厂密切配合部队的需要,陆续生产了14.5毫米系列高射机枪,有: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59—1式14.5毫米二联舰用高射机枪,65式14.5毫米二联舰用高射机枪,69式海双14.5毫米舰艇通用高射机枪和82式14.5毫米艇用二联高射机枪,工厂简称四联和二联高射机枪。

1963年,工厂自行研制的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通过了国家靶场鉴定被批准设计定型。工厂小批量生产了几百支供北京部队试用,以便发现问题,逐步完善产品设计和改进产品工艺性。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工厂开展了“五反”运动。

1964年,中央号召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精神。工厂开展了以“五好”为内容的“比、学、赶、帮、超”运动,掀起了以整洁生产、整顿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以提高生产水平为目的的增产节约运动,增强了现代文明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66年,工厂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确定了奋斗目标,开展了“政治定位,思想上岗”的活动,提出“以一带七统二三,磨刀备战劲倍添”的口号,即职工每天用1小时时间学习,7小时完成8小时的生产任务;制定了“一厘钱,二斤半,一增四不增”的措施办法,即以节约一厘钱的精神,每支枪节约二斤半钢材,在不增加厂房面积、材料、设备、人员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工厂组织技术力量大力改进产品结构,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实现了冲压成型、冲铆结合、冲焊结合、挤压成型等无切削或少切削加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节约了大量原材料,如当年节约钢材达1155吨。

四、特殊时期坚持战备生产

1969年10月23日,中苏边境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爆发,前线对于坦克火箭弹防滑帽的需求极为迫切。工厂接收到第五机械工业部的指示后,紧急动员了全厂所有熟悉元车操作的职工,开启一日三班制模式,让全厂的元车全力运转,人歇机不停,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2万多件防滑帽的生产任务。

到了10月底,鉴于我国周边局势愈发紧张,工厂依据上级的指示,投入到紧急战备生产当中。采用边设计工艺装置、边投料试制的方式,转而生产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同时增加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的产量。

1970年4月,工厂增建了镀铬生产线,并陆续招收了1300名新工人以及1200名复转退伍军人。当时,正处于十年特殊时期,煤、电、原材料供应严重缺乏,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干扰,加之63式自动步枪在尚未经过鉴定定型的情况下便大量投入生产。在边试制边生产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工艺方面出现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导致报废情况较多,造成了较大损失。由于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后续几年的生产任务完成状况也不太理想。1977年,鉴于63式自动步枪的质量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上级指示工厂停止63式自动步枪的生产,重新恢复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生产。工厂随即全面整顿生产秩序,重新制定并修订了101个管理制度,建立起各级各类人员责任制,明确了各项消耗定额,积极开展以“十查”(即查质量第一的思想,查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查工艺规程,查工装,查设备,查制品管理,查规章制度,查原材料和外购件,查检验工作,查整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产品质量整顿工作。

1979年10月,第五机械工业部指示工厂转产56式7.62毫米冲锋枪。工厂在年底前顺利完成了56式冲锋枪的改进设计,整理并补充了设计工艺、工装图纸,对生产线进行了合理调整。自1980年起,工厂开始大量生产56式冲锋枪,与此同时,结束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