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从汉阳造到建设造

一、建国后步兵班用枪械的发展

国营建设机床厂自创立之初,便投身于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枪、炮、弹药等各类产品均在其生产范畴之内,而步枪更是作为主要产品,在工厂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前,声名远扬并奠定工厂历史地位的汉阳造步枪,实际上是一款起点颇高的仿制品。尽管它并非完全自主原创,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诞生过程也凝聚了诸多心血与努力。建国之后,工厂凭借多年来在枪械制造领域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以及汇聚的专业人才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从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精心开展仿制工作,到大胆尝试自行设计,再到实现自主研发的重大跨越,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稳健,为我国军队班用枪械装备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征程中,“小米加步枪”形象地反映出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建国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使用的步枪,大多源自战场缴获。毛泽东曾说:“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我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源于战场缴获。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通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由于装备依赖缴获,那个时期我军所使用的武器种类繁杂多样,仅步枪就多达数十种。这种状况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革命先辈们在艰难条件下善于利用一切资源、顽强战斗的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国家投入了相当多的物力财力,致力于对兵工厂展开改造工作,并积极进行新建布局。彼时,在苏联的协助之下,我国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技术引进以及仿制方面的相关事宜。1956年,我国成功完成了56式系列班用枪械的定型工作,该系列涵盖了56式冲锋枪(其以苏联AK47型7.62毫米突击步枪为蓝本进行仿制)、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自苏联CKC半自动卡宾枪)以及56式轻机枪(系仿制苏联RPD轻机枪)。56式系列班用枪械在弹药使用上具有一致性,均发射中间型标准步枪弹,然而其零部件却不具备相互通用的特性。

其中,56式半自动步枪展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射击精度,它有着重量相对较轻、后坐力较小、机构动作可靠以及外观造型流畅优美等优点。此枪配备较长的枪管,并且带有刺刀,具备传统步枪所拥有的典型特性,不但能够在中远距离较为精准地命中目标,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于拼刺格斗,与我国当时所秉持的“全民皆兵”战术指导理念极为适配。而56式冲锋枪则属于可进行单发射击以及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武器,其火力十分强劲,动作切实可靠,能够较好地适应特殊环境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作战需求。

在当时,一个陆军步兵班较为典型的装备配置情况为:配备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班用机枪以及2支56式冲锋枪(这2支冲锋枪通常分别由正副班长使用)。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以及56式轻机枪首次被投入到实战当中。相较于印度军队所使用的英制手动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式机枪,56式班用枪械凭借着更为出色的可靠性、机动性以及强大的火力,在助力我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首次在装备层面实现了对对手的超越。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的战幕拉开。在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我军当时大量列装的56式半自动步枪,与越南人民军普遍使用的56式冲锋枪相比,短板尽显,火力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要求武器能够迅速制敌,而56式半自动步枪在面对敌方密集火力时,难以形成有效压制。鉴于战场的实际变化,我军战术思想旋即发生转变。步兵装备的轻武器,不再将重心置于近距离拼刺搏斗以及中距离精准射击,转而更侧重于凭借近距离快速射击,达成火力压制与突击的作战目标。为契合这一战术需求,我国紧锣密鼓地加快了81式自动步枪(作为枪族中的步枪)的研制步伐。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81式自动步枪成功问世,并迅速大规模列装部队,用以全面替换已在我军服役多年的56式班用武器。随后,81式自动步枪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山轮战”中崭露头角,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可靠性,为我军在复杂山地作战中赢得了主动,成为保家卫国的得力利器。

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国外在枪械领域呈现出步枪小口径化与枪族化的发展趋势。彼时,美国率先将5.56毫米口径的M16步枪列装部队,且在越南战争期间,小口径步枪的优势得以显著展现。紧接着,前苏联也推出了5.45毫米口径的AK74步枪。我国在枪械研制方面始终坚持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路线。早在1971年,便已开启小口径枪/弹药全系统的研究工作。经过近十年的严谨论证与反复试验,在慎重选定口径之后,1987年小口径枪弹成功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87式5.8毫米枪弹。87式5.8毫米枪族在设计上采用了工程塑料弹匣、小握把以及护盖,还全新设计了剑形刺刀。其整体结构与81式7.62毫米枪族大体相似,只是考虑到适配发射5.8毫米枪弹的需求,对部分结构设计与尺寸进行了相应调整。87式5.8毫米枪族作为我国推进小口径化研究进程中的产物,带有较强的探索性与攻关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过渡性产品。该枪族仅在1989年进行过小批量生产,此后便未再继续投入生产。

1991年7月,我国再次开启新的征程,着手研制新型5.8毫米自动步枪。经过数年努力,1995年10月这款步枪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与此同时,我国在5.8毫米枪族的研制方面持续发力,相继研制出92式5.8毫米自动手枪、95式5.8毫米通用机枪、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以及95B式5.8毫米短步枪、03式 5.8毫米折叠托自动步枪和05式5.8毫米微声冲锋枪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成功构建起我国完整的5.8毫米口径系列枪械体系。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于1997年首次装备解放军驻港部队,随后逐步大规模装备部队,成为我军第一种实现大规模列装的小口径单兵作战武器,在提升我军单兵战斗力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过往的几十年间,我国稳步推进,逐渐搭建起一套以单兵自卫武器、单兵战斗武器以及班组支援武器为关键构成的步兵班用枪械装备体系。诸如汉阳兵工厂的传承者建设厂等一众老牌军工企业,在数代军工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拼搏之下,成功实现了恢复与进一步发展。回顾这一历程,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在此期间,这些企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班用装备的发展,默默奉献,作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

二、三个阶段

步兵班用枪械,作为军队中最为基础、应用最为广泛且装备数量最大的武器类别,在国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建国之后,为加速部队现代化进程,实现装备制式化目标,国家倾注了大量资源,全力构建兵器工业的基础设施,对新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与新建。在此过程中,建设厂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程见证并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步兵班用枪械从仿制起步,到自行设计探索,再到自主研制突破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仿制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积极向苏联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全面引进了包括产品图纸、设计计算资料、尺寸链计算方法、试验检查规范等在内的全套技术资料,同时引入了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一系列工艺技术文件。不仅如此,还引进了部分硬件设施,如成品枪支、零部件以及关键的工装、刀具和量具等。为确保技术消化与生产顺利进行,承制工厂专门邀请苏联专家亲临现场,给予细致的指导。在这一时期,我国成功仿制生产出56式系列班用枪械。其中,建设厂精心试制的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正式成为我军装备序列中的第一支制式步枪,开启了新中国步兵班用枪械制式化的新篇章。

二是自行设计

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建设厂为核心,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全力投入新型步枪的研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成功定型,这标志着我国在自动步枪设计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首款自动步枪。63式自动步枪在设计上深受56式枪械的影响,巧妙地融合了半自动步枪与冲锋枪的优势特性,一经问世便迅速获得认可,被批准在全军范围内装备。工厂随即展开大规模生产,用以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然而,由于该枪的生产与装备高峰期恰逢十年特殊时期,受到当时复杂环境的影响,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最终不得不撤装。尽管如此,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一线工人,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为后续我国新型步枪的研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自主研制

历经几十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仿制、消化与吸收,我国兵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各类武器的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同时敏锐洞察到现代世界轻武器的发展趋势,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制的实力与条件。建设厂积极投身于我国自主研制的轻武器项目,先后参与了第一代7.62毫米枪族中的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以及新一代5.8毫米枪族中的95式5.8毫米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这两款步枪均由建设厂大量生产,并成功列装我军,成为目前部队的正式装备。这一成果显著提升了部队装备的供应水平,有力保障了国防建设的需求,彰显了我国兵器工业自主创新的卓越成就。

三、三个贡献

建国之后,原汉阳兵工厂,这座积淀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老兵工厂,荣幸地被纳入国家“一五”计划中国防建设重点企业的序列。此后,它便积极投身于改建与扩建工作,稳健地向新型兵工厂转型。在新中国步兵班用枪械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这座工厂默默奉献,为人民解放军枪械列装事业立下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功绩。

回溯20世纪50至60年代,建设厂精心仿制生产的苏式枪械——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顺利成为我军首支制式列装的班用武器,就此开启了我军班用武器制式化的全新篇章。进入20世纪60至70年代,工厂潜心研制生产的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作为我国第一支自主设计的自动步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并广泛装备全军,首次全面达成我国班用武器制式化,为巩固国防力量注入了强劲动力。

时光流转至20世纪80至90年代,由建设厂主导研制生产的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首个班用枪族中的步枪,凭借其卓越性能,全面替换了我军原装备的56式步枪,在中国枪械发展史上首次成功实现班用武器枪族化,为提升部队作战效能提供了坚实支撑。

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厂积极参与研制生产的5.8毫米自动步枪,作为5.8毫米班用枪族系统中的单兵作战武器,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支小口径自动步枪,大量列装部队,成功助力我国班用武器首次实现小口径化,紧紧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步伐。

历经几十年的不懈拼搏与持续发展,工厂始终秉持适应国防建设需求、顺应未来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的理念,不断自我革新、突破,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的步兵班用枪械研发与生产制造基地。其军品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生动展现了中国步兵班用枪械科研开发的综合实力,也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卓越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