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巨鹿村,寒风卷着细雪掠过田野,铁匠铺内却热浪滚滚。马钧赤着膀子,将烧得通红的铁块重重砸在砧台上,火星四溅。一旁的学徒们忙着递工具,新制的犁铧部件在墙角堆成小山。
“马先生!陈昭先生来了!”学徒的喊声穿透嘈杂的打铁声。马钧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转身时,陈昭正踩着满地铁屑走来,身后跟着几个扛着旧犁的村民。
“老马,又在捣鼓新玩意儿?”陈昭望着墙上挂着的奇形怪状的农具图纸,“听说你要改良曲辕犁?”
“可不是!”马钧抓起一张图纸展开,上面密密麻麻画满齿轮与杠杆结构,“传统曲辕犁虽比直犁省力,但翻土深度不够,遇到硬地还得靠人力辅助。我琢磨着,要是加装这螺旋翻土器......”他指着图中旋转的铁齿,“就能把深层土壤都翻上来!”
一位老农挠着头凑过来:“马先生,咱种地靠的是老祖宗传下的法子,您这新玩意儿,能比牛好使?”
“李叔,您就瞧好吧!”马钧招呼学徒推出一架新犁,铁犁上的螺旋翻土器泛着冷光,“这铁齿用的是灌钢法锻造,硬度比普通铁器强三倍!”他转头对陈昭说,“只是这传动装置的齿轮咬合还不够顺滑......”
“或许可以试试这个。”陈昭从袖中掏出个小物件——黄铜制成的滚珠,“马钧,把它装在轴承处,减少摩擦。”
马钧眼睛一亮,立刻动手改装。半个时辰后,新犁终于完成。众人来到村外试验田,马钧亲自套上耕牛,握住改良犁的把手:“驾!”
耕牛迈步向前,螺旋翻土器开始飞速旋转,原本坚硬的冻土竟被轻松翻起,犁出的土垄整齐划一,深度比传统犁多出近半尺。围观的村民发出阵阵惊呼。
“乖乖!这铁疙瘩比三头牛还厉害!”李叔蹲下身,摸着翻起的土壤,“连草根都给绞碎了,来年种地省多少功夫!”
“别急,还有更妙的!”马钧拉动侧边的拉杆,螺旋翻土器的角度随即改变,“这样就能根据土地情况调整翻土深度,沙地浅翻,黏土深翻!”
就在众人赞叹时,张宝匆匆跑来:“大哥!王芬残部在邻县抢粮,还烧了不少农具!”
陈昭脸色一沉:“这些人真是不死心。马钧,新犁能批量生产吗?”
“只要铁矿管够,每月造百架不成问题!”马钧拍着胸脯,“我还打算改良播种器,和新犁配套使用,这样耕完地就能直接播种!”
三日后,太平道的工坊开足马力。马钧站在熔炉旁,指导铁匠们锻造犁铧:“火候要足,淬火时记得用盐水!”他转头对许攸说,“许先生,铁矿开采进度如何?”
许攸展开图纸:“已找到三处新矿脉,只是运输不便......”
“这个好说!”马钧眼睛发亮,“我设计一种滑轮运矿车,用绳索和滑轮组,能省八成人力!”他立刻抓起木炭,在地上画起草图。
很快,改良后的耕播一体器问世。马钧在村头演示:耕牛拉动器具,前方的螺旋犁翻土,后方的播种斗同步撒种,一次就能完成两道工序。
“太神了!”围观的流民们纷纷围上来,“马先生,这玩意儿多少钱?”
“太平道的农具,只收成本价!”陈昭大声道,“而且每家都能赊账,秋收后再还!”
消息传遍周边郡县,百姓们推着独轮车来换农具。一位从青州赶来的老族长握着马钧的手:“老夫活了六十岁,从没见过这般神器!有了这玩意儿,荒地都能变良田!”
然而,这一切传到冀州刺史耳中却变了味道。刺史拍案而起:“张角私造农具,聚众农耕,分明是图谋不轨!传令下去,见到太平道的农具,一律销毁!”
当官兵来到巨鹿村时,却发现田间地头早已不见新农具的踪影。陈昭笑着迎接:“大人这是为何?这些农具不过是帮百姓种地。”
“少狡辩!有人举报你私藏军械!”官兵头目喊道。
“搜!”陈昭大方地一挥手。官兵翻遍工坊,只找到些农具零件。原来,马钧早将关键部件拆卸藏好,需要时能迅速组装。
官兵无功而返,马钧却皱起眉头:“大哥,这样藏不是办法。”
“我有个主意。”陈昭展开一张图纸,“把农具设计成可拆卸的,平时是农具,战时稍作改装......”他指着图纸上暗藏的机关,“就是兵器!”
马钧眼睛猛地一亮:“妙啊!犁铧能当盾牌,齿轮可作暗器!我这就去改良!”
寒风中,巨鹿村的工坊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那些即将问世的农具,不仅将改变农耕的历史,更将成为太平道守护百姓的秘密武器。